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上海市中職德育學科中心組西片區為例,進行基于學生職業素養的中職德育課堂教學設計問卷調查,分析現狀并提出對策。作者簡介:李巧麗(1989- ),女,上海市房地產學校德育教師;盧吉(1986- ),男,現為上海市房地產學校德育教研組長、講師;楊馥榕(1989- ),女,上海市房地產學校德育教師。項目來源:2018年市教委“2018年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課改立項課題”之“基于學生職業素養的中職德育課堂活動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編號:201812)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職德育課程作為教育部統一規定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旨在通過德育課堂讓中職學生結合國家當前形勢,在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領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下,堅定理想信念,以中國夢托起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當下中職學校結合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學生職業素養養成融入德育課程教學,因此,德育課程教學方法亟待更新、創新。根據北師大教授林崇德教授歷時3年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該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共分為六大素養,十八個基本要點,其中一部分的素養就是針對職業人而提出的。有了這份核心素養,給我們基于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德育課堂互動設計探索提供了指導和理論依據。本文以上海市中職德育學科中心組西片區為例,進行基于學生職業素養的中職德育課堂教學設計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學校為:上海市房地產學校、上海市城市建設工程學校(上海市園林學校)、上海市建筑工程學校、上海市現代職業技術學校、上海石化工業學校、上海食品科技學校、上海工商信息學校、上海市農業學校。“教師卷”調研問卷發放問卷100份,有效回收問卷85份。調研對象職稱統計:助理講師:19人;講師:52人;高級講師:14人。調研對象教齡統計:0-5年:18人;6-15年:35人;16-30年:27人;31年及以上:6人。調研對象所授課程統計:四門德育課65人;心理健康課13人;公共藝術課10人;禮儀課2人;演講與溝通1人。在德育課堂教學現狀方面,當問及是否認為“我的教學內容抽象、空洞”,只有1/5的教師選擇“非常不同意”;當問及“我覺得學生對我的課程充滿學習興趣”;調查問“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并掌握我的授課內容”,有21%教師表示“非常同意”,37%的被調查教師認為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掌握有所欠缺,課堂教學效果亟待提升。在對中職生職業素養教育看法方面,研究調查的樣本總數中,有80%的德育教師認為“提升當前中職生的職業素養是十分必要的”。調查同時顯示,有80%的教師對其所教學生對應的行業和企業的崗位能力和素養要求理解模糊,只有15%的德育教師能做到根據企業的實際用人要求來安排設計教學內容。至于如何改進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模式以更好地在德育課堂中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呢?教師們贊同“德育課堂應該對接企業”;其中,有90%的被調查教師認為德育教師需要深入企業掛職鍛煉;有99%的教師愿意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來改進德育教學模式;并有96%的教師認為德育課程應該增添更多的實踐環節以使學生明確“怎樣做”。在對中職生較為缺乏的職業素養方面,從調研數據看,教師們眼中學生較為缺乏的職業素養排名前5位的是:責任意識、吃苦耐勞、愛崗敬業、創新精神和守時守紀。至于如何提升職業素養,教師認為以企業專家講座、課程理論教育為途徑的課堂教學主陣地仍然是中職學生職業素養養成的重要途徑。進入“互聯網+”和自媒體新時代,對學生職業素養進行提升性訓練應結合各類實踐活動,讓職業素養在一個個團學儀式活動、一次次具體的實踐教育中養成。此次調研共計在西片區8所學校發放學生問卷總數904份,其中有效回收問卷總數869份。調研對象生源類別統計:中本貫通:81人;中高貫通:434人;普通中專:354人。調研對象所在年級統計2015級:145人;2016級:425人;2017級:299人。調研對象專業大類統計分別是:土木水利類、輕紡食品類、加工制造類、農林畜牧類等。在關于各校職業素養培養的重點內容的調查中顯示,職業道德仍然是絕大多數學生認可的德育課程教學的培養重點,其次是職業技能選項。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作風選項的比例都超過了60%,充分顯示了德育課程教學的道德教育特點。在關于德育課堂教學中學生能獲得的職業素養教育內容調查統計顯示,職業道德素質、情緒控制、創新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職業禮儀等內容學生們的認可度比較高。這說明德育課堂教學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發揮重要作用,涉及職業素養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通過學生喜歡的職業素養教育的課堂形式統計,選項中比例最高的是小組互動學習形式,占到了71.1%。通過對優秀中職生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的調查顯示,社會交往能力、積極主動、規范化工作流程、主動的學習態度、高超的專業技能、工作目標明確、團隊合作意識強、社會交往能力、創新能力、職業禮儀等都有比較高的選擇比例,都達到了60%以上。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希望學校能開設職業素養相關《拓展課程》,具體有:學生們希望開設的拓展課程內容主要涉及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興趣與職業規劃、職業禮儀與交往禮儀、情緒控制與挫折意識、行業發展趨勢與社會形勢、職業風險等。學生普遍希望學校能開設職業素養相關拓展課程,從中學習職業道德、法律,以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掌握更多職場必備技能。學生們普遍考慮了除了課堂教學之外的眾多形式,認為可以運用職場達人的經驗傳授、現場體驗等的考察和實踐、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企業現場教學、德育實踐、小組互助學習、課堂知識競賽等豐富的形式。學生認為拓展課程的定位與期望達到的目標是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開展專業禮儀培訓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開設拓展課程有利于學會控制情緒,克服挫折,提高創造力和職業素養;還有學生希望學會如何待人處事、如何熱愛自己的工作、如何在工作時給人一個好印象、如何做一名受歡迎的人。有學生認為,教師在拓展課程中的作用非常關鍵;拓展課程要體現實用性,因為學生本身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前途一片迷茫;拓展課程有利于培養職業素養,為踏入社會和現實做好了準備。例如現代職校學生提出希望能知曉企業對于員工職業素養的需求。通過對西片區各所兄弟學校的調研,課題組看到各個學校無論是從被教育者層面還是從教育者層面都對“在中職德育課程教學中對學生職業素養養成教育與訓練”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基于學生職業素養依據校情對一系列現行德育課程教學途徑、方法和各類各項學生職業素養養成活動進行了闡述,同時課題組也對各類各項培養方式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教師們的困惑做了原因分析:(1)對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教育認識層面的問題。目前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教育在中職學校的推廣主要集中在中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課程教學,學生對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教育只是略知一二。有部分同學雖然知道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教育,但是由于中途遇到困難就放棄了,關于這方面的資料也不是很全面。(2)對中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操作層面的問題。中職學校針對中職學生的各種職業素養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些工作包括學生的行為規范問題、學習的目標與動力問題、做一個負責任的社會公民問題、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問題等。但是,這些教育活動之間沒能有一個很好的主線串聯起來,導致最終不能發揮很好的效果。職業素養的內容主要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思想、職業行為習慣等,在德育課程設置上要學會內容整合,探索職業素養專題式教學。職業道德專題:《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觀、擇業觀、創業觀以及成才觀;《職業道德與法律》學習職業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規范,增強職業道德意識,養成職業道德行為習慣;《經濟社會與政治》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心理健康》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積極生活目標。職業思想專題:《職業生涯規劃》使學生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知識和常用方法,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職業道德與法律》培養學生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經濟社會與政治》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有關知識;《哲學與人生》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職業行為習慣專題:《職業生涯規劃》增強學生提高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自覺性;《職業道德與法律》使學生了解職業禮儀的基本要求、指導學生掌握與職業活動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經濟社會與政治》提高學生辨析社會現象、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哲學與人生》提高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人生發展重要問題的能力;《心理健康》指導學生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培養職業興趣,提高應對挫折、求職就業、適應社會的能力。(1)從學生的思想、生活實際出發,中職德育課的教學方法應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則;要綜合采用學生主體參與并配以現代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增強課堂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學效果;多用鮮活通俗的語言和生動典型的事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采用案例教學和活動設計的方法,注重運用“在做中學”的實踐方法,強調在活動中體驗和調適,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2)結合教學內容,利用校外的德育資源,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志愿服務、旁聽審判、模擬法庭等實踐活動。通過撰寫調查報告、小論文、活動總結等方式,交流學生的體會,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通過引進社會各界的相關專家學者、英雄模范和一線的勞動者或企業家參與學校活動,豐富教學形式。(1)探索“知行合一”的綜合考核方式。所謂“知行合一”考核模式,就是在考核學生在課堂學習情況外,增加了對學生在課堂內外各類實踐德育活動(教育)的考核。比如《職業生涯規劃》與《經濟政治與社會》中的調查報告、策劃專題小報、演講、辯論、情景演繹等形式就打破試卷測試單一局面,讓卷面與學生參與實景德育實踐活動情況記錄相結合,使德育課考核做到知行統一。(2)借助信息化課程平臺,探索形成性評價。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不僅被激發,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同時,在學生一次次瀏覽頁面內容、觀看微課、在線提問交流和測試等學習行為中,系統已經在對學生進行考核,通過系統記錄考核數據進行最終評價,學生在過程中的問題也就得到及時反饋,教師也能及時發現教和學中的問題,這就是形成性評價的例證。(3)基于“知行合一”考核方式,探索評價主體多樣化。我們始終認為,德育課考核評價應參考日常德育考核,評價主體應向多樣化轉變。目前,《職業生涯規劃》的考核內容之一是讓學生撰寫一篇“職業生涯規劃書”,鑒于此任務中涉及性格、興趣、能力、職業能力傾向等科學測評,以此,我們在此課程中充分讓學生參與對自己任務的考核,基于“知行合一”的考核方式,我們完全可以探索引進企業或行業專家能手作為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考核評價主體,使得該門課程考核主體由原先的“學生評分、教師綜合評價”轉變為“學生評分、企業或行業專家能手點評、教師綜合評價”的多樣化評價主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