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數(shù)公開課因準備過于充分,多數(shù)課都上不完,或出現(xiàn)虎頭蛇尾,草草收場!
2、學生預習過度,導致假合作、偽探究,深度學習根本沒有發(fā)生。
3、課件聲光電太齊全,張數(shù)又多,教師成了播放員,過程性、需要計算、示范的板書內容用課件一下呈現(xiàn)最終結果,出現(xiàn)能看懂但做題時錯誤不斷。
4、當教師提出一個開放性問題時,第一個學生發(fā)言后,第二個站起來學生缺少對上個學生發(fā)言的回應,也缺少論述自己這個答案與上述答案有何關聯(lián),自己思路是否受到啟發(fā),多數(shù)是一上來就說自己答案,稱自說自話。
5、學生發(fā)言缺少有理有據(jù)邏輯推理表達,像我的觀點是……,理由是……這樣規(guī)范陳述較少。
6、合作探究時有一些學生游離于小組之外,啥也沒學,展示反饋時也聽不懂!不如教師把這些學生組織在一起進行講解、點撥、指導,為其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
問題1:讓學生花大量時間背誦一些'低值'內容。
請問課本中要求學生背誦段落、篇章真的全部有必要嗎?真的是精品嗎?語文校本課程要求學生額外背誦內容,標準是什么?正因為低質垃圾內容存在,學生記憶負擔嚴重超載!
問題2:過度預習。
學習內容不多也不難,因過度預習學習內容一覽無遺,進而使課堂成為再次嚼饃的過程,假合作、無效展示的虛假學習充盈。
問題3:活動設計只關注高活動行為,忽視高認知行為。
設計一味迎合、遷就學生的熱鬧、活躍、孩子高興,課堂有溫度無高度,導致孩子有興趣,但孩子無成長無發(fā)展。
問題4:裝腔作勢的有感情讀,作文無病呻吟。
朗讀技巧是為表達感情服務的,而課堂上充斥著全班統(tǒng)一感情朗讀,裝腔作勢偽朗讀。作文教學多指向文章篇章布局、結構、線索、手法等寫作技巧,翻閱學生習作,文辭雖華麗,卻屬無病呻吟或空洞無物,如果作文不能表達自己思想、觀點、見解,這是作文教學悲哀。思想觀點比寫作技巧更重要。讓學生關注鮮活生活現(xiàn)實,去提煉、概括自己的認識、見解、主張、想法、思想,我手寫我思,我手寫我心!先讓孩子們有了強烈表達欲,這是寫好作文前提,構建生活一一思想一一寫作的鏈條。
問題5:課外閱讀有量無質,對閱讀力提升功效不大。
課外閱讀學生多是舒服區(qū)海量的線性低效閱讀,對孩子閱讀力提升益處不大。要立足長期戰(zhàn)略目標,不提倡追求有量無質的線性低效閱讀,大力倡導有一定難度的精準、縱深的高階思維閱讀。
問題6:拓展無邊界。
語文課上成了思品課、美術課、音樂課、科學課,出現(xiàn)了種了別人田,謊了自己的園的情況。
另外,語文課本為什么在每篇課文后面不設一個資源包二維碼呢?有專業(yè)朗讀示范,有精選的資料,讓學生與教師同步擁有教參。
一是每個單元第一課第一課時導入與后續(xù)課文導入有什么不同?
我認為單元第一課第一課時導入務必要把說明本單元人文主題、語文要素及單元目標納入其中。
二是每篇課文第一課時與第二課時導入有什么不同?
發(fā)現(xiàn)第一課時已學,仍然以陌生課文情況導入第二課時,實在讓人無語。用銜接、鋪墊或第二課時用到點切入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三是精讀課文與自讀課文在學習時有什么不同?不分精讀、自讀,自讀當成精讀去講,大有人在。我認為精讀是教師引導、扶著學生學、悟單元語文要素,而自讀課文重在把學到方法去用,從學到用,從扶到放是核心。
四是讀與寫如何處理?讀寫兩張皮、重讀輕寫是常態(tài)。我認為讀轉化為寫是學語文終極目標,通過寫去反哺理解閱讀,讀中寫、寫后賞析才是語文教學完整循環(huán)。
五是課件能代替板書設計嗎?朗讀音頻能代替教師范讀嗎?我認為不能。反而語文教師粉筆字、簡筆畫、板書設計、朗讀能力等學科能力、基本功不能削弱,只能加強。
六是把文學描述轉化為畫面,所謂直觀、形象教學有弊端嗎?我認為,文學語言有一種意境美、建構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心目中都有一個林黛玉形象,若用畫面呈現(xiàn),反而直白化、單一化,故要慎重!
思考點之一:嘗試舊課新上
公開課不能上上過課這是常識,但我認為舊課可以新上。比如三年級學過課文五年級還可以再上,隨著閱歷、經(jīng)驗、學識、認知提升,學生對文本理解、解讀會上一個層次,對知識建構會有新發(fā)展。可以對上過的課文目標進行拓展,還可以以新單元語文要素為目標,以前面單元課文為例子,進行應用落實測查。
思考點之二:重視多文本閱讀
多文本比較閱讀是一種趨勢,是檢查學生深度學習、高階思維的有校載體,也是各級升學命題熱點。因此可嘗試從寫作內容、結構安排、寫作方法、文章主題、語言風格等視角探索求同比異多文本教學設計。先確定文本組合,可以是課內多文本組合、可以是課內與課外多文本組合,可以是整本節(jié)章節(jié)、人物之間組合,還可以是課外多文本。重點是選擇角度設計異同探究點;引導學生深度學習、高階思維。
思考之三:文言文還可以這樣教
變換1:破譯、猜學:提供沒有斷句、沒有任何注釋文本,讓學生去破譯、猜學,慢就是快,先難后易。
變換2:雙向翻譯:在傳統(tǒng)把文言文譯成現(xiàn)代文基礎上,可嘗試對學生逆向訓練,把本篇譯文轉換成文言文,這是雙編碼記憶,學生對文言文句式、實詞虛詞用法會更深刻。
變換3:讓學生寫古文、古詩默寫提示語。多數(shù)文言文默寫多是提示語讓學生默寫對應句子,我在想能否進行逆向訓練,即給默寫句子,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寫提示語,考核理解、賞析能力。
變換4:主干問題統(tǒng)領法。多數(shù)課堂多采取如下思路:生字讀音,節(jié)奏,讀順,逐字逐句翻譯,主旨、中心、手法等賞析。也可以任務驅動統(tǒng)領,學生要回答主干問題,必須去文中找、去讀,去比較、思考,這種用以致學效果頗好。
變換5:課內講讀與課外作業(yè)打通學習。課內是教師引導下合作學習,是解決學生獨立不能解決問題,自習課做作業(yè)是自主學習,可以把一些可獨立完成任務如實虛詞用法、句式整理用作業(yè)形式去處理。
觀課手記5:數(shù)學教學要從熟悉情景模仿近遷移轉型到陌生情景創(chuàng)新的遠遷移
筆者最近聽了中小學幾節(jié)數(shù)學公開課,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堂立意、定位上仍然處于總結公式、講練題型模仿、相似遷移思路上。
這類課基本程序是:通過一二個例題總結出一個公式,后面從題型變式角度講練如何套用公式,培養(yǎng)的是學生模仿能力,相似遷移能力。
我在思考,還可提升到從學科素養(yǎng)視角去立意,重在培養(yǎng)陌生的不熟悉情景即遠遷移、創(chuàng)新遷移去解決問題。
課堂重心不放在公式總結、題型全覆蓋上,而放在關注學生抽象、概括、邏輯推力、建模等數(shù)學思想、素養(yǎng)提升上來,進而上學生借助思維生長、素養(yǎng)提升,借助程序性、策略性知識,能在陌生問題情景下,用所具備學科素養(yǎng)、思維方法,去創(chuàng)新解決新問題,即實現(xiàn)知識、方法創(chuàng)新遷移。
反刷題,反套路,從會解教師講過類似題走向會解同一思維層級的陌生題;從解題走向解決問題。這也許才是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數(shù)學教學改革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