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與他的徠卡M6相機
Leitz + Camera = Leica。
Leitz,意為“恩斯特·萊茨光學工廠”;Camera,意為“相機”。第一臺緊湊輕便的徠卡“Ur-Leica”相機的誕生,為攝影界帶來巨大變革和進步。自1920 年,那些被深深烙印在我們集體意識中、另人驚嘆的當代紀實攝影作品,大多是由徠卡相機拍攝的。
▲徠卡“Ur-Leica”
自那時起,徠卡就改變和塑造著攝影師看待世界的方式。經歷百年歷程,徠卡相機已經成為了時代的見證者,鮮活記錄下了歷史上無數個意義非凡的時刻,展現出經典的人文紀實攝影美學。
歷史可用筆墨書寫,亦可用影像。徠卡,惠存影像經典,延伸著人們視野,直觀感受歷史,回顧更多徠卡的經典影像之作,重溫數百年光陰里的恢弘格局與眾生:
·《戰士之死》
西班牙內戰時期,一位共和軍戰士被敵軍子彈擊中即將倒地的瞬間。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通過此張描寫西班牙內戰的照片贏得了國際贊譽。圖片于1936年9月5日拍攝。
·《勝利的旗幟》
1945年5月2日,葉甫蓋尼·哈爾岱利用手上的徠卡相機記錄下了這歷史性的一刻:蘇聯攻占柏林。這是二戰中最著名的幾張照片之一。
·《勝利之吻》
一位水兵在時代廣場的歡慶活動中親吻了身旁的一位女護士,這一瞬間被《生活》 雜志的攝影師阿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用徠卡抓拍下來,成為傳世的經典歷史畫面。從此以后,每年8月14日都有數百對男女在時代廣場重現“勝利日之吻”,以紀念二戰結束。
·《切·格瓦拉》
這或許是100年以來最為著名的圖像。1960年,阿爾伯托·柯達在一次追悼會上用徠卡M2記錄了切·格瓦拉這一影像。
·《槍炮與鮮花》
1967年10月21日,在華盛頓林肯紀念碑前的反越戰游行,最后游行演變成了暴力沖突,拿著鮮花的17歲女孩叫簡羅斯(Jan Rose Kasmir),在直面荷槍實彈的軍警,無所畏懼用鮮花來表達自己渴望和平的心情,她認為雖然軍隊是戰爭機器,但是士兵們都是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她試圖勸說士兵放棄戰爭主張而這一歷史瞬間被攝影師馬克呂布定格下來。
·《拳王阿里》
這位歷史上最有魅力的運動員,進行過無數場史詩般的拳擊比賽;他同也是著名的反戰斗士,曾在越南戰爭期間拒絕應征入伍,而被剝奪了三年的重量級桂冠。這張享譽全球的著名作品,就是托馬斯·霍普克1966年在倫敦為年輕的拳王阿里拍攝的。
·《戰火中的女孩》(又名《火從天降》)
美聯社記者黃功吾用他手中的相機抓拍到了這一觸目驚心的瞬間。照片被刊登在《紐約時報》頭版,有分析認為,正是這張照片在美國國內引起的強烈反戰情緒促使越南戰爭提前半年結束。
·《維也納哈維卡咖啡館里的客人》
我們無法知曉鏡頭里的人是誰,但是弗蘭茲·休布曼(Franz Hubmann)使用徠卡相機完美地抓拍住了這個瞬間,一位老者如此紳士地端起咖啡杯,用指尖捏著把手,仔細地品味。無需閃光燈,沒有多余的動作,甚至連快門的聲音都難以覺察,這是徠卡能做到的一切。
·《跳水洼的人》
布列松的這張經典作品很好的地詮釋了“決定性瞬間”的理論。跳躍的形態和方向與車站后面的廣告美女跳躍如出一轍而方向又恰恰相反。
·《周總理》
這張著名的《周總理》,據了解,當時周總理在和法國前教育部長聊天時伸出兩根手指,“我在法國只學到了兩樣東西,一個是馬克思主義,一個是列寧主義”。這個場景被馬克·呂布用徠卡迅速抓拍了下來,成就了這張經典之作。
·《瑪麗蓮·夢露》
這張燦爛的笑容和優雅的姿態,至今在時尚娛樂行業被不斷地借鑒、翻拍。這正是布列松用徠卡捕捉而來。他用徠卡展示出了瑪麗蓮夢露笑容是如此的迷人,讓她的笑容成為了傳世的經典。
·《埃菲爾鐵塔上的油漆匠》
這張攝于1953年的照片,是馬克·呂布的成名之作。那一年,他30歲,在攝影事業上才剛剛起步。在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他拍攝下了一個正在給鐵塔涂漆的工人。這張照片成為了馬克·呂布在《生活》發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他在那之后進入蜚聲國際的瑪格南圖片社。
小到街頭生活,大到國家、政治
一張照片勝過萬語千言,亦可令人窒息。
它展示無盡的歡樂,
它記錄無法想象的痛苦,
它將我們帶入無法觸摸的傳奇,
亦或保存下眨眼間的永恒。
百年以來,
徠卡伴隨攝影師們記錄了這些瞬間。
我們也一次次隨著這些瞬間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