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9年5月22日,我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關于德育改革的文章,題目叫做《沉重的思考》。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年還是小伙子的我,已經退休兩年,但德育的問題依然嚴重——從某種意義上說,更嚴重了。
是國家不重視嗎?當然不是,三十年來,黨和國家就改進和加強中小學德育(有時候的表述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或“公民道德教育”)發了一個又一個的文件。套用一句古詩夸張地說:“兵書十二卷,卷卷有德育?!?/p>
然而,當年我有“沉重的思考”,到了今天我依然有思考的沉重。
為什么會這樣?分析原因,其復雜性足以寫一篇長長的文章乃至一本專著。今天我只想談談其中一個可能容易被人忽視的原因——
德育之所以效果不佳,甚至問題多多,恰恰就是因為我們太“重視”了。
二
因為“重視”,我們有專門的機構——比如教育局有德育處或德育科,學校有德育處;因為“重視”,我們有專門的德育工作者——比如教育局有德育干部(包括分管德育的副局長),學校除了有德育主任,德育干事,還有分管德育的副校長,更有眾多的班主任,用有的領導的話來說,“有一支德育隊伍”;因為“重視”,我們從小學到高中有專門的德育課,有專門的任課教師,還有德育教材、教法和相關考試;因為“重視”,我們還有許多德育活動,演講比賽啊、征文比賽啊、板報比賽啊,等等;因為“重視”,我們唯恐學生不知道我們在對他們進行德育,我們更唯恐上級領導不知道我們在重視德育,所以幾乎每一座校園經過“文化打造”都充滿濃濃的德育氛圍,標語、展板、圖片撲面而來,鋪天蓋地;因為“重視”,我們還有許多德育課題,校級的、區級的、市級的、省級的乃至國家級的;在一些省市,因為“重視”,甚至還專門有“德育特級教師”的榮譽稱號……
我不是說要撤銷或取消這一切,而是想表達我的一個疑惑:是不是因為太“重視”太“專門”,德育卻因此反而弱化了?
這么多年來,德育效果究竟如何?我想就不用多說了。
二
有一句話我拿不準說還是不說,但憋在心里難受,今天還是說出來吧——
作為研究、部署和謀劃,德育是客觀存在的;作為實施、操作和落實,“專門的德育”是不應該存在的。
當我們靜止地分析一個人的素養構成時,人格(品德)毫無疑問是最核心的要素;那么,育人當然要培養孩子高尚的人格,所謂“立德樹人”。所以,從教育學意義上說,德育不但存在,而且重要,甚至相當重要,它是教育的靈魂;我們否認了德育的存在,就否認了我們教育者的根本使命。
問題是,誰能看到一個人的“人格”?
從來就沒有能夠拿來展示的“美德”,只有體現美德的言談舉止;我們誰也看不到一個人的品格、思想、情感,看到的總是一個人具體的做事方式、與人交往的態度和行為。
可是,我們現在居然要專門去“培養”所謂“高尚的人格”,甚至還要打分考核——相當于把一個人的“靈魂”拿來量尺寸、稱重量,這不是很荒唐嗎?
因此我說,作為實踐,“專門的德育”是不應該存在的。
是的,我再說一遍,從來就不應該有“專門的德育”。
一旦“專門的德育”出現了,德育事實上就消失了。
三
不是嗎?
教學校長是不管德育的,因為有德育校長;教務主任是不管德育的,因為有德育主任;科任老師是不管德育的,因為有班主任(所以學生在課堂上犯了錯誤,下課后科任老師往往會把犯錯學生拉到班主任那里去,讓班主任處理);學科教學是不管德育的,因為有專門的班會課、團隊活動等德育課……
雖然喊了很多年的“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可因為“分工專業”“責任明確”,全部德育任務便壓在了班主任和學校德育干部身上,而他們的德育又是專門化、學科化、知識化、表演式、突擊式、運動式的“德育”,在如此“重視德育”的過程中,德育自然就消失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對“班主任工作專業化”的提法一直持保留態度。所謂“專業化”,就是從業者具有不可替代的專業技能,那么班主任所具備的所有技能:比如,班級管理啊,談心藝術啊,心理學修養啊,等等,不都是每一位(毫無例外地是每一位)教師所應該具備的專業技能嗎?
四
其實,就功能和目的而言,教育就是德育,德育就是教育。
無論中外,古代教育在本質上就是引人向善向上的,即使是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其第一目的也不是謀生,而是為了實現作為一個人的完整性,用現在的話來說,叫“素質的全面發展”。
赫爾巴特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碧K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科知識是人格的一部分,學科教學是人格塑造的一個途徑,我們給孩子們傳授知識,就是在造就他們完整的人格;當然,不只是學科教學有這個功能,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有育人的功能,因此他才說,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有著深刻的道德意義。
風是存在的,但我們從來就看不見專門的風;我們看見的是長發的飛揚,是裙擺的飄逸,是樹梢的搖晃,是湖水的顫動,是海面的起伏,是船帆的鼓脹……
鹽是人不可缺失的元素,但我們從來就不會專門去吃鹽,我們吃的是回鍋肉,是宮保雞丁,是水煮肉片,是北京烤鴨,是成都火鍋,是面條,是餛飩,當然還包括喝各種美味的湯……
德育是存在的,但卻不應該有“專門的德育”,應該有運動會、歌詠賽、讀書活動、社會調查、徒步郊游甚至沒有任何“教育目的”的玩兒!當然,別忘了,還有每一門學科的課堂,所有的學科教學,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教育。
五
無論我們平常說“德智體美勞”還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都是沒錯的,因為這些品質素養是人應該具備的,而相關的教育也是客觀存在的。
在實踐中,這些教育呈現為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德育就寓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之中,但這個“寓”不是簡單地附著其上,而是其他幾育的統帥,是它們的靈魂,即——
無論智育、體育還是美育或勞動教育還是其他什么教育,歸根到底都是指向人格的!學科教學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還關乎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所謂“德育為首”或“德育為先”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智育就是德育,體育就是德育,美育就是德育,勞動教育就是德育。
真正的德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卻從來都不會“專門”地單獨存在。
從來就不應該有“專門的德育”,有的只是完整的教育。
從這個意義上,請允許我“偏激”一點說——
請別專門“重視”德育了,還是重視完整的教育吧!
請別專門“重視”打造德育隊伍了,還是重視打造整個教師隊伍吧!
六
可能會有朋友批評我“片面”“極端”。我承認,作為一篇隨感雜文,為了集中火力抨擊“專門的德育”所表現出來的孤立性、封閉式和形式化的弊端,我的確是“抓住一點不及其余”。
但我心里并沒有否認德育的“另外一點”,即改進和加強德育的重要性。
盡管我說了,德育通常呈現于學校的一切工作之中——往大了說,還存在于家庭環境、社會關系和時代風氣的方方面面,最有效的德育應該是如風那樣“視而不見”卻無處不在,如鹽那般須臾不可缺少但攝之于無形,然而這絲毫不意味著我否認教育者明確的德育目的、自覺的教育意圖和主動的教育行為。
也許有人會問:“那你說德育究竟該怎樣做?請問抓手在哪里?”
這正是我下一篇文章要談的問題。
2020年10月25日晚
于南通至成都的航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