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
天麻,中藥名。為蘭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塊莖。多年生寄生草本,高60-100cm。全株不含葉綠素。塊莖肥厚,肉質圓柱形,黃赤色。長約10cm,徑3-4.5cm,有不甚明顯的環節。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角質樣。氣微,味甘。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的功效。主治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眩暈,頭痛,肢體麻木,手足不遂,風濕痹痛等。
喜涼爽、濕潤環境,怕凍、怕旱、怕高溫,并怕積水。天麻無根,無綠色葉片,由種子到種子的2年整個生活周期中,除有性期約70天在地表外,常年以塊莖潛居于土中。營養方式特殊,專從侵入體內的蜜環菌菌絲取得營養,生長發育。宜選腐殖質豐富、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
【產地】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陜西、甘肅、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現多人工栽培。生于海拔1200-1800m的林下陰濕、腐殖質較厚的地方。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歸經】歸肝經。
【功能】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主治】主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眩暈,頭痛:肢體麻木,手足不遂,風濕痹痛。
1.本品主入肝經,功能息風止痙,且味甘質潤,藥性平和。故可用治各種病因之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不論寒熱虛實,皆可配伍應用。
2、本品既息肝風,又平肝陽,為治眩暈、頭痛之要藥。不論虛證、實證,隨不同配伍皆可應用。
3、本品又能祛外風,通經絡,止痛。用治中風手足不遂,肢體麻木,手足不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婦人風痹,手足不遂,關節屈伸不利等。
【相關論述】
1、《用藥法象》:“療大人風熱頭痛;小兒風癇驚悸;諸風麻痹不仁;風熱語言不遂。”
2、《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使御風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腸結之患。(《雷公炮炙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