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裝幀和封面設計都比較接地氣,像書店那些青春文學的風格,但是內容還是很有質量的。綜合評價給四星。
書名中有“孤獨”兩字,但書內容中其實并沒怎么太提到這個詞,“孤獨”有著安靜、個人、沉思等偏向。我理解題目“敢于孤獨的勇氣”就是“追求個人內心的精神生活”吧。
全書基本上是談哲學,大眾哲學通俗讀本。是我喜歡的書,我喜歡看哲學的東西,來整理一下本書精華,也來談談讀此書的所思所想。1.為何想到哲學?
仰望蒼穹,人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時間的永恒和空間的無限,于是發出了哲學的追問:這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哲學于我算是頓悟,不是看哲學書才想到的,而就是于某一天思考到死亡,想到宇宙時間的永恒和空間的無限,不由得產生疑問,我活著是為了什么?我于這世界算什么?自此,就開始常常思考這個問題。就如托爾斯泰所說的那樣“要是一個人學會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對象是什么,他總是在想著自己的死。”死亡會讓我喪失一切,人生只是瞬間,死亡才是永恒,我無法不去做這徒勞的思考。
“一個人只要認真思考過死亡,不管是否獲得使自己滿意的結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在沉浮人世的同時也能跳出來加以審視。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會把成功和失敗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難的相對性質,因而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致失態。”
一旦去想最大的東西,“天文學、宇宙、死亡、時間”去好奇這些東西就會讓人對這世界對人生產生疑問。這就是哲學了。
哲學就是讓人想大問題,想宇宙、想人世,大問題想明白了,在面對具體的問題的時候就有了開闊的視野和從容的心態。哲學不能消除具體的苦難于我主要是改變心態。讓我從一個更大的格局,站在一個高處去考慮問題,從當下的具體生活中跳出來。“我們平時所做之事,所過生活只是一個局部,哲學就是要我們從這個局部中跳出來,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由此獲得一個廣闊的坐標,用以衡量自己所做之事,所過之生活,用全局指導局部,明確怎樣做事和生活才有意義。”
哲學有一種分身術的功能,把我分成兩個我,一個是有著很多塵世欲望的具體的我,為了學習、工作、為了權錢名利在紅塵間奮斗、掙扎。肉身生活在塵世間,生活的不如意十有八九,大大小小的苦難常常降臨。這時就需要另一個我來勸導那個具體的我。這是一個哲學的、理性的、靈魂的我,仿佛處于上帝的視角從高處看地下的自我,站在永恒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就會感覺眼前的任何遭遇都是渺小的、短暫的,渺小的,從最后來看結果都是一樣的。這樣,就把那個具體的我從苦難中拔了出來。
為什么現代人的壓力那么大,以及會焦慮迷茫,就是太多人總是在為未來的快樂幸福做準備,少年時被說教“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放下一切只學習似乎就為了找工作,工作后被說教“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繃緊神經勞累的工作,仿佛就為了老時攢夠錢那時才敢放心享受。仿佛青春的全部價值就在于為將來的成功而苦苦奮斗。這種永遠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把幸福快樂永遠往后推延的人生模式,實際是取消了幸福。其實是要把當下過好享受當下,以當下為主,但也不能毫不為今后考慮,要追求可持續的快樂,二者并不矛盾沖突。有一些享受,過了當時誠然還可以有,但是在青年和老年滋味是不一樣的。“倘若一個人在年輕時并非因為生活所迫而只知吃苦,拒絕享受,到年老力衰時即使成了人上人,卻喪失了享受的能力,那又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