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重申兩點:第一,請別在后臺給我發消息,因為我很少去看;第二,請別讓我寫這個寫那個,一有什么社會熱點就問我“您怎么看”,我有想法自然會寫,寫什么不寫什么,一切出自真心,而非“命題作文”。謝謝大家的體諒!)
在新浪微博上,我讀到這樣一段話——
當班主任的過程,就是一場和學生斗智斗勇的戰爭,是一場敵眾我寡、力量懸殊而且你還必須贏的持久戰。大凡班主任,一定都有一些獨門秘籍,才能把幾十個經歷不同性格迥異的孩子治得心服口服。
其實,我完全能夠理解希望“制服”學生的年輕班主任的心情,他們未必就真的把學生當敵人,但他們在潛意識(甚至“顯意識”)里的確是把教育當做“軍事”當做“戰爭”的。是的,現在的學生實在是太“復雜”太“狡詐”,老師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恨不得有諸葛亮的無窮妙計和孫悟空的無邊威力,盡快把班級“擺平”把學生“搞定”。于是,“秒殺”“一招致命”“聞風喪膽”之類的說法和做法便流行起來,一些班主任包括所謂的不少“名班主任”還頗為此洋洋得意呢!
什么是教育修養中取決定因素的品質?也許有人會想到“觀念”——我們不是經常說“關鍵是轉變觀念”嗎?有人也許會想到“理念”——現在我們不是經常愛把理念掛在嘴上嗎?有人也許想到“細節”——不是常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嗎?當然,現在許多年輕老師會想到“智慧”以及類似的表述:“絕招”呀,“謀略”呀,“兵法”呀,等等。今天,我就聽到了“獨門秘籍”一說。
但是,請聽蘇霍姆林斯基怎么說——
“對孩子的依戀之情,這是教育修養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品質。”
當然,僅僅有愛還不夠。我一點都不否認這些老師中的絕大多數人是真心愛學生的,甚至還深受孩子們喜歡,課余照樣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呢!但是,愛并不是教育的一切啊!人們常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當然是對的,因為愛是教育的起點。但我們不能反過來說,有了愛就有了教育的一切,因為僅僅有愛還不是教育的全部。愛只是教育的情感,教育除了情感,還有思想,還有價值觀,還有人文精神。如果思想、價值觀和人文精神出了問題,再多的愛都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我想,教師對學生的愛,一般來說,無論如何超不過這個學生父母對他的愛吧?可為什么孩子的父母還是要將他送到學校來呢?可見父母還追求孩子教育中能有超越愛的東西。另外,那么的家長對孩子粗暴的“教育”,甚至是“野蠻”的教育,釀成了許多家庭悲劇,哪一個不是因為父母“恨鐵不成鋼”的愛?難道我們的學校教育也要這樣?
有的老師也許會駁斥我說:“我這一套秘籍的確管用啊!那么難對付的孩子無一不被制服,那么亂糟糟的班也被我治理得規規矩矩。而且學生和我的感情依然很深。”我想說的是,如果教育只是行為的規范,只是對頑劣孩子的制服——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搞定”或“擺平”,實在是把教育理解得太膚淺了。教育當然要對孩子進行行為的規范——這是文明社會所必須的規范,但教育除了面對孩子外在的行為,還要面對孩子的心靈,還必須給孩子更重要的東西。這“東西”是什么呢?我理解就是作為一個人,或者準確一點說,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需要的一切現代素質:全面的知識、豐富的文化、強健的體魄、文明的行為,自由的思想,獨立的人格、豐富的情感、高貴的尊嚴、柔軟的愛心、堅強的意志、正義的情懷,民主的胸襟……這一切遠不是靠“秒殺”靠“秘籍”靠“兵法”靠“三下五除二”靠“不戰而屈人之兵”之類所能達到的。
至于說孩子“吃這一套”,并更“敬佩”班主任,而且班主任也因此而有了“威信”——用有班主任的話說,就是“我在人格上征服了他們”。我不得不說,這是真正的教育不應該產生的可悲結果。孩子還小,世界觀遠遠不成熟甚至還沒完全形成。他們會認為“只要老師為我們好,做什么都是對”。十多年前,一個班主任因為學生上課說閑話,一堂課居然用透明膠封住了十七個學生的嘴。輿論嘩然。但當記者前去調查時,不少學生認為老師做得對:“老師是為了課堂紀律,是為了我們好。”強權只能在他們心中播下專制的種子——臣民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
我想到了心理學中著名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所謂“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于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于他人。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后,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后,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后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
對此,心理學家的分析研究的結論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兇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托給這個兇徒。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份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后變為一種崇拜。
我可能扯遠了一些,但當看到一些班主任津津樂道于自己的“計謀”與學生對自己的“崇拜”時,我不得不想到“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我甚至不無憂慮地擔心,這樣的孩子規“矩倒”是“規矩”了,但長大后是不是能夠成為真正的現代公民呢?
請別誤會我反對班主任工作中要講智慧。我多次說過,對班主任而言,情感、思想、智慧三者缺一不可。離開了智慧的班主任工作同樣是蒼白的。但是我愿意再次重復一遍我在《班主任:“兵法”用來對付誰》中的話——
是的,教育者不可能不講智慧,這里的“智慧”就包括了技巧與方法,但技巧和方法絕不是“兵法”。教育智慧飽含著民主的思想,散發著人性的芬芳。教育有時候甚至離不開善意的“欺騙”與必要的懲罰,但即使是所謂“欺騙”與懲罰,出發點依然是對孩子的愛與尊重。如果說教育方法是“術”,那么教育思想就是“道”。離開了“道”,所謂“術”的功效是有限的,有時候甚至是蒼白的。對教育來說,愛,民主,尊重,信任……永遠是最根本的“道”。只有教育之“道”,才能賦予具體的“術”以生命。而且我還要強調的是,“道”是普遍的——科學的教育理念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而“術”是特殊的——任何有效的方法都是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事而異、因人而異的。班主任工作乃至整個教育,首先是發自內心對學生的愛和現代民主思想,方法、技巧從來都是第二位的,而且這些方法與技巧從來都是在特定條件下才有效,絕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什么“萬能鑰匙”。
年輕的教育同行們,請把教育當做教育,請把孩子當做孩子!教育的對象是尚未成熟但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而不是必須消滅的敵人;我們和孩子的朝夕相處,是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成長歷程,而決不是“一場敵眾我寡、力量懸殊而且你還必須贏”的“戰爭”。把學生當敵人把班主任工作當戰爭的教育是令人憂慮的,把學生當敵人的教育是令人不安的。
2012年1月5日
曾經引起強烈反響的文章,歡迎回訪
03 關于“李鎮西研究會”更名為“愛心與教育研究會”的一封信
10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這個世界,我只希望這個世界不要改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