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里,什么樣的父母才算厲害?
是能夠給孩子提供優渥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條件?
還是可以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是工作?
又或者是他們自身知識非常豐富,是孩子們行走的百科全書?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但如果把父母的厲害和孩子的幸福畫上等號,我認為在當下這個環境,最厲害的父母不是以上這些,而是那些擁有反內卷能力的“佛系父母”。
就像電影《學爸》中突然醒悟的雷大力,他的兒子雷小米也許永遠都成不了學霸,但是他的幸福感、自信開朗的性格、以及在醫學方面的特長,不管未來會面臨什么變化,他都將是一個幸福且富足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span>
但生活中,很多父母仍會傾盡全部的愛,努力將孩子擠上成為“學霸”的獨木橋。
因為吃過很多生活的苦,所以他們不愿意孩子再走自己走過的路。
而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讓孩子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是唯一的出路。
為了讓孩子們上好的學校,父母們可以犧牲很多。
比如雷大力為了讓雷小米上當地最好的小學,他可以不顧臉面和尊嚴地各種求人,找關系走后門。
在這條路走不通之后,他又不惜花了10萬塊錢和別人假結婚,只為了獲得一個買學區房的名額;
為了買到學區房,他在明知道那房子是兇宅的情況下,還是決定要以高出市場價許多的價格買下它;
為了讓孩子能順利被錄取,他逼著雷小米去學根本不感興趣的編鐘,學奧數,把原本很開朗活潑的兒子折騰得疲憊不堪;
在他的房子被劃出學區范圍,導致他竹籃打水一場空之后,一個更瘋狂的想法出現在他的腦海中:
把雷小米送到小姨身邊,讓小姨冒充雷小米的家長,并承諾自己以后不再出現,只為了讓雷小米能夠通過國際學校的面試。
同樣瘋狂的,還有萬茜飾演的火嫂。
她逼著孩子學習,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生氣就打海子腦殼。孩子生日什么禮物都不要,就要他們給他買個頭盔,這樣被打的時候沒那么疼。
在他們這些瘋狂的操作下,他們原本活潑可愛的孩子慢慢變得心事重重,完全失去了六七歲孩子該有的快樂。
父母總是拼盡全力去對孩子好,為孩子付出,可他們卻很少有人認真去問過孩子真正想要什么?
根據《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2022年抑郁癥患者中有超30%的人群不滿18歲,其中50%竟然是在校學生。
父母拼盡全力,難道就想得到這樣的結果嗎?
2021年時,央視曾拍過一部紀錄片叫《我們如何對抗抑郁》。
在紀錄片里,有一個叫鐘華的女生讓我印象很深刻。
她出生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父母望女成鳳,對她的學習有著很高的要求。
鐘華的成績雖然一直很好,但是她的母親卻從來不滿足。
比如她考了班級前三,她媽媽不會覺得她考得不錯,只想讓她考班級第一??剂税嗉壍谝?,又想她考年級第一。
鐘華說自己就像一只驢,媽媽的表揚就像是掛在眼前的胡蘿卜,不管她怎么努力往前跑,永遠也不可能吃得到那根胡蘿卜。
高中的時候,鐘華抑郁了,好在她的父母知道她生病后就及時帶她去看了醫生,并且調整了自己的方式,能及把家里打造得很溫馨,治愈,這才讓鐘華得到了很好的恢復。
在電影中,閆妮扮演的劉真真也是一位熱衷于“雞娃”的母親。
劉真真和丈夫離異,然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讓女兒好好學習這件事情上,她給女兒報的班夸張到十個手指都數不過來,她自己的時間也基本上全部用在了陪女兒上課和學習上。
但是,她的付出沒有換來女兒的感激,反而讓女兒過得很不開心,并且迫切地想逃離她。
看著女兒天天吵著要去爸爸那里住,劉真真扭不過,只好同意。
她原本以為,女兒去玩一兩天就會吵著回來了,結果等來的卻是女兒問她能不能一直在爸爸家住。
那一刻,她繃不住了,整個人崩潰了。
父母總以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孩子長大了就會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可是,正如鐘華的父親所說,孩子的幸福感是沒有辦法彌補的,一個10歲時感到不幸福的孩子,他不可能因為在20歲的時候感到了幸福,就會覺得自己10歲時也幸福。
父母用孩子當下的幸福去換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就要承擔孩子永遠不理解自己的準備。
為什么大家都那么執著于望女成龍,望子成鳳?
本質在于大家把成功和幸福劃上了等號。
在大家普遍的認知里,一個人成功了,就會感到幸福了,因為他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平時喜歡上網的朋友應該都有發現,幾乎每一年都有明星或者網紅因為抑郁癥而自殺。
比如今年最震撼的就是歌手李玟。
在外人眼中,李玟絕對算得上是一位成功人士,有名有錢有顏,而且平時看著也很快樂的樣子。
所以當她自殺的消息出來時,很多人都覺得不可能。
這些明星和網紅的遭遇其實在向我們傳遞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成功并不等于幸福。
所以,作為父母,可能真的需要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是想讓孩子成功,還是想讓孩子幸福?
成功的標準有很多,但幸福則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孩子自己心里的感受。
在電影中,雷大力看著雷小米為了不讓他繼續到處求人,努力在面試中表現,在得知自己可能沒辦法通過面試時又哭著求面試官讓他通過面試。
那一刻,雷大力突然醒悟:他一直想給雷小米的,從來都不是雷小米真正想要的。
看著兒子被面試官質疑是不是真的懂得點穴拔罐針灸,他沖進去告訴面試官,雷小米可以,并且讓雷小米好好地展示了一番。
看著兒子自信地幫三位面試官“治療”,他決定不卷了,他說:
“其實當爹媽的都一樣,都拼命踮起腳尖,想把娃舉得更高些,但好像我明白了,他的人生跟我們想要給的人生可能不是一回事,他的人生應該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再說,小鯉魚一定要跳龍門嗎?這個世上有江河湖海,我想只要是他想去的,總有一灣水,能讓他好好活著?!?/span>
電影的最后,雷小米和箭箭都入讀了家附近的小學,并且有了很不錯的表現:
火嫂的兒子箭箭學習成績很好,天天被老師表揚;雷小米則要代表學校去演講。
有評論說,電影播到最后,其實就是兩個字:認命。
我覺得這不完全對,但也不完全錯。
父母確實要認命,但不是認自己孩子就是沒出息的命,而是認父母終究要把人生的選擇權歸還給孩子的命。
作為父母,應該做的不是帶孩子拼命去學習,而是應該發現孩子的興趣和天賦,然后避免自己因為“隨大流”而逼迫孩子把所有精力放在升學考試上,讓孩子丟掉了自己的興趣、天賦,還有幸福感。
正如心理咨詢師黃仁明所說;"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有反內卷的能力。"
只有父母自己不被卷,孩子才會幸福,才會愿意去感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點個【在看】,讓孩子如他所是,而非如我們所愿,才是教育最大的修行。
作者:不執,心理傾聽師,多平臺作者,在傾聽中成就他人,在寫作中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