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位于江西鄱陽湖東岸,有兩座,一座在湖口縣治南;一座在北,高度只有五六百尺,其得名的由來,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認為是由于“下臨深淵,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但“水石相搏”的地方有許多,為什么都沒有“聲如洪鐘”呢?唐李渤親自到石鐘山實地調查,并寫了一篇“調查報告”,說是緣于“潭上有兩塊敲得很響的石頭”。
然而像這樣的石頭到處都有,為什么偏偏這兩座山名以“石鐘”呢?
大文學家蘇軾一直質疑兩人的說法,公元1084年6月他攜長子蘇邁來到湖口,乘小船至石鐘山調查,還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石鐘山記》,文章說,由于山下都是崖穴,湖水蕩進穴里,出出進進,動蕩澎湃,才不斷發出像洪大的鐘鼓之聲。為此,蘇軾在文章結尾說“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到了明代的1486年春,羅洪先路過湖口并游歷石鐘山。那時剛好碰著鄱陽水干,山麓崖穴都露出水面。他爬著進巖穴仔細觀察,也寫了一篇《游石鐘山記》,才算把謎底真正揭開了。
石鐘山的聲音固然由崖穴發出,但如果不是巖洞中空,也是沒有音響的。
由于石鐘山中空的地方大,外面的孔穴小,所以水入崖穴,回聲很大。如同酒樽口小腹大,從口外灌注水進去,所發出來的聲響就異常大,是具有同樣道理的。
而蘇軾只把小船靠向崖下,沒有從崖穴進去看看,所以他的結論還不夠全面。
李渤、蘇軾、羅洪先三人先后都對石鐘山進行了實地調查,但取得的結論不同。說明對事物的調查越全面越深入越好。不能“一葉障目”,也不能
“以偏概全”。
那年有幸游覽了石鐘山。 “山不在高”,就因有“坡仙”的踏足,使石鐘山更充滿了“靈氣”。然卻不見李渤、羅洪先的遺存。嗚呼,還是蘇老先生的名氣如日中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