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虎龍吟(微信公眾號:愛貓狗 catdogiloveyou)
壟斷背景的電信運營商的很多做法一直被廣大消費者所詬病,比如已經實施了無數年的手機月租費,比如現在總算取消了的雙向收費,比如至今仍然部分存在的手機漫游費。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智能手機的全面普及以及手機上網的快速流行,一個新的電信運營商的霸王條款又讓億萬手機消費者恨得牙癢癢,那就是包月用戶數據流量到月底就給清零了!
不過,對于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而言,對于電信運營商這種霸王條款,也只能吐槽抱怨而已,誰也拿電信運營商們沒辦法。但是,這世界上總有鉆牛角尖和死磕較真的人。
2013年8月,湖南長沙消費者劉明就將中國移動長沙分公司告上法庭,原因就是手機上網套餐的流量到月底被中國移動清零了!
劉明是201年6月在長沙某移動營業廳辦理了一個20元包150M流量的上網套餐,套餐從7月份開始生效。7月結束后,劉明發現自己套餐里還有92M的流量沒有用完,但到了8月1日就自動清零了,遂將中國移動長沙分公司告上法庭。
劉明陳述的理由是:“我花錢買的流量,就應該歸我。可是為什么超出的流量要額外交費,而沒用完的流量卻被清零不能累計使用?難道沒用完的流量我沒交錢嗎?”
這場官司前前后后打了一年多,至今仍沒有正式宣判結果。在2014年2月一審被判敗訴后,劉明又向長沙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2014年6月26日,在雙方經過3個多小時的激烈庭審辯論后,合議庭宣布將擇日宣判。不過截至目前,宣判結果還沒有出來。
站在法庭的立場上,這場官司的確很難決斷,無論判誰敗訴都會引發巨大的社會影響,因此拖延時間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判消費者敗訴,這必然招致眾多消費者的群起攻之,畢竟劉明的起訴理由不無道理;但如果判中國移動敗訴,法院肯定又擔心引發連鎖反應,要是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都以此為案例來起訴三家電信運營商,那可怎么辦?
其實,關于套餐手機流量到底該不該清零的爭議,主要關乎以下幾個問題:
一、手機流量到底是虛擬服務還是無形財產
消費者跟電信運營商首先爭論和交鋒的矛盾焦點就在這里!
電信運營商認為,所謂的手機流量只是我承諾提供給特定消費者的一種虛擬服務,在約定范圍內(如劉明的20元150M流量套餐)用戶可以盡情使用。但如果用戶不用,則并不存在延期或者累加的說法。當時中國移動的律師就舉例說,好比出租車起步價10元3公里,你不能因為你只坐了2公里,就讓出租車司機退還你剩余1公里的錢。
但消費者不這么認為,消費者的觀點是,流量不是一種服務,而是一種無形財產。既然是財產,我已經為這個財產付費了,雙方已經形成事實的買賣合同關系,電信運營商就沒有理由和權力再把已經收費賣出去的東西無償拿回去。并不能說電子或數碼虛擬產品就不是產品,比如網絡游戲里的賬號、角色、等級、虛擬道具等,顯然都是歸玩家所有,尤其是付費的虛擬物品。
二、手機流量沒用完是用戶自動放棄嗎
在一審判決消費者敗訴的理由中,法庭認為:劉明當月未用完移動網絡流量是其自行放棄了可以行使的合同權利,故中國移動并未侵害劉明的財產權。
關于這一點對不對,其實首先要理清前面的第一條手機流量到底算什么,其實就是手機流量的歸屬權問題。如果算服務,那歸屬權應該屬于電信運營商,如果算財產或虛擬物品,那歸屬權應該屬于消費者。如果是前者,那么中國移動代理律師舉的出租車例子就有道理,如果是后者,既然流量所有權歸消費者,消費者愛用不用,電信運營商沒有權利取消和剝奪。
三、現在的手機流量價格是不是暴利
稍微細心一點的手機用戶其實都知道,電信運營商的流量價格混亂得一塌糊涂,價格高的像黃金,價格低的如白菜。比如,非套餐流量,往往一元到幾塊錢一兆,有些地方甚至曾經高達10元/M。而套餐流量里,就有200元1G甚至5G的,最高價格和最低價格能差別上百倍!
那么,問題是,手機流量的成本價到底是多少?如果現在比較流行的手機套餐價格電信運營商也能夠盈利的話,那么非套餐流量收費(尤其是過去十幾年幾乎沒有套餐的時代)到底是不是超級暴利?這種做法,違反有關價格法規和物價審定嗎?多說一句,別拿前期投入和規模效應說事!
在消費者抱怨、爭論和投訴很多年之后,電信運營商們終于悄悄取消了手機雙向收費。現在,又通過套餐的方式,間接變相取消了多數人的手機月租費。而有關手機漫游費的取消,已經提上日程,比如京津冀地區就已經在深度討論取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實施了。
現在,移動互聯網和4G時代,手機上網成為億萬消費者的主流消費行為,套餐流量清零的問題遲早要面對和解決。電信運營商們要么考慮順應民意,推出手機流量累計順延服務,要么看更長遠一點的規劃,逐步把電腦上網包月的模式移植到手機上網中來。果真如此,善莫大焉,國內的移動互聯網產業必將百倍速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