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某些人的認知里,只要不是保護動物,怎樣對待都不用承擔法律責任。基于這樣的認知,殘害、虐待動物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純屬心理變態,有些甚至成為某些人博眼球、拉流量的手段。
【背景案件簡介】據九派新聞視頻報道,6月2日,廣東廣州一男子一腳將小賣部門口的小貓踩死,引起廣泛關注。視頻內容顯示,該男子赤裸上身,用力一腳踩向小貓。隨后,小貓在地上來回翻滾,痛苦掙扎,男子則是騎車離去。(來源于網絡)
絕大多數網友都表達了強烈憤慨,“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對待動物的態度如何,是衡量個體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
一、虐待、虐殺動物是一種心理疾病嗎?虐殺動物的行為可能是某種心理疾病的表現,比如反社會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癥等。也可能是社會環境的影響所致。比如家庭、成長環境會對人的態度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還可能與個體的生物學因素有關。這種反社會的行為背后潛藏更大社會危害。
對于虐待、殘害動物的行為,社會應該給予強烈譴責。公眾可以通過法律、輿論和社會壓力來推動解決問題。
二、對于虐待、殘害動物行為,什么法律能管?盡管我國尚未針對虐待動物行為專門立法,但現行法律依然可以約束此類違法行為:
1、目前,我國暫還沒有針對虐待殘害普通動物的專門性立法。現有的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只有保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主要針對的是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涉嫌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對常見動物的保護沒有明確規定。所以對于很多虐貓虐狗事件,難以從法律層面予以規制,更多的只能在道德層面進行譴責。
2、對于故意殘害、虐待他人寵物或他人飼養的動物,則是屬于侵害其他公民財產的一種行為,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的違法甚至是犯罪行為。依法可以治安拘留以及追究刑事責任。
3、虐待、殘害動物的行為雖然目前還沒有被納入治安處罰中具體明確的范疇,但對于虐殺動物及相關行為,后果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情況下,可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處罰;
1、若虐待殘害動物的行為擾亂了社會秩序,導致“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結果,可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規定,以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行為予以治安處罰。
2、若虐待殘害動物的行為嚴重違背公序良俗,涉嫌破壞公共秩序,可以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六條“尋釁滋事”的規定進行處罰。
結語:
對于殘害生命,虐待動物,觸及人們良知底線的行為,法律就該亮劍。讓任何殘害、虐待動物的行為付出法律的代價,這樣才能警醒某些人的敬畏之心,從根本上糾偏對待動物的錯誤認知和極端行為。這才是法治社會的應有之義。(王 洪 云南恒志律師事務所)
(點擊關注后可法律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