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后了解更多內容
【事件簡報】 近日,河南鶴壁一所中專發生的令人痛心的校園欺凌事件,16歲的女兒被同班三名女生長期欺凌,備受折磨。及此前四川綿陽三臺縣發生的13歲女孩被五個同學毆打并拍攝視頻的校園欺凌事件,相繼引發輿論熱點。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繁發生,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一種越來越普遍的現象。輿論的焦點集中在法律對此類事件的應對上,如何破解校園欺凌現象,竟如此嚴峻而緊迫。以“罪”或“罰”的手段應對校園欺凌,竟然存在種種困難。如何杜絕校園欺凌,是現代法治體系必須面對和處理的嚴峻問題。
校園欺凌的概念
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校園欺凌”的概念。《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一百三十條第三款規定的“學生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一方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校園欺凌不僅僅表現在身體上的侵害,也就是校園暴力;還體現為一種“軟暴力”的形式,包括語言上的欺凌,以及社交上的孤立等形式。
縱觀《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沒有一套成熟法律規制可以針對性地處罰欺凌行為,使許多校園欺凌施暴者的行為游走在法律的邊緣外。
教育部聯合九部門曾印發過《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強調必須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切實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發生;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學生,必要時可由政府收容教養,特別是對犯罪性質和情節惡劣、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
執法困境反思
“發現難”、“制裁難”成為了校園欺凌現象治理進程的兩大難點
★“發現難”的破解,更多依賴學校所代表的教育力量。學校的監管責任,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職責是目前預防發現校園欺凌最有效的手段。
學校對發現校園欺凌事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校園生活是未成年人主要的生活環境。若學校及教師無視受害者的傾訴、要求受害者隱忍,更有甚者,為避免事件傳出使學校聲譽造成負面影響,而包庇欺凌事件的施暴者,會使受害學生受到更加變本加厲的欺凌。將對受害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成長造成難以愈合的重創。故對失責失察的學校責任,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敢于從嚴從重問責追責。壓實責任,倒逼學校的監管職責,對于校園教育的缺位問題,失責必問、問責必嚴。
★ “制裁難”則是對立法和司法提出了挑戰。“制裁難”是立法上對校園欺凌沒有完整的法律規制,司法上存在著法律制裁上的缺失。未成年人常常在犯下社會危害性極重的罪行時,才會得到刑法的處罰。
“小惡魔”們大多數因未到達刑事責任年齡,不需要負刑事責任。而法律規定的民事賠償根本無法彌補受害者的物質的預期損失和精神損傷,這樣的法律懲罰是否太輕了?但卻讓欺凌對象遭受到健康身體及心靈的創傷。而目前法律規定的諸如責令父母管教、訓誡、送入工讀學校、矯治等措施缺乏具體的操作性規定,在實踐中的效果不盡人意。在一些案件中,均未對涉罪“熊孩子”限制性管教,有的責令父母加以管教,有的甚至送回原學校就讀,使其處于“放任自流”狀態。一方面是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另一方面是不能實施專門教育,這導致施暴“熊孩子”處于無人監管狀態,根本嘗不到無視規則的苦果,不會樹立對法律和規則的敬畏。這既是對公平正義的戕害,也是對受害人的不公。而校園欺凌中的軟暴力行為又總是由于惡性不足難以定罪,目前對適用于懲罰此類行為的法律制度存在巨大死角。
結語
影視劇《隱秘的角落》的原作者紫金陳評價得有道理:小孩子是沒有好壞之分的,而且小孩和大人不同,他們缺乏社會經驗,不了解他人痛苦,做惡時可能更加肆無忌憚。善惡只在一瞬間,這是人的本性,因為年齡小就對其避而不談,這是成年人本身的自大和不誠實。
校園欺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如果為了強調對未成年欺凌者的保護而忽視了懲罰的必要性,無論是對社會輿論,還是對公平正義,都會造成不良影響。對于未成年人的欺凌現象,教育不僅在于保護,也在于懲罰,希望每一個熱點案件都成為法治進步的契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