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的火炕
黑龍江雞西 滕范友
題記:冬天太冷了,人們盼春。
只有住過東北火炕的人,才更知道火炕不光給一家帶來過溫暖,更體驗到火炕就是母愛和父愛和一家人的親情。董明珠說,好空調,格力造。我說,空調再好,花錢能買得到。我眼中最好的“空調”是母愛,她走了,花多少錢也再買不回。
我的青少年時代是住東北大壞房,睡火炕長大的。家里一條炕睡著父母和我們兄妹五人共七口人。記憶中,開始是炕席,以后是牛紙上刷上清油,炕頭最熱的地方,永遠有個比鐵鍋還要大的燒的太熱燒糊狀的黑圈圈。那黑圈圈最熱的地方叫熱炕頭。這熱炕頭母親說了算。小孩子家別睡熱炕頭,睡熱炕頭上火,上了年紀腿腳不好有個腰背疼什么的,才配睡那個黑圈圈。母親嘴里這么說,遇有東北極寒天氣,父母還是把我們兄妹五個往前排,父親母親睡到炕的末尾。童年無憂無慮的我根本不懂父母的疼愛。我最大又是男孩,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熱炕頭享受最多的當然是我了。弟弟睡在炕梢,仰頭便見裝被子的簡易炕琴。直到70年代中期,在區革委辦公室工作的父親分到公房“老少屋”,這種狀況才有改變。
今天想起來我有多自私。我把母親比做“空調”,是我無憂無慮睡熱炕頭的時候,是母親常常怕驚醒了睡夢中的我們和為一家人上班掙錢的父親,常常夜晚要輕手輕腳起來幾次添火燒柴。把我們濕了的鞋襪用火墻子烘干。遇到我們兄妹誰蹬被了把腳露在外面,母親會輕輕把被子給我們蓋好。第二天我們上學的時候,不光腳底下暖暖,還有裝在鋁飯盒中那熱乎乎的飯菜……
酷熱的夏天。家里的火炕也要保持一定溫度,不能太涼,夏天家家都要在院子里搭個臨時灶臺,誰家做點好吃的,鄰里都能聞得到。你送我家一點好吃的,我家做好吃的保證回還。秋天,母親很早就找人掏炕、壘灶臺。掏炕、壘灶臺是個手藝活,這種手藝人,就是我們時下的“匠人”。今天,就是在鄉下也很難找到這種手藝人了。東北火炕給我們這代人太多的記憶。作家遲子建就說鄰里有個妹妹叫小平,家里殺豬火炕燒的大熱了,跑到她家里借宿,還給她帶來豬肉。還有一位知青作家說,她在農場時許多事都記不起來了,唯有那熱炕頭永遠忘不了。東北的熱炕頭,就像東北人一樣,性格火爆和熱情。
東北冬季漫長。小時候又沒電視看。冬天一般都睡的早,搶占熱炕頭便成了我的最愛。天太冷的時候,大家都愿往一塊擠,越擠越暖和。我理解這就是“抱團取暖”,也就是兄妹親情。生活中朋友會漸行漸遠,唯有睡一個炕長大的一奶同胞割也割不斷。人越老越覺得手足之情彌足珍貴。
作家檔案
滕范友,黑龍江省商學院畢業,分配至雞西市商業局宣傳科。在報刊發表文章千余篇。退休定居珠海。
在線編輯:林兆豐
顧問:盧偉光:作家 《雞西礦工報》副總編輯
孫文斌:小說家
沈曉密:散文家
秦 萌:《北方時報》“鄉雪版“”編輯
郭亞楠:作家 《創業者》編輯
白 雪:作家
張磊晶:作家
主編:瑞雪 制作:臘梅 微信號:13115477919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