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恩 中毉師
孫兒:爺爺,我考入高中以后,學校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志向選擇文科或者理科。我長大了想做中醫,中醫屬于哪一科呢?
爺爺:許多人講中醫學屬于文理相兼。爺爺建議你選文科,打下哲學的功底。
孫兒:醫學與哲學是什么關系?請爺爺教我。
爺爺:哲學是看待萬事萬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統轄其他學科的方法論。有了哲學的功底再學習中醫,如同籠中捉雞。
孫兒:爺爺,我可以做你的徒弟嗎?我是你的親孫子,要得到真傳才行啊!
爺爺:術,可以傳承;道,無法給予。所以,聖人的子孫難以成為聖人。孟子繼承了孔子的衣缽,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衣缽。形成了孔孟的儒家學說與老莊的道家學說。
孫兒:爺爺,這是為什么呢?生在聖人家里反而不如別人?
爺爺:家人太熟了,容易缺乏敬畏;得到太容易了,可能就不去珍惜。旁人難得見到大家,所以對老師的教誨字字珠璣;子孫不然,往往是長者不死,逆反不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卻誤認為自己高大。他人則不然,離得遠卻看到了巨人的偉岸。
宇宙的真諦,本在每個人的心里,無明不見,心明自現。貢高我慢,實為陋賤;知高守低,海納百川。
孫兒:爺爺,請您告訴我怎樣海納百川?
爺爺:要學會恭敬。天地萬物皆有自身的邏輯和道理,萬物萬法歸一。恭敬萬物,以萬物為師,便通曉了天地。所以,學習中醫要恭敬天地,恭敬古聖先賢,恭敬師長,恭敬眾生,恭敬萬物。
孫兒:請爺爺能教我,怎樣去恭敬?
爺爺:學習中醫,對經典要恭敬拜讀。例如:《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寫道:黃帝在聽完岐伯講的道理之后說:“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圣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岐伯雖然是臣子,但是黃帝對臣子講的天道恭敬有加,故得大道,成就中華。
許多人不知,學問是恭敬而來的。研究經典和恭敬經典是兩件事;聽師長講課與恭敬師長的教誨,不可同日而語。前者是擇術,后者是心心相印。術可以學得;道則不然,在明心見性之中。
術,可以使人成為匠醫;道,可以成就上醫。古云: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這是三個不同的境界。
上醫依據《黃帝內經》推算出的六十甲子60年之五運六氣,及對人身心的影響,去除太過,彌補不及;做好預案,令民眾減少疾病,特別是避免瘟疫。
國泰民安的基礎是:民安。所以,最高明的醫生,必治未病。《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段話說得是,聖人治未病,不使其發展成大病;治未亂,不使其發展成大亂。如果病了再去吃藥,或者亂了再平息,如同渴了才挖井,敵人打來了才制造抵御的兵器,豈不太晚了嗎?
中醫治人。是指把人作為一個整體辨證施治,而不是孤立地就病論病。這樣的醫生十分難得,可遇不可求。
下醫治病,就病論病。因缺乏整體辨證,更缺少天地五運六氣變化的知識,治病效果成敗各半。一些人對中醫毀譽參半,與此相關。
孫兒:爺爺,我立志做個上醫。您能收我為徒弟嗎?
爺爺:可以收你作為學生,學些知識。至于徒弟,那是以后水到渠成的事情。
孫兒:學生和徒弟有區別嗎?
爺爺:學生學習技能;徒弟繼承衣缽。例如:市場上交學費參加了一個技能培訓班,學生用金錢與教員的技能知識進行商品交換。公平合理,自愿等價。
徒弟則不然。老師看準了一個人可以繼承衣缽,可以無條件地教導。首先教其做人,使其成為人;是人,才能做成人事。古代有非人不教之說,首先是人品不佳者不教,否則學得醫術非但不能救治眾生,反而可以騙人。
其次是根器愚頑者不教。否則,缺少辨證,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也會損害眾生。
孫兒:爺爺,那我先做學生,爭取將來成為徒弟。
爺爺:但愿如此。可是,古住今來成功者少啊。凡是有些名氣的醫生,家境生活無憂,子孫無須為生存奮斗,又加上當下社會優秀傳統文化一定的缺失,青少年的成長干擾過多,離經叛道,自以為是,卻“螞蟻緣槐夸大國”,活在夢中,又何談學做道醫?
孫兒:爺爺,什么叫道醫?
爺爺:道醫即是上醫。太陽系中的木、火、土、金、水5顆行星,與地球共同圍繞著太陽公轉。每顆行星的體積、質量和公轉一周的時間差異,對地球的氣候產生著不同的影響,60年回歸到原來的位置,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六十甲子文化。
人在宇宙中屬于微塵,除了臣服于自然別無選擇。所以,偉大的中國先哲在上古時期的《黃帝內經》中,講了天道運行的道理,乃至對地球萬物的影響,書中講到:萬物的根本在天上,枝葉在大地上。大地懸浮在大氣中。
《黃帝內經》是一部辨證唯物主義的書籍,其中寫道:“凡拘于鬼神者,不與其談至德。” 這段話是說:順應天道自然行事是最高的德性,是“至德” 也可以稱謂“道德”。不要和那些迷信鬼神的人談這些“至德”,那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黃帝內經》是一部治政大典,涉及政治,軍事,經濟,醫學等諸多領域。 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大謀略家推崇:“內用黃老,外示儒術”。
《黃帝內經》講的是天道運行,以及對處于微塵地位的萬物影響;古聖老子的《道德經》,則講的是人道臣服于天道的智慧。
依照《黃帝內經》行醫的人,稱之為“道醫”,也可以說是遵守天道運行規律的醫者。
孫兒:爺爺,這次發生的“冠狀病毒”流行病,與天道運行有關系嗎?
爺爺:這場流行性疾病,古老的《黃帝內經》依據太陽系星球變化的規律,早已經推算出在己亥年的冬季發生。《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講己亥年:“終之氣,畏火司令,陽乃大化,蟄蟲出見,流水不冰,地氣大發,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溫厲。”
孫兒:爺爺,您說過《黃帝內經》是上古三大奇書之一,那么久遠之前怎么會推算出當下的事情呢?
爺爺:這是中華古聖的大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地球與其他五顆行星圍繞著太陽公轉,60年一個輪回。所以,地球的氣候變化有規律可循。
例如:己亥年小雪至大寒兩個月,正值北半球萬物收藏之時,因受火星的影響,地球內在的溫度升高。地球南北兩個半球的氣候,因此發生變化。
南半球正值盛夏,相當于北半球的小滿至大暑時段,萬物發散,內熱與外熱和合,形成了“夏行夏令”的氣候,如此之熱,極其容易引發大火。
所以,在2019年初進入己亥年講節氣課時,我多次講過南半球小雪至大寒期間,可能發生大火。其依據便是《黃帝內經》的推算。
北半球小雪至大寒階段,正值冬季萬物收藏之時。萬物向內收斂,“冬行夏令”的時空,可以形成火灼內臟的局面。因為陽氣不得冬藏,反而在氣候的助力下外泄,冬季毛孔閉塞,熱在內部燒灼。一是冬三月應腎,腎氣受損;二是火克金,肺屬金,肺氣受損。
如果在小雪至大寒兩個月,不去應對異常氣候對人的傷害,即會出現溫病。為了應對氣候對人的損害,《黃帝內經》提出的辦法是,“用熱遠熱。” 即是飲食養陰,將過盛的熱能轉化為質量回歸身心。如同陽光太過,草木被曬蔫脫水,用澆足水的辦法,非但草木不傷,反而助長。
所以,在小雪之后,我多次寫文章提醒時令養生人飲食養陰的道理。謝天謝地,大家都受了《黃帝內經》的益,時令養生群體至今無人感染疫情。兩個多月中雖有發燒者,均在日內退燒康復;快則一兩個小時。
孫兒:爺爺,這場疫情為什么在今年春節期間,越發利害了呢?
爺爺:這便是“熱”與“寒”轉換的因果關系。今年1月20日大寒之前的兩個月,《黃帝內經》用“畏火司令”4個字概括當時的氣候狀況。 “畏火司令” 即是令人生畏的夏熱,掌控寒冬的氣候。火克金;肺屬金;肺主衛氣。太過的夏火燒灼肺金,損害了肺的衛氣。
2020年1月20日22點54分大寒,水星取代了火星對地球的影響,由“冬行夏令”轉為“冬行冬令”。北半球人受到損害的肺的衛氣系統,一時難以形成有效的應對兔疫能力,寒涼之氣使疫情呈突然上升趨勢。
孫兒:爺爺,為什么武漢地區的疫情嚴重?
爺爺:對于疫情的發生要從“三因”原則上看,即是因時,因地,因人。一是北半球大寒之前的天時是“冬行夏令”,逆時之火化為火邪;二是武漢素有“火爐”之稱,說明其地勢比其他地區偏熱,大寒之前受熱邪傷害較重;三是大寒之前“用熱遠熱”,不可以吃辣味和燒烤之類的熱性食物,否則熱邪加重。
孫兒:爺爺,有什么辦法解決嗎?
爺爺:《黃帝內經》講:“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亂,不治已亂。” 同時告訴人們應對異常氣候辨證的飲食起居方法:“必折其郁氣,資其化源,贊其運氣,無使邪勝。歲宜以辛調上,以咸調下,畏火之氣,無妄犯之。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之道也。反是者病。”
這段話講的是大寒之前的調養方法:治療時必須折損其郁結之氣,資助其不足之氣的化源,扶助其不足的運氣,不要使邪氣過盛。應當用辛味的藥調其上部,用咸味藥調其下部,不要隨意觸犯相火。用溫藥,當避開溫氣主令之時;用熱藥,當避開熱氣主令之時;用涼藥,當避開涼氣主令之時;用寒藥,當避開寒氣主令之時。飲食調養也應當遵循這個原則;氣候反常時,就不必拘泥這個法則,這是自然規律,違反了這一規律就要產生疾病。
我們時令養生人,在大寒前飲食起居“用熱運熱”的方法,即是避開當時司令之氣的“少陽相火”,養陰化火。
大寒之后,“太陽寒水”當令,形成了“冬行冬令”和立春之后的“春行冬令”,即是民間講的“倒春寒”。春季萬物生發,一旦出現不及,則會出現疾病。這時應對的方法便是“用寒遠寒”。
孫兒:爺爺,大家吃什么藥呢?
爺爺:臨時制藥是來不及的,誰也不會儲備那么多單一品種的中藥材。我國是14億人口,記住這個數字心里就會沉重。當下可以從民眾垂手可得的飲食起居入手,升陽驅疫。《黃帝內經》講:“ 不相染者,正氣存內。” 發動民眾通過科學的飲食起居,減輕疫情對醫療機構的巨大壓力。所以,當下民眾可以做得到的是:
一、凡是心里怕冷者飲姜湯。用生姜、肉桂、桂圓等補陽食材煮湯,盛到碗里時加少許生抽和糖,飲時放一點點蔥白沫、蒜沫、香菜沫及胡椒粉。姜和肉桂的多少及咸淡,以好喝養胃為界。此湯喝至心不冷暫停;心再冷再飲。心不冷了,可以查驗是否退燒。
慎食辣椒等辛辣之物。庚子年是金運太過的中運,氣候偏燥;辣椒屬于燥物,當下食用不慎,可以引起體內燥邪傷肝。
腹背怕冷者,可以用調料袋裝少許花椒,貼于肚臍處和后腰下,2天一換補充陽氣。
二、凡是心里怕熱者,吃彌猴桃、香蕉、梨子、柿子等性涼食物;或者榨芹菜汁、茼蒿汁等性涼蔬菜。上述食物應加熱60度再吃,防止傷害脾胃;還可以煮海帶湯飲。心里不再躁熱時,暫停吃上述食物;再躁熱再用。可以量體溫,觀察指標有無改善?
三、健脾和胃。脾胃為肺之母,當下保護好脾胃是防疫的關鍵;有便稀便溏之證,應該即刻健脾和胃,溫補腎陽,恢復正常。勿吃生冷,勿食過飽,少吃油膩,等等。
孫兒:太好了,這些方法簡單,老百姓都能做得到。
爺爺:醫者須有孝慈之心,報孝祖國,慈悲眾生。
孫兒:爺爺,孫兒記住了。還有起居方法呢。
爺爺:一是減少外出,防止交叉感染;二是室溫要暖和;三是堅持“春捂秋冬”的原則,注意保暖;四是早睡早起,充足睡眠,增強免疫力。
孫兒:爺爺,這場疫情什么時候過去啊?
爺爺:這場了疫情分為兩個階段:在大寒之前發病的根源,是“逆時之熱”;大寒之后的根源,則是“逆時之寒”。疫情結束的時間早晚,在天人之間。
孫兒:請爺爺教給孫兒道理。
爺爺:春分之后,太陽直射點北上越過赤道,木星會取代水星對地球的影響,寒氣漸衰,風力增加,空氣流動,利于化解疫情;小滿之后,火星取代了木星對地球的影響,氣候轉暖,以寒涼為魂的疫情,便沒有了存在的時空。
除了天力之外,人力也可以提早結束疫情。那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集中制度的優勢,東西南北中,工農商學兵,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化解疫情,舉世無雙。
其次,通過上述民眾飲食起居的種種方法,創建身心的暖夏提早到來。夏火來了,疫情也就壽終正寢了。
孫兒:謝謝爺爺講了這么多道理。我心里不再恐慌了。
爺爺:是啊,只要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人民就有了安全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給民眾吃了定心丸。
冋時要感謝古聖先賢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得我們心存定力,“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則長生久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