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自語堂編藏】王岳川:中國書法的文化哲學意蘊
【自語堂編藏】

中國書法的文化哲學意蘊

王岳川

2005-4-13 10:45:59    

 


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審美表征。它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呈現出華夏審美人格心靈世界,并以其特立獨行、源遠流長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自殷商以降風格紛呈:秦漢之古拙、魏晉之風韻,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態、明清之樸趣。進入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書法開始向現代轉型,出現了新的藝術氣象和審美范式。如今,中國書法以其深蘊的精神魅力產生了世界性影響,不僅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影響,而且西方藝術家也開始學習、關注和研究書法,并將書畫合一而創作出“書法畫”。

中國書法是中國美學的靈魂。意趣超邁的書法表現出中國藝術最瀟灑、最靈動的自由精神,展示出歷代書家空靈的藝術趣味和精神人格價值。正是書法藝術這一獨特的精神魅力,使之在眾多的東方藝術門類中,成為最集中、最精妙地體現了東方人精神追求的東方藝術。

一 線條飛動:書法藝術的本體特征

書法是線的藝術。它具有一個由線啟象(墨象),由象悟意(意境)的本體結構。

書法的線條具有生命律動感。這種點畫線條不是板滯的,而是靈動的。線條是人創造出來的抽象性符號。它脫離開了具體的事物圖景,卻又是為了表現宇宙的動力和生命的力量,為了表現“道”而與普遍性的情感形式同構。因此,中國書法線條依于筆,本乎道,通于神,達乎氣。這是一種以剛雄清新的生命為美的書法美學觀,一種以書法線條與天地萬物和人的生命同構的書法本體論。

書法線條具有抽象性。書法受文字筆劃和字形結構的限制,只能在不改變文字筆劃和字形結構的條件下去呈現美的意象。這就要求書法對形態美和動態美的表現,應該比繪畫更集中、更概括,使人能夠聯想更多的具體事物所共有的審美特征,而不局限于某一具體事物。 張懷瓘稱 書法為“無聲之音,無形之相”,指出書法的點劃結構能引人聯想,是現實美的抽象化的符號。

作為人對世界萬物審美性抽象的線條,在其象征功能方面直接是人的情感的跡化。線條(心畫)可使書家情感跡化而稟有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這種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的流動不息,使得線條成為時間的、節律的、大化流行的寫照。

書法以線條為其生命。線條作為書法藝術最精純的語言,表征出老子美學思想中“為道日損”的根本精神。書家對宇宙作“俯仰往返,遠近取與”的觀照,用靈動的線條表現大千世界,從有限中領悟出無限,化實象為空靈,以生動的與道相通的線條勾勒文字形體而呈現心靈,傳達一種超越于墨象之外的不可言喻的思想、飄忽即逝的意緒和獨得于心的生命風神。線條飛動飄逸,綿延搖曳,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墨氣四射,四表無窮,臻達生命的極境。

書法線條美所具有的概括性,要求欣賞者靜觀默察,反復玩味,從對萬事萬物的不具體描繪的點劃和字形結構中,體會現實形態美和動態美,以及書法家的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書法線條不是僵直的,而是流轉飛動的;不是平面的,而是寓于立體感的;不是單一色彩的,而是層次豐富的。

書法線條“為道日損”的美學意義在于:在“致虛極”、“見素樸”、“ 損之又損”中,將空間時間化,將有限無限化,將現實世界的一切都加以凈化、簡化、淡化,而成為“惟恍惟惚”的存在。書法不必應言,不必具象,而僅以其一線或濃或淡或枯或潤的游走的墨跡,就可以體現那種超越于言象之上的玄妙之意與幽深之理。這種忘言忘象至簡至純之線,貴在得意、得氣,而指向終極之道。這正是張懷瓘所說的“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樂,無形之相。”(《書議》)線以見道,墨以呈氣。表現情思,體驗化境,融生命本體存在之意而非外在物象形跡于筆墨線條律動渾化之中,不拘滯于形跡而忘形忘質。這種以線條表意明道,以簡略之跡傳神造境的觀念,正是中國書法指向幽深之境的美學精神之所在。

更深一層看,中國書法以一畫指涉盛衰生滅的時間性長河,并以一根生生不息的欲斷還連的線條穿透宇宙人生之謎,其根本思想源于老莊美學和《易》學思想中“一”這個數上的神秘規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生生之謂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萬有皆可由“一”而化育,萬象皆可由“一”畫而幻成。中國書法的精妙之處在于,它不以多為多,而以少總多,不以“一”為有限,而以“一”為參天地之化育的本源,以一治萬,以一孕萬,萬萬歸一。以純粹的線條遺去大千世界形色而直追宇宙節律并把捉生命精神,有限的線條中貫注著無限的宇宙生命之氣。

書法之線關乎人的心靈,使人生在書藝之中成為詩意的人生。“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劉熙載《藝概》)生命是自由的不斷展開的過程,而書法是生命創造活動中最自由、最簡約的形式。書法通過點線的律動,成為揭示精神世界的“有意味的形式”。書法藝術不斷開啟著時代的人的審美本質的新維度,并使其心性自由地隨精神的解放,而在黑白書法世界中不斷展開和美化。

二 筆意墨象:書法藝術的精神跡化

書法線條之美在于用筆用墨。筆意墨象使中國書法成為一種精神形式,一種“意向性”結構。可以說,書法作為時空拓展的精神跡化的蹤跡,是由筆勢、筆意、墨法和心性共同完成的。

筆意墨象之美是書家情感哲思之意與線條運動之象的統一,是書家在線條中融入情緒意態而形成的獨具個體性格的書法線條符號意象。這種統一不是在心中之意和象的整合上,而是心中之意物化在外在的線條流動上,即經線條藝術媒介化了的藝術意象,或物態化了的書法藝術體驗。

筆意墨象使書法線條隨時間展開而構成空間形式,又使人于空間形式中體悟到時間的流動。這種時空的轉換使點畫線條、結字排列和章法布局產生了無窮的變化,呈現出種種審美意趣,使書法超越了單純字形,而成為具備筋骨、血肉、剛柔、神情的生命意象。

筆意墨象將意味融注在形式之內而造就出書法的力勢、節奏、氣質、韻味。這是一種在書法線條的輕重疾澀、虛實強弱、轉換頓挫,節奏韻律中融入書家天趣神韻、個性情意的“人法雙忘”的境界,一種在線條點畫之“形”中,滲入書家精神、悲喜等審美意向性的“以意造象”、“因象寄意”的過程。筆墨意象融萬象為意,從意中悟出萬象的特征,使書法從漢字的符號規定性中解放出來,以點線運動在二維空間中造成具有立體筆墨韻味的三維性視覺形象,并在情感的氤氳中,以心性靈氣的“意志”之維,疊加在三維視覺形象之上,而形成抒情寫意藝術時空的四維空間。筆意墨象并不玄奧,它呈現在線條疾澀、墨色枯潤之中,呈現在“如綿裹針”、“渴驥奔泉”中,表現在“顏筋柳骨”和“鐵畫銀鉤”中。這種書法風神美的呈現呼喚著人性的回答和審美心態對應──審美“對話”、藝術“品味”和“心覺意含”。

筆意墨象產生審美意味之美,這是書法由實用性向藝術性轉化的節點。它主要由筆意和書家心性所構成。筆意指書法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書家在意匠經營和筆劃運轉間所表現出的神態意趣和風格工力,集中體現出書家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成功的書法作品是書法家“心手達情,書不妄想”的結晶。書法家并不拘泥用筆,死擬間架,而是變化多端,巧存心意。字、行、幅各個部分互相對比照應,形成一個多樣統一、和諧優美的整體。欣賞者能夠從墨跡線條的變化中,充分領悟書家內在的思想感情,從書法作品豐富的精神內涵中把握書意,感覺到一種激動、鼓舞的力量,這是書法欣賞中由形悟意的審美與一般由形知義的認字的本質區別。

筆意是生成書法獨特氣韻意味的關鍵,而“筆斷意連”是其根本的審美要求,“心手達情”是書法藝術魅力得以呈現的創作形式。筆斷意連指書法藝術作品中點劃雖斷而筆勢承續的整體勢態。草書如果只有相連的筆道而無頓挫勁健的筆劃,便顯不出蒼雄軒昂,而成為春蚓秋蛇之扭結;楷書如果僅有筆劃頓挫,無顧盼靈動的體勢,就不能表現奕奕神采,而像“算子”一樣呆板。在一字之中,“筆斷”使線條起止有變,“意連”使結字啟承分明,相互照應謹嚴,氣貫不斷,方可呈現韻律美和意境美。“心手達情”表明書法是一門關于道、心的藝術。書法不僅是“法”,而且是“道”。虞世南《筆髓論》云:“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也。”中國書法貴寫心性,是一門泄導彰顯心靈情思和自然呈現精神襟懷的藝術,故有“書道妙在寫情性”(包世臣)之說。

墨象是書法審美的重要內容。線源于道,墨生于氣。筆中有墨,墨中有筆。以筆縱線,妙在以線達情,用墨取象,妙在墨盈攝氣。書法尤重墨的審美韻味。筆意墨象為上的觀念是老莊美學“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思想的體現。在書法世界里,用墨已不僅僅是一種技藝,而成為一種書境,一種人生意趣高下的投射。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一墨之色,蘊萬象之本。這種計白當黑,以少總多的美學觀,強調虛靜待物,遺形取神,“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用來從墨色之中睹玄冥之道。

中國書家以筆墨肇其天機,并不以書法去模擬世間萬象,而是返樸歸真,寓巧于樸,以通天盡人之筆把捉生命深意,以草草逸筆將極簡潔又極富包孕性地線條墨痕布于無邊的虛白里,讓人馳騁遐想,感到用墨實是吐納大氣。迷離蒼茫的墨氣,破紙而出,創化出一片生機玄妙的氛圍。墨法生墨象實為書法之大要:化實為虛,以呈現吐納宇宙之氣;走筆成韻,以臻達意冥玄化之境。

墨象墨韻構成書法作品的鮮活生命。書法講求筋骨血肉的完滿,水墨就是字的血肉。只有水墨調和,墨彩絢爛,才能達到筋遒骨勁、“血濃”“肉瑩”的審美要求。枯濕淡濃,知白守黑是墨氣氤氳的關鍵。潤可取妍,燥可取險,潤燥相雜,才能顯出筆墨流潤的氣韻美。歐陽詢說:“墨淡則傷神彩,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八訣》)書法本于筆而成于墨,用筆穩實則墨色凝聚,用筆輕飄則墨色浮泛。濃墨渴筆,水暈墨彰,都能顯示出書法作品郁勃生命的顯現;而墨色清散,墨氣裊然,是書法作品虛實相生終歸于大化的寫照。墨實處為萬物所生息,空白處任靈氣之往來。

書法的筆墨線條運行所造之境,是由氣韻生動的線條最富于美學意味的純凈運行所形成。這是一種變化豐富、莫測端倪的線條集合,其筆勢正側藏露、起轉違和難以窮盡。在線條的舒展中,作品意蘊在心手合一之中化為一片天機的律動,并可以通過這種指腕使轉所留下的軌跡反觀心路歷程。可以說,書法那忘懷騁情的線之脈動,實在是心之脈動。線之剛柔澀潤,字之斂舒險厲,情感之沖和張揚都在一陰一陽之道中展示書法“無我之境”。這使得中國書法成為感知運動性質最直觀而又最內在的視覺藝術形式。

書法的線條墨象具有創作主體的情性風貌,使書法不僅僅是線條的運動,墨氣的滃染,書法意境的創造,取決于書家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和對形式美的體驗。如王羲之《蘭亭序》所體現的“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的平和自然之美,正是他隨順自然、委任造化思想的表現,以及他那不沾滯于物的自由精神的外化(跡化)。

唯道集虛,體用不二,這構成中國書法家的生命哲學情調和藝術意境的內核。

三 目擊道存:書法精神的本質直觀

人是目的。藝術是人創造的,并且為了使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最終向審美人邁進而不斷發展著、展開著。藝境即人境,最高的意境是“無言獨化”,最高的書境是“目擊道存”,最高的人境是解悟生命本體的審美生成。

中國書法的發展史是人性不斷覺醒、不斷弘揚生命力的歷史。人通過審美和書藝實踐,在發展著的社會關系中不斷揚棄自身的歷史形態而完善自身,書法藝術的生命力同人性一道發展,同樣長久。在傳統書法向“現代性書法”轉型中,那種一味反傳統、否定歷史的態度,是對傳統和歷史的解釋學結構缺乏了解的結果;同樣,那種一味固守傳統,不容任何文化轉型和書法藝術范式的轉換的固執,也是對世界性文化語境缺乏了解所致。中國書法的轉型是中國文化的現代性轉型和與西方當代文化對話的一個側面,也是現代人情感、理性和生命智慧不斷更新的表征。

中國書法藝術精神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維度。書法是一種超越表象模擬而直指心性的藝術,在意象的抽象線條中展現出人的胸懷襟抱。中國書法正是在這一點上與心相通(“書者散也”),與道相通(“以形媚道”),與人生相通(“書人不朽于千古”)。書法即書道。目擊道存,境界全出。

中國文化精神是中國書法藝術精神的基石。文化傳統貫注在藝術生命之中并不斷揚棄,不斷汰變,不斷吐納,不斷創新。正惟此,中國書法才能在幾千年發展史上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在鑄造中國人文精神和詩性人生方面,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痕,并必將在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中,為重鑄華夏審美人格和藝術精神而展現新貌。

中國書法藝術精神的美學追問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精神自覺的歷程。今天我們仍得追問:為何中國文字的毛筆書寫,竟能成為一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深的書寫性藝術?古今法帖名碑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使其歷千百年而稟有微妙精神氣息的文化本源何在?為何中國文化哲學將書品與人品相聯系,講求在書法四品(神品、妙品、逸品、能品)中直觀心性根基?這盤旋飛動的線條之舞敘述了中國文化怎樣的稟賦氣質?這些問題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精神的奧秘等待著每個書法家和理論家的回答。

今天,人們創作和欣賞書法,并非只是懷古之幽情或伸展林間笛音般的淡遠情思,而是以這直指心性的藝術,把人還原成歷史、傳統、文化的傾聽者和追問者,使人們沉潛到文化的深層中去對話,去問答,去釋疑。歷史上每一卷書法珍品都呈現一個人性的深度,都向我們敘述那個世界的故事并使我們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我們不是在讀“古董”,相反,當作品向理解它的欣賞者敞開時,它就是將藝術和世界雙重奧秘展示出來,并指明走向精神家園之路。無疑,歷代書法杰作將在新的歷史語境中重新理解、重新解釋,并在文化的解碼中顯示出新的生命力。

書法藝術的自由精神在今天具有重要的意義。當代世界籠罩著一種形式化、規格化的氣氛,人變得空虛并被虛無化了。印刷品泛濫,復制使藝術日益走向商品化,對整體性普遍性的追求導致形式化思想的充分膨脹。包括現代書法在內的現代藝術表現了形式化思想對人的異化。當代藝術家從來沒有如此強烈在感受過正投身于一種空前的精神冒險之中。當代書法和其他藝術正變成不斷求新求異的過程,作品成為一種沒有盡頭的試驗。這種令人窒息的花樣翻新的結果是沉默和失語,是對信仰的悼亡。人與世界的和諧不復存在,審美對象的詩意被不斷翻新的后現代話語所消解,藝術成為無對象的技術,成為心性缺席的走極端的形式。無庸諱言,現代藝術與現代文明面臨同一個世界性歷史困境。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科學化的文明中,保持住人間的詩意、生命的意義和藝術的憧憬,是邁向現代化的社會所必得關注的全球性問題。

四 眾妙之門:當代書法的意義定位

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跡化形式。中國古典書法美學精神是重要的。它在現代書法美學所推進回歸感性、回歸生命、回歸人的整體的“過程美學”中,使現代人稟有了一種強烈的尋根──尋找家園意識。它不僅使中國人在書法這一“寫意哲學”中體味抒情寫意的風神,而且也使西方現代藝術家在目光東移中,找到了精神流離之后的“家園”。然而,中國傳統美學范式的局限性,又使得書家和書論家們急于清理根基而使書法稟有“現代”氣息。當然,邁出這一步,就意味著處身于傳統之中又超越于傳統之外。

中國書法是一種體驗生命本體的審美符號。它浸淫于中國古老的哲學美學之中,在筆飛墨舞的音樂律動中完成一種對時空審美形式,而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并為洞悉中國文化精神和華夏哲學美學品格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文化視界。

古老的中國書法伴隨文字的生成和意義的交流而出現,又伴隨著抒情達意和文化轉型而向今天的人們顯示其魅力和困境。它召喚當代書法美學理論家為其在中國文化轉型中重新審視書法藝術并加以文化定位和價值厘定。幾千年傳統書法理論和實踐滋養了二十世紀書法美學和書法熱潮。在新世紀,當代學人對中國書法美學的思考和對傳統的吐納所留下的書法藝術精神遺產,必然令后學回味再三。中國書法學有沒有一個理論體系?如果有,這個體系的理論形態是什么?它在今天遭遇到怎樣的挑戰?其價值重新實現的基點是什么?這些都是書法文化理論必得直面并加以回答的。

當代書法藝術的價值定位與整個世界文化思潮緊密相關。可以看到,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在日本、韓國、東南亞影響彌深,并生成和發揚為具有本土特色的書法形式(如日本近代詩文書法、少數字、墨象書、前衛書法),進而導致中國現代書法受日本現代書道影響的“影響的焦慮”。同時,西方國家也在“發現中國書法”的驚喜中,吸收中國書法真髓去拓展他們的抽象繪畫和現代、后現代藝術。于是西方藝術中出現了一種新畫種──“書法畫”,甚至有些畫家被稱為“西方書法家”。

因此,國內有些學者對這種中國書法界與各國藝術家共結筆墨姻緣感到歡欣鼓舞。但是,也有學者對中國書法的價值定位并不高,認為“書法越來越由中國文化的視覺實在而蛻變為一種民族的歷史陳跡或一種古董,換言之,書法的價值不在其藝術性而只在其歷史性”。“而西方現代藝術家對中國書法的贊美和吸收恰恰代表著一種對無意識文化超越的決心;正是因為西方人有這種否定自我固有文化引進外來文化的勇氣,他們的藝術才產生了從未有過的革命性。”

無論是對中國書法影響他國藝術感到欣慰還是感到不滿,都只是停留在書法價值厘定的表面。在我看來,正因為書法是最具哲學精神的藝術,因而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形式,一種心性之美、哲思之美、生命之美。正惟此,日本學者井島勉在《書法的現代性及其意義》中說:“人類無論進行知識性或行為性的活動,都經常受到某些概念和規則的約束,可以說都只能不很自由地生活。這樣,本來的生命自由受到了限制,不得不隱藏起來。但是,在進行美的活動或者藝術活動時,人類就能從這種限制中解放出來,自由地生活。換句話說,就是恢復了本來的生命自由。”“書法是一門以書寫文字為中心而形成的藝術,但與其他藝術一樣,作為藝術的書法,不僅僅是書寫文字而已,它要求由此認識自己本來的生命。就藝術要求的認識生命而言,書法可謂最純粹、最內涵的藝術。流動的書法線條,正是傳導生命節奏的標記。”“它的備受歡迎的主要前提是因為恢復了書法藝術自由的創造精神和認識了現代的人類生命。簡言之,在現代的環境中,它們再現了書法的本源。”(《日本現代書法》)

同樣,英國文藝批評家赫伯特·里德在《現代繪畫簡史》中說:“抽象表現主義作為一個藝術運動,不過是中國書法的表現主義的擴展和苦心經營而已。”他在為美籍華人書畫家蔣彝先生的《中國書法》一書第二版作序時說:“第一次拜讀蔣先生的著作時,使我特別感興趣的是這一美學與現代‘抽象'藝術的美學之間的相似之處。”

事實上,西方解構主義哲學詩學對西方語音中心義的清算和對“書寫”的高揚,使得西方學者得以重新發現東方書法的魅力。不了解這一重要的文化哲學氛圍,對書法的深層次理論探討就顯得失去了時代文化背景。

法國當代著名思想家德里達是后現代的風云人物,其解構思想非常復雜。在《文字語言學》( 1967 )一書中,德里達對張揚言說,貶抑文字書寫深為不滿,認為邏各斯中心主義以同樣的秩序控制著文字觀,而形成“語言中心義”。這種認為語音(說話)優越于書寫的二元論語言觀,這種“在場”的形而上學,是邏各斯中心義所體現出來的“暴力語言觀”。德里達指出,言語也同樣具有意義含糊性、不確定性,在特定場合,說話往往還是對已經寫下的書寫語的復述。反過來看,書寫也并不絕然成為思想的蹩腳的復述。書寫勝過言說之處在于,它的物質銘刻性具有阻斷在場的能力。事實上,書寫以銘刻的方式,維持了一個符號持久的知覺而稟有一種時空超越性。唯文字能永葆不滅,每一次閱讀都將使作者在言說中“出場”。德里達顛覆了言語對書寫的優先地位,使說話(言語)從中心移到了邊緣,而書寫則上升到新的重要地位。

這樣,在中國人準備以拼音取代漢字以向西方人學習時,西方人卻以驚喜的眼睛發現了非拼音文字的書法而驚慕不己。藝術家們發現:以團塊、光影、透視色彩所構成的西洋畫,以對現實盡善盡美的摹仿為能事,竟顯得這樣板滯和了無趣味,從而打破透視律,以書法線條取代立體光影,以水墨暈彰代替色彩涂抹,以線性筆意的抽象打破團塊結構的具象。于是,在新的抽象畫中,人們領略了中國書法的風神意態和筆情墨意。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書法就完美無缺了。相反,中國古典書法走向當代,已經和正在發生審美轉型,無論是用筆、用墨、結體、章法,乃至墨象筆意,氣韻靈性都發生著新的改變。隨著在世界文化語境中的中國現代文化形態的形成,書法也將不斷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型,這種轉型不是拋棄和重設,而是在繼承和發揚的基點上揚棄和再生。因此,文化轉型中的書法藝術將是充滿自由精神的,它不是“現代書法”所能囊括盡的。它將一種“現代性”精神質素植入書法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品格中,生成新的多元多向的自由范式──“現代性書法”。

“現代性書法”與“現代書法”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現代性”是一個文化美學范疇,指一種精神啟蒙質素,一套價值生成模式(哈貝馬斯);而“現代”則是一個線性歷史范疇,指一段歷史時期,或一種歷史思潮(杰姆遜)。可以認為,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將在新的歷史契機中,使現代性書法成為現代人的心性靈魂的呈現,成為現代文化價值生成的審美符號,成為現代世界的變革過程中不斷嬗變流動的藝術精靈。那種認為中國書法因西方沒有一門“書法”與之對應而必將成為棄兒而遭致衰亡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也許,正因為獨一無二,它才會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成為新世紀文化復興的寵兒。

我樂意指出,中國書法的文化價值定位已經有了堅實的現代文化地基:當今世界,人類共處一個“地球村”,東西方“鄰居”間互不了解、相互抵牾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文化無國界,華夏文化藝術將真正進入與“第一世界”文化對話的話語空間。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書法文化將寓清新剛健的人生意識和高蹈執著的個性自由于現代性陽剛之美中,從而體悟宇宙創造生命的藝術魅力;中國新世紀書法將以生生不息的創造力融線條和意象于飛動簡勁的節奏韻律中,去感悟現代人的超越精神和宇宙大化的生動氣韻;中國書法新形式將現代人獨特的審美風范、審美心理和審美趣味融注在一個最自由最充沛的自我中,以強化了主體意識去領略沉思感悟中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瀟灑美。

中國書法的現代文化品格是充滿魅力的,而創造“現代性書法”的歷史重擔落到每一位中國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面前。可以說,中國書法,以線的飛動,墨的潤華,心手相合,抒情寫意,劃出了中國文化的深層精神軌跡。依這一軌跡而行,可窺其文化生命的幽渺之境。中國書法是人生境界和生命活力的跡化,是最具東方哲學意味的藝術。在全球化文化轉型時期,中國書法必將煥發新的光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書法作品鑒賞標準
以筆墨展現中式美學的中國畫
“晚清書法第一人”,何紹基的書法藝術
書法最高審美境界的揭示
中國書法的藝術境界——線條之美
筆墨跡化的東方意象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杂多县| 始兴县| 清水县| 龙南县| 宝应县| 潼南县| 信宜市| 湟源县| 阿拉善左旗| 澄江县| 海兴县| 溧水县| 赤壁市| 防城港市| 绥江县| 巫溪县| 新邵县| 花垣县| 汕尾市| 宁陕县| 琼结县| 瑞昌市| 长兴县| 涟源市| 海南省| 石渠县| 绩溪县| 铁力市| 涞源县| 洛南县| 兰考县| 普兰店市| 西贡区| 北碚区| 万年县| 霸州市| 成都市| 徐州市| 衢州市| 久治县| 合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