人類的愛、希望與恐懼,與動物沒兩樣?!s翰·莫爾
人類的祖先來自于生活了幾千萬年的高級靈長類動物,當然幾千萬年所積累的生活習性已經刻在了我們的基因當中,這種“動物精神”時不時的主宰我們個人、掌控我們的社會。
在宏觀經濟學上我們有大量的工具和政策來進行解釋和說明,但是對于以個體為主的微觀經濟學總顯示的如此束手無策。
奧利地學派對于個人的定義是無序的,不能用量化的數學模型來演繹所有的經濟市場規律,認為需要考慮個體的自發情緒。
無數例子能夠發現,金融市場中的“踩踏效應”和“心理預期效應”已經成為改變經濟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金融市場領域有著嚴重的情緒傳遞,這種本能情緒傳遞極易形成金融市場市場上的踩踏效應,在此種情況下不行理性精神占據上風,而是本能的悲觀情緒在逃離。
在現實的條件下,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德·塞勒提出行為經濟學已經從一種思潮變成了經濟學實證領域的一部分,行為經濟學是心理學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產物。
行為經濟學把社會學與生物學的概念引入經濟分析框架:比如:“認知不協調”;“身份-社會地位”;“人格-情緒定勢”;“個性-偏好演化”;等因素參考考慮。
理性模型為我們認識人類提供了框架和基準,但是有一個很嚴重的弊端就是認為變化是可以被規制的,只存在著一個變量驗證,無法通過多個變量動態的分析。
實證分析則幫助我們更好看清楚事物發生的結果,在經濟領域上卻無法幫我們推導出發生的原因,而錯誤的是人們卻總會將這些分析用在對應經濟現象的分析上,例如經濟危機的分析上。
現代宏觀經濟學已經形成了經濟危機不能被消除,經濟危機不能被控制和經濟危機不能被預測的觀點。
經濟危機看似存在著理性的原因所導致的后果,但是實質上危機的深化和進一步擴大都是存在著某種“人類精神”的作用。
宏觀經濟理性么?
2017年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泰勒的行為經濟學分析方法,重新將行為經濟學帶入了人們的視野。
傳統的經濟學是建立在“經濟人假設”之上,經濟人是會計算,有創造性,并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研究這個理性的經濟人是一切傳統微觀經濟學的基礎
這個在行為經濟學理論就是行為經濟的個體從眾和跟風現象,行為經濟學在解釋這個現象的時候往往分析一個群體中,如果對于某種決策的想法引發了大家的排隊心理,或者說有比較多的人支持這種想法,剩下的人就不會考慮決策是否正確而盲目的跟隨這項決策。
這在經濟危機的分析中,時常存在?,F在世界經濟處于高通脹、高失業率、低增長率的惡性循環。
貨幣漫灌、股市上漲。大量的貨幣被超發,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結構性通貨膨脹,本質的問題沒有被解決,只是將通貨膨脹問題推遲。
現實是國民和企業的資產價格水平進一步降低,意味著手中的錢更不值錢了。凱恩斯主義通過政府的借貸和支出使失業勞動力重新就業的方法來抗擊經濟的衰退。
對于行為經濟學來說,大多數經濟行為源自理性的經濟動機,但也有很多經濟行為受到動物精神支配。
人們總是有非經濟方面的動機,在追求經濟利益時不總是理性的。凱恩斯的動物精神是換個角度觀察經濟的關鍵,這一新角度解釋了資本主義潛在的不穩定性。
結語
經濟規律和外在的金融特征都可以用行為經濟學的特點,描述了經濟運行的真實情況,解釋了當人們作為真實的人,既合乎人性的動物精神時,經濟是如何運行的。
人看似理性實則受動物精神給支配,在金融領域這種情況尤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