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管理50強案例
立足規范 、強化創新,
系統推進教學管理再上新臺階
——天津職業大學全國職業院校教學管理50強案例
天津職業大學始建于1978年,是全國最早舉辦職業教育的高職院校之一,也是天津市辦學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高職院校。學校秉承“育德育能,力實力新”的校訓,立足“服務為本,應用為根,質量立身,卓爾不群”的辦學理念,堅持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扎實推進教育教學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建立了以規范管理為基礎、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四梁八柱一中心”的教學管理體系,持續深化課程建設改革,形成了“一線貫穿,兩方保障,三步推進”的典型做法,于2019年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教學管理50強案例”名單。
一、系統推進,構建“四梁八柱一中心”的教學管理體系
學校下設10個學院和3個教學部,建立了校、院二級教學管理體制。形成了專業動態調整、課程實施達標、信息化資源開發和診斷改進等機制,持續做強做優做特。
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形成了“全域、精準、實效、靈活”的管理理念。管理涵蓋全部過程、全部場所、全部人員,精準對接國家-學校-專業-課程四級教學和管理標準,以問題導向、質量監控、持續改進為三個遵循路徑,體現尊重課程類型、教學組織、學生個性之間的差異化管理。
學校以規范管理為基礎,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構建了“四梁八柱一中心”的教學管理體系。“四梁”指專業、課程、師資和基地,即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課程建設為重點,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以基地建設為保障;“八柱”指專業調整、培養方案、校企合作、課程達標、制度建設、管理手段、管理隊伍與質量診改;“一中心”指以服務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為中心。
學校全面落實國家和天津市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密切結合學校教學改革建設的需要,不斷建立健全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建立了發展規劃、教學建設與改革、教學運行管理、教學評價與質量監控、學訓基地建設管理、隊伍建設與管理等六類67項制度,形成了完備的教學管理制度體系。將教學過程與管理各環節的流程、標準,上升為學校管理制度,保障了教學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建設與教學改革同步,保障教學改革順利實施。嚴格制度執行,保證制度嚴肅性。新時期,學校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出臺《天津職業大學世界先進水平高職院校建設2020行動計劃》和七個配套文件,進一步明確新時期學校的發展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國際化、信息化和產教融合為抓手,系統推進世界先進水平職業院校和優質骨干專業建設。將德育要素納入人才培養目標,學生素質教育和第二課堂納入畢業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擁有央財支持重點建設專業10個,天津市財政支持重點建設專業29個,形成了國家、市、校三級優質專業結構體系。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打造以核心專業領銜的眼視光技術、包裝印刷、智能制造、現代化工、商貿流通、社區養老、餐飲旅游、新能源汽車、信息技術、創意設計等10個優勢專業群,形成了以優質骨干專業為重點,帶動專業群相關專業,輻射其他一般專業的三環聯動的專業建設機制。根據市場需求、發展前景、辦學實力、招生就業四個維度建立專業內診標準和質控點,定期對全部專業開展內診。根據內診結果對專業內涵和布局進行實時調整,形成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實現專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協同聯動。積極探索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形成兩年制三二對接、三年制高職和四年制聯合培養本科和五年系統化培養四種職業教育類型并舉的局面。
學校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創新混合所有制、學徒制、引企入教、職教集團、在崗職工培訓、協同創新等多種校企合作模式,自2000年起陸續與442家企業簽訂不同形式校企合作協議,林肯、百勝等51家世界500強企業、國內知名企業179家落戶我校建立培訓中心、實習基地。工學交替組織教學,實施校企雙軌管理,雙方共同構建實習內容、實施方案和教學及考核標準,層層壓實主體責任,形成“校/企—院/部—師/技”三級實習管理模式。經過探索與實踐,形成真實場景-校中廠頂崗實習模式,標準引領-課證融合頂崗實習模式,工時管理-校企共育頂崗實習模式,雙主體育人-現代學徒制頂崗實習模式以及成果導向-國際范式頂崗實習模式等成效顯著的“專業+”差異化頂崗實習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實習效果。
學校教務處負責日常教學過程的監控,各院部負責專業、課程、實習、實踐環節的質量監控,形成了時間安排節點清晰,資料建設規范齊備,管理人員選優配強的全過程、全方位質量監控機制。常規檢查與專項檢查相結合,常規檢查覆蓋全過程、全師生、全課堂,專項檢查按關鍵節點分:期初—期中—期末進行。學校專門成立督導與評價中心,負責全校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和教學質量診改的組織工作,出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2018-2020年實施方案》,對全校的質量體系建設進行了系統的規劃,初步構建了“五橫五縱一平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自主研發基于教學過程實時數據的 “學校質量管理平臺”進入試運行階段。
學校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堅持“師德”第一標準,出臺師德師風建設和師德失范行為制度,實施師德建設一票否決制。科學制定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實施人才引進配套政策,建立骨干教師和“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建立專業帶頭人、后備專業帶頭人遴選機制,實現企業實踐鍛煉全覆蓋。重視教學管理崗位體制改革及制度建設,構建以“主管教學校長--教務處--教學督導室--學院主管教學院長、學院主管教學院長—專業負責人—教學秘書”為主體的專職化教學管理隊伍,規范教學管理工作各環節的流程和工作標準。自2002年起,學校施行全員聘任機制,目前已完成六個聘期,通過調整崗位設置、崗位職責、聘任條件、考核標準、考核結果應用等關鍵環節,完善“分類管理,適應發展”的人員崗位設置管理模式和以定量、定性相結合的績效考核為核心的分類考核評價機制,形成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機制,調動全校教職工的積極性。
二、分步實施,持續深化課程建設與改革
天津職業大學以“一線貫穿,兩方保障,三步推進”的思路,持續深化課程建設改革。以課程建設為教學改革建設的主線,把企業調研、課程設計、課堂實施、優化改進的課程建設貫穿專業建設各環節,課改理念落實到每門課、每堂課;以教師全員聘任與考核和教學條件建設為課程改革建設的兩方保障;從“十一五”到“十三五”,學校以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達標、“教學做一體”課程實施達標和“基于信息化教學”的教師教學能力達標為三個步驟,持續全面推進課程改革建設,提升了教師教學能力,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按照“一線貫穿,兩方保障,三步推進”的建設思路,學校統籌設計課堂建設和改革,結合不同課程特點,充分考慮課程差異化特征,設計不同達標驗收標準,實施課程達標工程。“十一五”期間,學校全面推進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達標工程,每門課程均完成課程標準、整體設計、單元設計和考核方案,全部教師參與達標。“十二五”期間,推行“以人為本、能力為重、實踐導向”的課程改革綜合實施工程,各專業課程按職業或專業特點,分別采用“基于工作過程”、“項目化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模式,激勵全校每位專業教師完成一門“教學做一體”課程的設計開發與實施工作,通過“內外結合,師師互評,師生互評”測評以及組織專家檢查課程標準、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課堂教學實施方案,聽說課、聽講課的形式測評、驗收,使課改效果全部落實到學生培養上。課改成果《“均衡協調發展,做好頂層設計”,全面推行高職課程綜合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全國教學成果一等獎。“十三五”期間,啟動基于信息化教學的教師教學能力達標工程,充分融入信息化教學、開放式教學需要,搭建開放、協同、共享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教學過程融入思政要素,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提高育人效果。
學校以信息化為手段,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自2008年起學校先后引進教學云平臺(BB)、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云綜合管理平臺,結合云課堂在線office和云課堂遠程輔導組成全面網上教學系統。將多媒體教室改造為智慧教室,建設內容包含互動型教學布局、一體化白板、微距投影、網上教學系統終端等。在智慧教室可以直接利用一體化白板或移動端操作,快捷的調度教學資源云平臺的優質教學資源,并與外界網絡互聯互通,使教師脫離電腦屏幕和鼠標操控,回歸講臺中央和學生中間,增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提高課堂活力。
學校將信息化建設作為《天津職業大學世界先進水平高職院校建設2020行動計劃》的重要抓手,全面推進教學管理信息化、教學信息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需求定制,對應標準開發,實現教學管理規范化、智能化。通過四項引入升級,六項自主研發,打造“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系統”、“專業發展管理系統”等10個教學管理系統,形成集共享、交互、智能于一體的信息化教學管理平臺。實現了教學文件、日常教學巡視、學生考勤、教師調補課、預約聽課、同行互評、學生評教的網上實時運行,實習申請、指導、實時監控和評價的嚴格把關以及技能競賽申請、成果錄入、賽項統計分析的精準、高效、便捷化管理和服務,建立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教學監控信息系統。
三、創新引領,教學與管理成效顯著
2002年被教育部和財政部確定為天津市唯一“全國高職高專示范性學校重點建設單位”,2006年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首批28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單位,2007年獲得全國首屆“黃炎培優秀學校獎”,2009年被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確立為天津市濱海新區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獲得“2010-2011年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2012年被教育部批準為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2013年獲得全國職業院校就業競爭力示范校,2014年獲批“國家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和首批“天津市眾創空間”。近三屆教學成果評審中,學校主持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天津市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10項。
學校立項完成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3項,14門國家精品課,13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國家精品課程14門,天津市精品課程28門,《中國歷史文化賞析》等6門課程被評為天津市高校新時代“課程思政”改革精品課,學校教學資源總容量超過10 TB。建設完成116間智慧教室已經投入教學應用。教學云平臺開設線上課程1326門,活躍課程數1267門,已實名注冊師生超過1.5萬名,平臺頁面總訪問人次超過1.1億人次。
學校連續三批獲批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承擔試點專業4個,其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順利通過教育部驗收并入選全國首批現代學徒制優秀案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校擁有國家教學團隊2支,黃大年教學團隊1支;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師德標兵1人、全國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獎5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教學名師、國家教學名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天津市教學名師6人,行指委副主任委員4名;擁有國家級技能大師1人、全國技術能手9人、國家級烹飪大師2人、全國青年崗位能手1人、天津市突出貢獻技師1人、天津市技術能手19人;畢昇印刷優秀新人獎1人;1人獲得國際速聯大賽金牌;1人2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教師在近三年全國教學能力比賽(信息化大賽)中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2項;在2018年全國數控技能競賽中獲一、二等獎各2項,學校被授予冠軍選手單位。
近10年,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國家級競賽中共獲獎88項,天津市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技能大賽560項,獲國際賽事獎項5項,“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院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共獲獎5項,學生獲專利1000余件。自2009年起學校與麥可思公司簽訂了第三方評價協議,對畢業生“對母校的推薦度”、“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教學滿意度”和“總體核心課程滿足度”等指標進行調查,第三方評價顯示各項調查指標均優于全國示范校平均水平。
每年全國各地大量職教同行到校交流調研,年度到訪最高達800人次以上,并接待多個國(境)外職教專家和職教教師參訪。多名教師應邀赴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全國各地高職院校、行(教)指委會議做報告200余場次,介紹學校教學改革經驗。學校教學改革做法、經驗,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國教育報》、《天津教育報》、《高職高專教育網》等14家主流媒體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報道、宣傳,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