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ood speaking family
同樣的語義以禮貌、溫和、留有余地、為對方設想的方式說出來,收獲的是另一方的感激、體貼、關懷和實際行動。
同樣的語義以簡單粗暴、上綱上線、指桑罵槐、甚至人身攻擊的方式說出來,收獲的則是對方的暴跳如雷、火線升級和拒不行動。
對家人好好說話,受益的不僅是夫妻雙方,更是自己未成年的孩子。
當說話文明有禮,肢體語言也跟著優雅講究起來.
做人處事更加圓融周到,更容易得到周邊的正面反饋。
當說話粗俗暴戾,肢體語言也跟著囂張跋扈。
做人處事更加乖張偏執,容易陷入周邊的負能量中。
一個人的語言和行為習慣多半成長于家庭。
一個家庭里,大人的爭吵,無論誰贏,輸掉的總是孩子.
大人的通達,哪怕表面不爭,真正贏的是這個家。
對于父母,世界上有一種絕望是吼完了孩子,卻不知道TA心里在想什么。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很大的隱患。
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于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對于父母而言,吼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傷害可能貫穿一生。
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TA按照自己心中的樣子生活成長。
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復制品,更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