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根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或者“道之為物”這句話,就認定道是“物”,認為道有“物質的屬性”,這是典型的望文生義。
《易傳》說“形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乃有形之物,物有形而道無形,故道非物也。
《道德經》中的“道”,所指為自然之道,即宇宙萬物之所以發生、之所以存在、之所以運行的根本,是宇宙生命的最高級別的內在,也就是所謂的宇宙本體。這個“道”字,是《道德經》的理論的核心,是需要認識的目標。
“道可道”中的“可道”既包括了認識過程,提示了認識結果,也反映了認識水平。“可道”的過程對天地自然的觀察和思維,“可道”的方法是老子的認識論,“可道”的結果就是老子的天道理論。
1.道是哲學概念
當人類追問天地萬物之根本的時候,追尋宇宙天地之奧妙的時候,追問生命發生與演化的時候,所有這一切都會指向一個目標,即宇宙的本體,中國先圣作了智慧性的研究和發現,《周易》將其命名為“天”,《黃帝內經》將其命名為“神”,《道德經》將其命名為“道”。
2.道是運動屬性
人類認識道是從認識自然現象開始的,首先是日月星辰與地球的關系。
太陽和月亮的東升西降,天地間的春夏秋冬,萬物的興衰榮辱,動物的生老病死,這一切都是運動和變化,所有的運動和變化都與太陽的運行相關。
自然現象和生命現象,與太陽運行之間的聯系,其中一定存在一個總的操控機制,這個機制就是所謂的“道”。
3.道生宇宙天地
任何事物都有個發生發展和衰老的過程,天地自然萬物同樣如此!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宇宙的無中生有過程的決定因素就是道!
道是宇宙發生和存在的動力、運動、程序和原則的總和,道是宇宙的生命。
宇宙發生之初,張衡所說的“道之根”啟動了物質演化的初始過程。
在宇宙形體形成階段,被“字之曰道”的“曰大”“大遠反”運動促成了“有物混成”的宇宙形體形成,這個階段的“道”,被張衡稱之為“道之干”。
宇宙生成并且正常運行的“道”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那個道,就是張衡所說的“道之實”。
不同階段的“道”的特性不同,但是都在其所存在的宇宙階段內起著主導的決定性的作用。
4.如何識道
中華民族最初的智慧結晶是《河圖》《洛書》,人們對天道的認識從認識太陽的運行開始,《黃帝內經·六節藏象大論篇》說:“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而天度畢矣”,“五運之始,如環無端”,這是古人觀天測道的具體方法。
對太陽冕影的測量和繪圖,表明研究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連續觀測所得的圖形,就有了比較和分析的意義,有了規律的發現,有了常和非常的概念。
觀測描繪出太陽運行路線的圖式,這是最初意義上的道。人們發現,天體的運行有著恒定的軌跡,即天道有常。
5.常道和非常道
天道運行有規律,每一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太陽運行的軌跡規律而穩定。
每一具體認識單位的道的運行具有“常道”的意義,如一天的太陽運行,一年的春夏秋冬,任何一年的四季運行都是相同的,這就具有了“常”的意義。但每一年的四季運行,又體現了不同時空的特點,處于不同的時空位置,故連續運行的道具有了“非常”的意義,故名其為“非常道”,萬物的生命隨著空間和時間的運行而發生著演變,老子從中得出了“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的認識。
(參見《老子天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