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研究生教育是國家學術人才培養的基礎,也是一所學校學術隊伍和學術研究狀況的綜合體現。研究生教育改革涉及規模、結構和質量,也與學術隊伍建設和教師學術發展密切相關。北大的研究生教育要聚焦學術人才培養,這既是學校核心使命的要求,也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需要。這篇短文是在研究生教育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已部分實施。
作者|林建華 圖片|北京大學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使部分學科進入世界頂尖水平,其中研究生教育是一個關鍵環節。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是綜合改革的重點之一,院系的學科調整、隊伍建設、資源配置等都要與之相配合。北大現在有近 3 萬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 1 萬人左右;在 2 萬名碩士生中學術型研究生占 37%,專業學位研究生占 63%。近年,北大的研究生培養質量也在改善,但總體看,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我們的博士畢業生在世界頂尖大學任教的還不多,學術型碩士的定位不清,專業學位改革仍任重道遠。因此,調整規模與結構,提高培養質量,仍然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也是學校改革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以學者為目標的博士教育
不久前,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進行了國際評估。在見面會上,專家們談到了對一流大學的看法。一些專家認為,如果一定要用指標來衡量大學的話,最靠譜的是博士畢業生在大學擔任教授的人數。大家都認為,學生當上教授是導師最自豪的事情,也是最能說明大學學術水平和成就的指標。一個專家甚至還調侃地做了一個比喻:“學校的教師崗位是很稀缺的,都希望找到最棒的。這有點像找女婿,只有你真的認為人好,才肯把女兒嫁給他。”
一個新聘教師要在學校工作幾十年,對學科發展的影響是長遠的,我們希望新教師能帶來新方向和新動力,因此,對每一個新聘教師都會精挑細選,一點都不亞于選女婿。我們會從候選人的學術成果中了解候選人是否受到良好的學術訓練,感興趣領域是否處于最前沿。我們會從推薦信中了解同行的評價,看他們的發展潛力和在同齡學者中的位置。我們會在學術報告過程中了解他們對學術領域的理解和教學能力。也會在交流和言談舉止中,了解他們的為人處世、價值取向,看他們能否融入集體,成為好同事。這些學術潛力和能力、為人品行、學術態度和精神等等,都是在學習階段養成的。這也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個導師不僅要學高為師,還要身正為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使他們成為優秀的學術人才。
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是代表學校學術狀態的綜合指標。在每個學科領域中,大家都會想到幾個公認的頂尖機構,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聚集了世界最優秀的學者和學生。人們都以在這些機構訪問和學習為榮,自然這些機構也成為畢業生爭相應聘的熱門機構。丹麥的波爾研究所、劍橋的卡文迪許實驗室、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芝加哥大學的社會思想委員會、哈佛大學的費正清中心等,都是這樣的杰出研究機構。最近一些年,隨著教育普及和學術研究經費增加,杰出的研究機構更多了,比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卡內基梅隆的計算機。當然,還有一些學校,像哈佛、斯坦福、劍橋等,在很多領域都有很好的聲譽,畢業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的重要學術機構,成為學術發展的中堅力量。
好學者和好學生
博士生教育的定位是培養學術型人才,對于這一點,我們應當堅定不移。盡管可能最終只有一部分能夠擔任教師或研究人員,但我們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都應當向這個方向努力。只有這樣,才能把大家的觀念轉變過來,真正把培養學生作為研究生教育最核心的使命,把高的學術標準和要求建立起來。
既然要培養杰出的學者,導師就必須活躍在學科的最前沿,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杰出的導師、優秀的學生、良好的氛圍和最前沿的研究,這些都是卓越研究生培養機構的主要特征。我們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就是要使更多的院系成為這樣的研究機構。國際評估專家認為北大有一批非常好的學者,學校的學科布局也比較好,是有很大潛力的。但他們也建議要努力營造更好的學術氛圍,引導大家在前沿和交叉學科方向上,開拓自己的研究領域,也希望學校給予更好的政策,吸引最有潛力的學生。
選拔最有潛力的學生是博士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很關鍵的一步。現在,博士生已經實行申請審核制,這有利于選拔真正有學術潛力、有志于學術研究的青年人。學術研究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也是一項需要耐心、堅守和耐得住寂寞的事業,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因此要精心選拔。如果苗子沒選好,將是對國家資源和教師精力巨大的浪費,因此要改革保研制度。重 GPA 輕學術潛力不僅不利于選拔優秀學生,還會錯誤地引導學生。要建立更加開放的選拔錄取體系,在全球范圍內選拔優秀學生。
規模、結構與質量
北大研究生的總規模已經很大了,這不僅給學校的后勤造成很大壓力,也給教育資源、研究設施等其他方面造成壓力。我們必須要控制規模增長趨勢,調整研究生的結構和布局,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最核心、最重要的領域。
北大的核心使命是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的人,產生更多能夠影響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新思想、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北大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領軍的學術人才,使北大成為中國學術人才培養中心。學術型人才應當以博士教育為主,學術型碩士可以作為博士培養過程的分流途徑。碩士教育應當以專業碩士為主,而且要以實際需求為導向,注重實際工作能力。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專業學位教育,在一些領域,可以與本科教育統籌考慮。本科階段實行通識教育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把專業碩士學位作為技能訓練階段。
研究生結構調整的目的是提高質量,同時也要有利于控制規模。研究生還是學校學術研究的生力軍,這也是規模、結構和質量調整的難點之一。研究生教育不能從書本到書本,而是要在學術研究和探索中學習成長,是師生共同探索未知的旅程。
盡管研究生培養一定要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但我們不能忘記,參與科研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而不是完成科研項目的勞力。忘記人才培養的根本使命,是違背研究生教育基本理念的,也是不允許的。因此,教師應當精心制定研究生培養計劃,鼓勵學生對重要的基礎性問題展開研究,加強學術研究過程的指導。與此同時,要建立合理的研究生培養成本分擔機制,充分利用資源配置手段,調整結構、控制規模、提高質量。
大學的研究生教育改革
我們將從以下幾方面推進學校的研究生教育改革:
一是建立雙向選擇機制。學生入學時不應直接指定導師,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了解,熟悉各位導師的研究領域之后,再確定指導教師,這對真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合適的導師,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是很重要的。現在,部分院系已經實施了雙向選擇模式,應當盡快在全校推廣。
二是建立合理的、可以持續改善的研究生助研津貼政策體系,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讓大家能夠安心學習、專心做學術,同時,提高研究生助研津貼也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導師責任意識,激勵大家爭取國家科研項目,以及更加精心地挑選和指導學生。助研資助體系改革也是調整結構、控制規模的有效方式。
三是根據院系的教學情況,設立助教崗位,把研究生的資源配置與院系本科教學聯系起來,既有利于調動院系的教學積極性,同時,教學訓練也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內容,是未來成為學者的基本要求。學校和院系要組織好助教的培訓,教學工作要作為博士生培養的必修內容。
四是改革導師遴選制度。目前,學校已經取消了博士生導師頭銜,多數院系的新聘教師都可以指導博士生了,但仍有一些院系保留了資格審核制度,這對新聘青年教師盡快開展學術研究是不利的。從一些理工科院系的情況看,青年教師指導博士生既有利于教師的成長,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我們要把博士生導師資格審核前置,放在教師聘任過程中,同時,要放開博士生導師的職稱限制,使青年教師在指導研究生過程中,能更好更快地成長。
五是學術型人才的成長除了好的條件和導師精心指導之外,學術方向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我們要改革教師的評價體系,鼓勵教師根據學科發展趨勢和國家需求,開拓新的學科方向,特別要鼓勵跨學科研究領域,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和國家重大問題。同時,隨著國家博士生培養規模的增加,我們應當對未來的就業市場做出一定的預判,特別要對學術性崗位的需求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調整研究生布局,實現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