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漸老,子女自然應恪盡孝道。然而,什么是孝?我認為,最大的孝,是成為父母的驕傲;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退而求其次,至少讓父母放心。這是令父母安度晚年最大的前提。
令父母放心之余,如何盡孝,不妨引用古人名言:“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少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下聯且不論,只說上聯,我認為頗有道理。富貴者有富貴者的孝道,貧窮者有貧窮者的孝道。在農村,兒子逢年過節記得給父母割幾斤肉,農忙時先幫父母收割,做父母的就很高興了。就這,也很難得——當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兒子們都外出打工了,只有過年時才和父母相見,平時的盡孝就談不上了。那么,過年時給父母一些錢,也是很大的安慰。當然,這得避開媳婦——我們那里有很多強勢的媳婦,只能從公婆那里索取,絕不允許對公婆付出。孔孟之鄉如此,不知別處風氣如何。
能避開媳婦偷偷給父母塞錢的,算是難得的孝子了。也有很多,從來沒給過父母一分錢。養兒一場,心里得有多凄涼。
盡孝方式,農村和城市大有不同。農村父母,無固定收入,晚年如無子女接濟,大部分會陷入困境。此時,經濟支援幾乎就等同于精神安慰:他們一旦擺脫了經濟上的困境,精神上同時也就愉悅起來。而城市父母,大都有養老金和一定的積蓄,錢不那么重要。錢,對于農村父母,是雪中送炭,對于城市父母,是錦上添花。
但是,無論農村父母還是城市父母,有一點需要是共同的,那就是兒女的陪伴和關心。人越老,對子女精神上的依賴越嚴重。但是,“常回家看看”,在當今社會,相當奢侈。好在,通訊方式也很發達了,經常打個電話,甚至視頻聊天,也可緩解父母的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