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肩髎:
【名詞釋義】
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
肩,頸項之下,臂與身聯屬為肩。髎,深孔貌。此穴在肩部,當肩峰外下方之凹陷中,為三焦經在肩部最末一穴,因名肩髎。
【定位】肩端腨上陷中,斜舉臂取之。
標準定位:肩髎穴在肩部,肩髃后方,當臂外展時,于肩峰后下方呈現凹陷處。
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陷窩,后面一個凹陷窩即是本穴;或垂肩時,肩髃后約1寸處取穴。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
1、肩髎穴有祛風濕、調氣血、通經絡作用。
2、肩髎穴有舒筋利節作用,治臂痛肩重,不能揚舉,取局部也。
【主治】主臂痛,肩重不能舉。
1、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痙攣或麻痹,肩重不舉,肩周炎,中風偏癱,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痹,上肢癱瘓,肩重不能舉,蕁麻疹,腦血管后遺癥,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2、肩髎穴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癱瘓;以及肩關節周圍炎等。
3、肩髎穴主治蕁麻疹;臂痛,肩重不能舉,中風偏癱。
4、蕁麻疹,肩關節周圍炎,腦血管后遺癥,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刺灸法】《銅人》針七分,灸三壯?!睹魈谩肪奈鍓?。
刺法:直刺1~1.5寸,深刺可透極泉,可有麻電感向下擴散。
灸法:可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5分鐘。
【特效按摩】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肩髎穴3~5分鐘,每天早晚各1次,可緩解臂痛不能舉、脅肋疼痛等癥狀。
【穴位配伍】
1、肩髎穴配條口透承山,肩髎透極泉,治肩周炎。
2、肩髎穴配陽谷、天宗,治臂痛。
3、肩髎配肩髃、曲池、合谷,治上肢癱瘓。
4、肩髎配肩髃、肩貞、臑俞、曲池,治肩臂痛不能舉。
5、肩髎配肩井、天宗,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肩重不能舉。
6、肩髎配風池、曲池,有疏風泄熱、調和營衛的作用,主治風疹。
7、肩髎配外關,章門,有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肋間神經痛。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
2、《針灸大成》:主臂痛,肩重不能舉。
3、《備急千金要方》:臂痛,肩髎、天宗,陽谷。
4、《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肩重不可舉臂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