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淵雷
陸淵雷(1894—1955),名彭年,字淵雷,江蘇川沙縣人,近代中醫名家,中西醫匯通派代表之一。一生提倡“中醫科學化”,為中醫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陸淵雷幼時家境貧寒,所以對學習的機會倍加珍惜,18歲時考入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師從樸學(或稱考據學,一種治學方法)大師姚孟醺學習經學,熟讀經史,遍覽群書,并熟習英文日文。1919年,陸淵雷學成任教,在南洋商業專門學校、國立暨南大學、上海國學專修院等教授國學天文等課程。陸淵雷的父親懂醫術,常勸他學醫,陸淵雷便在教學之余廣讀醫書。1925年,惲鐵樵先生創辦醫學函授學校,陸淵雷聽說后立即寫信希望拜其為師。惲鐵樵先生卻說陸淵雷才學出眾,不必師徒相稱,并退回了學費,教授他《傷寒》,之后還請他協助自己開辦醫學函授學校。在此期間,陸淵雷也在章太炎門下學習醫術古文。1927年,陸淵雷正式開始行醫。1928年后,開始任教于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上海中國醫學院等學校。同年,陸淵雷看到了余云岫所做的反中醫作品《靈素商兌》,大為震驚,從此走上了一條與廢止中醫派斗爭到底的道路。
余云岫早年留學日本,曾親歷日本廢止漢醫而致近代醫學興盛的過程,認為中國若想發展近代醫學,也要像日本學習,廢止中醫,全盤西化才是出路。于是作《靈素商兌》以批判中醫,言辭尖銳,余云岫也成為了反中醫的先鋒。看到這部書時,陸淵雷“一口氣看完,不覺倒抽一口涼氣”,認為此書“咬文嚼字”,不過是抓著中醫里的“陰陽五行”、“經脈臟腑”不放,“無非說《內經》不合乎解剖、組織、生理、胎生諸科學”。于是,陸淵雷便投身中醫存廢的論戰之中。1928年到1931年,陸淵雷先后發表了《臟腑論》《改造中醫之商榷》《西醫界的奴隸派》等數篇文章與廢止中醫派力爭,為維護中醫出力甚多。其中1928年發表的《西醫界的奴隸派》更是將滿腔義憤盡情宣泄,語言激烈幾近人身攻擊:“現在有少數的西醫,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好像要把中醫一口氣吞得下的樣子。他們的學說,是從日本來的。日本的學說,又是從西洋學來的。論起輩分來,西洋好比是祖父,日本好比是父親,這些少數的西醫,不過是孫子罷了”。他對于一些西醫也十分敬重,舉出許多當時有名的西醫的例子,直言“真有學識的西醫并不曾輕視中醫學。西醫界中別有肺腸的只那幾個奴隸派罷了”——矛頭直指余云岫。而陸淵雷雖然旗幟鮮明,卻不是迂腐守舊,泥古不前之人,對于西醫,他向來是包容學習的態度,認為“醫藥所以救疾苦,免夭折,人命至重,茍有良好方法,當一律研究采用,不當存中西醫門戶之見”,對于中醫界一些死守五行招搖撞騙的毒瘤,也與“西醫界的奴隸派”相同,“一律應當在淘汰之列”。
1929年2月,南京政府通過了余云岫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將廢止中醫運動推向高潮。中醫界一時群情激憤,陸淵雷四處奔走,與各地中醫代表見面,幾次發表講話,為拯救中醫出力甚多。4月,陸淵雷在《為中央會議廢止舊醫案宣言》中提出:“謂中醫當用科學方法整理其學說則可,謂中醫當廢止則不可。”12月,陸淵雷作為中醫代表之一進京請愿,得到大量民眾的支持,終于使南京政府放棄推行廢止中醫案,停止打壓中醫活動,撤銷相關法令。這一場中醫的災難于此終結。
同年,陸淵雷與章次公、徐衡之等人創辦上海國醫學院,力主中醫科學化,請來了章太炎做院長,陸淵雷任教務長,教授《傷寒》,并自己編寫教材《傷寒論今釋》,章太炎為之作序。可惜三年后就因經費問題停辦。
1931年,中央國醫館成立,焦易堂為館長,施今墨為副館長,陸淵雷被舉為學術整理委員會委員。1932年,陸淵雷受邀主辦函授教育,其遙從弟子遍及全國。同年設立陸淵雷醫室,繼續中醫臨床工作。時人謂“北有蕭龍友,南有陸淵雷”。1934年,陸淵雷創辦《中醫新生命》雜志,三年后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而停刊。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上海市衛生局中醫顧問、上海市中醫學會主任委員、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分會理事等職。1950年,受邀出席全國衛生會議。1954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因心臟衰竭病逝于上海華東醫院,享年61歲。章次公悼曰:“醫門冷落,學人無多,卓然出群,淵雷而已。”
陸淵雷一生治學行醫,認為“中醫不欲自存則已,茍欲自存,舍取用科學別無途徑”,力主“中醫科學化”,將畢生心血用以推動中西醫結合。在對友人的答復中言到“是以仆之志愿,欲治中西為一爐,使中醫研究西醫之科學原理,使西醫采用中醫之簡效療法,蓋不但望中醫得西法而言歸實際,亦望西醫得中法而更有進步也。”希望中西醫互相學習,“方術則中土,理法則遠西”。這種思想可取與否,姑不具論,但陸淵雷先生斗爭與進步的精神值得學習。
推薦&閱讀
END
本公眾號所發布文章均已獲得相關作者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該文章可能侵犯其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轉載本微信文章請注明出處!我們保留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