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保存良好,歷經百年古城結構依然存在。內城、外廓、東西南北四門、甕城等并未損壞。縱觀全國,徽州古城的城墻建造規劃不僅僅具有全國古城墻的共性,還具有徽州地域獨特的建筑修建風格。
我在此特別說明的是,我此處說明的城墻指的是廣義的城墻既包括城市防御建筑墻體也包括輔助城市防御的附屬設施和其他輔助建筑。以徽州古城城墻為例,徽州古城在結構上既包括防御主體的古城墻,又包括譙樓等輔助防御的城樓也包含甕城等封閉性質的輔助城市防御的附屬結構。
徽州古城的城墻整體規模其實并不大,但這與徽州的客觀實際相符合。徽州多山地丘陵,且古城所在地歙縣又是三條河流的匯集地導致土地被分割的較為破碎,無法像北方城墻一樣具有較大規模。徽州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徽州耕地面積十分短缺,有限的耕地和貧瘠的土壤無法跟上徽州快速更近的人口增長,導致徽州對本就稀缺的土地尤其重視,修建龐大的城墻和護城河就顯得沒有必要。相比北方邊防重鎮—山西大同,大同的城墻就比徽州城墻更加雄偉,大同城墻的規模也更加龐大。中原王朝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對邊境地區的防御也十分重視,所以大同城墻與處于中原王朝腹地的徽州城墻有著較大的區別。
在徽州古城的防御體系中保存有甕城(又稱月城)體系。所謂甕城,就是為了保護城門不直接受到攻擊而在城門外側修建的城墻形成了一區域面積不大的防御型城郭。一旦敵人進入就可甕中捉鱉,四面圍攻。下圖就為徽州古城墻的甕城口, 雖然較小但有不俗的防御效果。
在中國古城墻的甕城結構中,位于陜西西安的永寧門甕城最具有代表性,西安作為古時王朝的國都,對于城墻防御體系更為重視,甕城的修建也更有講究。與徽州古城墻不同的是西安古城墻的甕城防御體系更加完善,往往具有更加豐富的配套設施,例如在甕城內建有箭樓,在城門口設有門閘,在城墻類型上修建有雉堞系統(雉堞為鋸齒狀垛墻的城墻)。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古代城池的防御力,延阻了敵人的進攻時間。
徽州古城還有一大特色為徽州古譙樓。譙樓是為了方便古代士兵偵查瞭望而修建的樓。在徽州古城內以南譙樓和陽和門最具有代表性。南譙樓在歙縣,人們更習慣稱它為“二十四根通天柱”。之所以他有二十四根柱子是因為南譙樓是宋朝譙樓的典型代表,運用了宋朝的“營造法”。放眼全國,在建筑主梁上有二十四根柱子的譙樓也是寥寥無幾的。
相比于南譙樓,陽和門(又稱為東譙樓)多了一項使用功能,更具趣味 。是因為在陽和門上設有一大銅鐘,聽聞是從別處存放在陽和門上且為明朝制造的珍貴佛教古鐘。在古時人們登上陽和樓擊鼓鳴鐘、是為了打更報時,提醒人們時間。
非常感謝位于山西大同的同學提供的大同古城墻圖片。@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