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江浙一帶的良諸文化中,其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則更具有“文字特征”:它不是單個的符號,而是由多個符號組成一組,表示一段完整的意思。例如,江蘇澄湖一件魚簍形罐上,就刻有連續的四個符號(圖3),其中第二個符號,很像甲骨文中的“虎”字。再如1936年淅江余杭縣良渚鎮所出一件觚的口沿,其上刻有連續的八個符號(圖4)。以上兩組符號,各自表示一段完整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們現在還不能準確地釋出。某些學者曾進行考釋,但多屬猜測,當不可信。但這兩組符號均屬文字是沒有問題的。從形體分析,良渚鎮所出的文字,很可能是后來吳越一帶所出“鳥書”的祖形。這兩組符號都是目前確知的中國最早的文字。
經碳14測定并經樹輪校正,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約在公元前4300年一前2500年;良諸文化的年代約在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它們的年代范圍大致接近。并且,這兩種文化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也大致相同:均處于氏族社會末期,原始公社制已走向解體,私有制逐漸形成,父權制開始確立。由此可知,這兩種文化的先民,已經邁向了 “文明”的門檻。他們發明了“文字”是很自然的。根據史載推斷,夏之年代約當于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故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年代明顯早于夏代,距今約6300年至4200年,相當于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如此,中華
民族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則不僅僅是一種傳說,而且有實實在在的文字根據了。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文字產生之時間,大致與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同步。我們的祖先,以其無窮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創造了漢字,并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使其成為當今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漢字是中華
民族文化的瑰寶;漢字也是中華民族凝聚的象征。我們今天一定好好學習它,研究它,使其發揚光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
考古研究所曹定云)
參考文獻
[1]方酉生.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 1965,(5).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偃師二里頭[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
[3]曹定云.夏代文字求證——二里頭文化陶文是早期中國文字[J].待刊.
[4]山東省文物
管理處,濟南市
博物館.大汶口·圖九四 [Z].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5]張明華,王惠菊.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陶文[J].考古, 1990,(10),第 904 頁圖二 .
[6]何天行.杭縣良渚鎮之石器與黑陶·第7、8頁[Z].吳越史地研究會叢書,第一種,】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