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的兒子今年上小學,從小性格懦弱,甚至不敢在眾人面前開口。所以周明非常擔心孩子以后長大了難以融入群體,會吃虧。
我們周圍有許多孩子,確實比較膽小懦弱,這些往往是家長的一些不良行為造成的,要趕緊糾正了。
1、家長經常有中國式“嚇唬”,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小區里有戶人家,孩子從小就經常被媽媽嚇唬,比如說話聲音大一些,媽媽就嚇唬他“小聲點,不然警察叔叔把你抓走!”比如有時候鬧著要玩具,媽媽也會嚇唬他“別鬧了,不然把你趕出門去!”
許多父母意識不到嚇唬孩子的危害性,其實和打罵一樣,嚇唬也是家庭教育的無能,會給孩子造成精神壓力,容易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不利于成長。
2、不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張文從小懂事乖巧,父母說做什么他都很聽話,包括上什么中學、考什么大學,甚至交什么樣的女朋友,都按照父母的意思來。但與此同時,張文的性格卻越來越膽小懦弱,自己拿不定主意,事事依賴父母,是同學眼中的媽寶男。
父母要注意了,如果從小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獨立做事的權力,他們只會漸漸失去了判斷跟行動的能力,變得膽小懦弱。所以想讓孩子將來更有出息,一定要從小讓他們獨立做事。
3、不對孩子表達愛。
中國式父母很少向孩子表達愛,我們經常在電影電視中看到:國外的爸爸媽媽每天會對孩子說“我愛你”,但中國的父母則很少這樣做。
其實,如果從來不對孩子表達愛,那么孩子會缺乏安全感,在性格上表現出來會膽小內向,自卑懦弱。所以,要改變這種情況請嘗試著多對孩子說一聲“我愛你”吧。
4、爸爸陪伴太少,孩子缺乏勇氣。
作為中國式父母,媽媽往往是帶娃的主力,而爸爸則經常缺席,其實爸爸的陪伴對孩子非常重要,爸爸的形象一般陽光、高大、勇敢,而且喜歡冒險、運動,爸爸帶得多的孩子會更容易感受到這種積極向上的男性力量,性格變得更加勇敢。反之,孩子會變得柔弱偏女性化,甚至膽小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