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民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面實施電腦派位的起始年。民辦教育新政下,民辦校摸索前行。是退出還是進取?是否還有新的發展路徑……
危機也是契機,如何應對挑戰、實現跨越式發展?本期《教育家》雜志線上圓桌論壇聚焦后疫情時代民辦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與路徑選擇。專家、校長共同探討電腦派位、“公民同招”政策下,民辦中小學的定位和發展思路。
“公民同招”對民辦學校的影響
熊丙奇: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2035年的主要發展目標包括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當前的義務教育并不均衡,家長群體有比較嚴重的擇校焦慮。有些人把擇校熱的原因歸結于民辦學校。目前我國民辦學校的比例是合理的,民辦學校的體量并不大,但是少數民辦學校的擇校熱帶動了整體的擇校熱,因此大家就把矛頭指向了民辦學校。
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要遏制民辦學校掐尖,想以“公民同招”、搖號入學這兩個政策遏制擇校熱,以便能夠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創造更好的環境。但實際上這樣的政策能不能真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現在還很難說。
我們一直講公辦不擇校,擇校到民辦,民辦學校本身沒有錯。少數優質民辦學校的擇校熱帶來地區的擇校熱,最根本的原因是公辦學校本身還沒有辦好,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存在明顯的辦學職能差距、辦學質量差距。
義務教育本身的不均衡導致了民辦學校的擇校熱,如果不去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治理民辦學校擇校熱可能出現兩個現象:一是家長會選擇公辦學校的學區房。如果公辦學校教育資源不均衡,那就會出現公辦學校的擇校熱。遏制了民辦學校的招生掐尖,公辦學校還有這樣的招生優勢,也不公平。二是家長的培訓需求激增。如果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不好,有的家長既不能夠買學區房進好的公辦學校,又不能通過民辦學校擇校來實現差異化選擇,他們的另一個選擇就是去報培訓班,家長和學生的負擔并沒有減輕。
因此,“公民同招”、電腦搖號入學實際上是一個治“標”的政策。這個政策對民辦學校的影響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優質高端的、以前可以掐尖招生的民辦學校,這些學校實際上面臨一個選擇:是繼續優質,還是變得更加平庸。
“公民同招”、搖號入學導致民辦學校很難招到自己想要的生源。即使家長想選擇,如果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就需要搖號而且可能搖不中。有的民辦學校想提高門檻,明確招生對象,可能被質疑違背了“有教無類”的教育初衷。有一些民辦學校提出提高學費標準,以此作為門檻來進行篩選,這又受到了地方政府政策的限制,導致民辦學校很難選擇適合自己的招生對象。如果繼續靠生源競爭,這些民辦學校就有可能走向平庸。
第二類是普通“中端”的民辦學校,這類學校在新政之下處境尷尬。作為普通民辦學校沒有競爭優勢,家長會放棄讓孩子報考這些學校。總體來看,現在民辦學校的報名數和招生計劃數可能是1.4:1或者1.5:1,但實際上有很多處在中端的學校,報名人數少于招生計劃數,失去了招生的優勢。如果在學校辦學過程中,沒有其他一些新的舉措,這些學校就可能會消亡。
還有一些“薄弱”的民辦學校,以滿足一些隨遷子女的入學需求為辦學目標。這些學校沒有掐尖,不會受“公民同招”政策的影響。
李海林:
“公民同招”對不同定位的民辦學校影響程度不一樣。
對高標準、高質量、高知名度的學校來說,面臨的風險較大。像我了解的上海很多民辦學校都追求所謂“高大上”——第一“高標準”,建設標準高;第二“高質量”,升學率特別高;第三有高知名度和高競爭力。好多民辦教育集團、民辦學校都直奔這個目標去,尤其是一些新辦的、資本多的學校。這些“三高”民辦學校在上海雖然占比不到20%,但是成為了公辦教育的有力競爭者。它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學生的考試成績絕對是第一。靠的是什么?首先就是靠生源。“新政”說到底是剝奪了民辦學校挑選生源的權利,這樣的學校會面臨最大的風險。
對不追求第一名,只要求進入“第一方陣”,也就是說學校學生的考試成績進入所在區域所有學校的前1/3這樣的定位的學校來說,生源不是最重要的,學校的管理就變得最為重要。這樣的學校,新政對其影響不大,只有管理難度。
對不要求做第一名甚至不需要進入第一方陣,而是辦滿足特定家長群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學校來說,生源不重要,遇到的主要辦學困難可能是如何確保師資質量,作為校長,對此是能夠把控的。
對以規模取勝的學校來說,這樣的學校往往是低成本和大眾化的,辦學的風險主要來自運營模式,但是運營模式正是職業校長、民辦教育投資人最擅長的。因此這樣的學校面臨的風險也相對較小。
劉閨立:
民辦學校是“公民同招”政策的重要靶向之一。2020年是“公民同招”、電腦派位政策的全面落地之年,無論過去民辦學校在招生中是否有掐尖行為,“公民同招”實際上是普遍取消了民辦學校的招生自主權。這種政策上的變化,加上疫情影響下的市場動蕩,形成了對民辦中小學校的疊加沖擊。
所以2020年對于民辦學校來說必然是一個成長中的重要節點,肯定有一些民辦學校會消亡。
民辦中小學如何應對“公民同招”?
熊丙奇:
新政之下,對民辦學校的發展定位和功能要重新考量。
首先,以前義務教育資源不夠,要發展民辦學校來進行補充。隨著各個階段教育的普及,民辦教育的定位要從補充義務教育轉為多元辦學。
其次,以前優質的民辦學校跟公辦學校是競爭關系,現在是滿足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的關系。同時民辦學校提供的是不同的辦學模式,可以促進與公辦學校之間的辦學競爭,這個競爭不是搶優質生源,而是在提高辦學質量上進行競爭。
所以,實行義務教育新政之后,民辦學校可能會從一種辦學屬性變成一種辦學模式。今后的一些民辦幼兒園或者民辦學校,可能公辦和民辦的性質區分不是那么明確,可能是政府舉辦,但是委托社會機構辦學,屬性是公辦的,辦學模式是民辦的。
探索多元的辦學模式,滿足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促進不同辦學模式的競爭,由此實現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這是新政實施之后民辦學校轉型的方向。
民辦學校應對新政,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招好學生到教好學生,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從社會輿論來看,很多人認為民辦學校之所以辦得好,是因為可以挑選生源,這實際上不利于民辦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公民同招”后,要能夠把招到的學生全部教好,通過教育教學質量來贏得公眾的信任,體現出學校的價值。
第二,要從單一模式辦學到多元模式辦學。當下,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其實還是一樣的辦學模式。民辦學校可能升學優勢更凸顯,這是教育管理體制、教育評價體系造成的。實行新政之后,民辦學校應該探索個性化的辦學模式,豐富教育的選擇,這也是民辦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存在的價值。
此外,希望教育管理部門做好相應配套工作。一方面,要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讓民辦學校能夠真正去探索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另一方面,實行“公民同招”之后,應該將義務教育階段非營利性的民辦學校納入生均撥款體系。實現新政后,這些學校實際上在履行義務教育的職責。一個孩子無論在民辦學校讀書還是在公辦學校讀書,他都應該享有一樣的國家教育資源,都應該獲得生均撥款。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支持民辦學校進行個性化的辦學模式探索,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作出貢獻。
李海林:
當務之要,是辦學定位的調整。前面說到新政對不同定位的學校有不同影響。做辦學定位的調整,最合適的是第三種——辦滿足特定家長群的特定教育需求的學校。
滿足特定家長群的特定的教育需求,就是以部分家長的個性化教育需求為基礎,實施個性化的辦學。以我校所在地上海為例,上海民辦學校大約占所有學校的1/6,上海1/10左右的家長在教育方面有個性化的需求。上海常住人口2600萬,抓住這其中260萬有特定教育需求的家長,就夠上海260所民辦學校生存了。上海這樣一個一線城市的家長的個性教育需求大約有這些:
第一,國際化教育需求。上海市家長的國際化教育需求,大約每年以5%~8%的速度增長。
第二,領導力培養需求。現在有一部分家長尤其是企業家家長,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的孩子今后考什么樣的大學,他們想要培養孩子強健的體魄、高遠的見識、堅強的意志、博大的胸懷等這些“領導力”,讓孩子以后有能力去選擇他人而不是被選擇。所以可以辦以領導力培養為核心的學校,滿足這些家長的需求。
第三,素質教育需求。很多家長有強烈的素質教育需求,只不過他們很難找到一所相對比較集中突出素質教育的學校。可以辦滿足這一部分家長需要的學校,不追求高強度的知識灌輸型教育,而追求快樂教育。
第四,全寄宿制需求。很多家長不會管孩子,或者沒時間管孩子,希望有全寄宿制學校。
第五,特殊教育需求。有些孩子學不了那么多知識,也學不了那么快,但是他也需要全面發展,可以專門針對這些孩子辦注重基礎知識教育的學校。
可以說,個性化辦學是民辦教育長期發展的基石,是民辦教育在滿足家長需要方面的最大優勢,也是國家對民辦教育的期望。當一個行業面對外來壓力的時候,行業自身的自行調整恐怕是最重要的一個應對的策略。
民辦教育政策對所有的學校都一樣。對于某一所民辦學校而言,關鍵是搶占民辦教育政策調整后應對策略的先機。除了調整定位,民辦學校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第一,積極地與地方政府溝通,爭取支持。
第二,民辦學校的投資人現在要做重大的財務調整,一方面財務預期要適當地降低,同時也要對預算進行調整;另一方面要緊縮投資規模,做好充足的應變資金安排,在精細化和專業化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
第三,重構民辦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我所了解的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這些一線城市的民辦學校,凡是投資人跟管理者的關系處理得比較好的學校,都經受住了風浪的考驗。如果投資人與管理者的關系緊張,即使在政策環境相對比較好的情況下,也辦不下去。所以趁著政策的改變,要深入地考慮投資人與管理者的關系的調整,比如可以研究如何把企業合伙人制引入民辦教育。
吳華:
應對疫情和新政,民辦學校要開展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
在疫情倒逼下開展的線上教學,應該成為今后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工具和平臺。線上教學可以發揮積極的教學作用,此外,線上平臺還將成為學校展示自己,家長、學生了解學校的一個重要工具。政策調整后,搖號入學,很多省份甚至規定民辦學校不能開招生說明會,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通過線上平臺展示學校的辦學特點,展示學校的一些特色辦學項目,以此來吸引契合的學生。
在制度創新方面,民辦學校可考慮“合伙人制度”。一般“合伙人制度”指投資者和校長的合伙,這是不夠的。我們可以把“合伙人制度”進行拓展,借鑒職工持股的做法,也就是說民辦學校變成一個開放式的機構,學生家長成為一類新的投資者。當然這需要在合法的前提下作出新的制度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