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能力是指一個人完成任務,或從事與職業有關活動所必備的本領。職業教育是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本領的教育。職業院校是培養未來特定職業工作者的職業能力的主要場所。職業能力的培養還要考慮受教育者職業能力的遷移性和發展性。
職業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
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也就是任職資格;
進入職場后所表現的職業素質;
職業生涯的管理能力。
研究“職業能力”的培養,是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在具體實踐中,經常會陷入“知識”重要,還是“能力”重要的爭論中。由于從事職業教育的師資大多是普通高等院校培養的,而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是學科教育,非常重視“知識”的積累,“能力”培養研究的不多。故,目前的職業教育,大多無法擺脫本科教育的簡化版!沒能很好的體現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理念。
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職業特點,需要不同的職業能力。有些職業,例如:廚師,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論知識,重點是多實踐,當然也需要研究菜譜,研究食材特點。但有些職業就不同了,例如:電子設計工程師,就必須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更需要在實踐中充分理解理論知識。
其實,所有的職業,都有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且大多最終都是要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的。到底是先要有一定的理論,再實踐;還是先實踐,再在實踐中加強理論素養?不能一概而論。
以電子技術工程師為例,還可再分硬件工程師和軟件工程師兩大類。軟件工程師還有不同的軟件編程方向。以訓練硬件工程師為例: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中,首先是焊接技術,基礎的看家本領,要花時間認真練的!其次是具備PCB電路板設計能力,要熟練使用相關軟件,了解工業規范要求。郁悶的是:很多上這門課的老師,把這門課教成了軟件菜單使用課,工業規范自己也不清楚的;再次是應具備設計電路的能力,而我們很多職業院校的老師,還是以應試教育的方法在教學生的,教了一堆理論知識,很多已經淘汰的知識還在教,占用了很多課時,老師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太嚴重了!學生畢業時,會做幾個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正確的題,沒有設計的概念啊!最后是故障的維修和排查能力,必須熟悉儀表的使用,分析問題的能力,并解決問題,做好記錄,這點常規教學中幾乎沒訓練啊?
關于職業素質,離開了具體職業就無從談起。職業素質的訓練更多的是蘊含在職業能力訓練中的,在職場中任何一點錯誤都會造成整批產品的報廢,浪費資金和時間,這種嚴謹的素質,單靠理論考試能訓練出來嗎?90分得優秀!那10分的失誤在工作中會造成多大的損失?目前職業院校在職業素質的訓練上是短板,不敢認真管理學生,給與了學生很大的自由,甚至賦予了學生很大的評教權力。試想一下,如此訓練出來的學生,進入職場后,如何適應職場的紀律約束?如何服從領導指揮?如何與同事配合?
關于職業生涯的管理能力,在學校期間,認真考慮這個問題還太早。解決辦法重點放在通識課和選修課上,給學生們開開眼,了解了解專業周邊的知識環境,知道一些別的領域的思考方法,在需要職業遷移時,有所儲備。但首先還是要打造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再提升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
為學子們未來的生存與發展賦能是
職業院校教師的天然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