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外丘:
【名詞釋義】
外為內之對,丘即土丘,此穴在外踝上方,局部肌肉隆起如丘,故名外丘。
外,與“內”對言。丘,指中央凹、四方高之處。此穴在小腿外側,外踝高點上7寸腓骨前緣,正當腓骨長肌之肌腹隆起處與趾總伸肌之肌腹隆起處之間,其狀如丘,故名外丘。
【定位】外踝上七寸,少陽所生。
標準定位:外丘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
快速取穴:腘橫紋頭與外踝尖連線中點向下1橫指,腓骨前緣處即是外丘穴。
【功效】舒肝理氣,通絡安神。
1、外丘穴有疏肝利膽,清熱解毒的作用。
2、外丘穴系膽經之郄穴,有舒筋活絡之功。主治腹痛,胸脅脹滿,猁犬傷毒不出。兼治痿痹者,取局部也。灸猁犬毒者,增強膽腑功能也。
【主治】主胸脹滿,膚痛痿痹,頸項痛,惡風寒,猘犬傷毒不出,發寒熱,速以三壯艾,可灸所嚙處,及足少陽絡。癲疾,小兒龜胸。
1、外丘穴主治胸脅、下肢等疾患:如頭項強痛,胸脅支滿,癲疾吐沫,膚痛,萎痹,寒濕腳氣,頭項痛,胸脅痛,腿痛,腳氣,下肢麻痹,肝炎,膽囊炎,坐骨神經痛,頸項強痛,胸脅脹滿,下肢痿痹,癲狂,狂犬傷毒不出,現代又多用外丘穴治療胸膜炎,腸炎,腓腸肌痙攣,腓神經痛,癲癇,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等。
2、外丘穴主治頭項痛、胸脅痛,腿痛,腳氣,下肢麻痹;以及肝炎,膽囊炎,坐骨神經痛等。
3、外丘穴主治胸脅脹滿,頸項強痛,下肢痿痹;癲狂,狂犬傷毒不出。
4、現代又多用外丘穴治療胸膜炎、肝炎、腸炎、腓腸肌痙攣等。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腓神經痛,下肢麻痹,癲癇;運動系統疾病: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其它:貓狗咬傷。
【刺灸法】《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刺法:直刺1~1.5寸。
灸法:可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特效按摩】
按揉外丘穴最好采取指壓帶揉動的方式,每次約3分鐘,可緩解急性膽囊疼痛、頭痛等癥。
【穴位配伍】
1、外丘配風池、后溪,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2、外丘配風池、天柱、肩井、外關、后溪,治頸項強痛。
3、外丘配太沖、肝俞、支溝,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4、外丘配陽陵泉、太沖、肝俞、膽俞、支溝,治胸脅痛。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胸脅支滿,頭痛,項內寒,外丘主之。膚痛,痿痹,外丘主之。
2、《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膚痛,痿痹,胸脅脹滿,頸項痛,惡風寒,癲疾。猁犬所傷,毒不出發寒熱,速以三壯,又可灸所嚙之處,立愈。
3、《針灸大成》:主胸脹滿,膚痛痿痹,頸項痛,惡風寒。猘犬傷毒不出,發寒熱,速以三壯艾,可灸所嚙處及足少陽絡。癲疾,小兒龜胸。
4、《類經圖翼》:主治頸項痛,胸滿,痿痹癲風,惡犬傷毒不出。
【附注】外丘是足少陽膽經的郄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