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散文】我的媽媽/潘麗華





作家檔案

潘麗華 黑龍江省密山市人,曾在《中國農機化報》、《黑龍江日報》、《黑龍江政報》、《黑龍江經濟報》、《黑龍江農業機械》雜志、《牡丹江日報》、《牡丹江演唱》、《雞西日報》、《雙鴨山礦工報》、《密山群眾文化》、《密山周刊》等報刋雜志上發表過新聞、散文、人物通訊、詩歌等作品。曾獲得黑龍江省農機科普工作一等獎?,F在系密山市農機局退休干部。


原創散文



     我的媽媽
      
文/潘麗華(黑龍江密山) 

我的媽媽1925年正月十五出生,到2018119日,94歲去世,今年已經離開我們三周年了。
我的媽媽是個平凡的女人,她從小生活在農村,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貧困生活,沒上過學,沒有文化。嫁給父親,在農村婆家生活了六年,后抱著我大哥來到密山縣城生活到去世。媽媽雖然是個家庭婦女,但她具有東北女人那種吃苦耐勞、堅韌不拔、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熱愛勞動、熱愛家庭、寵愛丈夫、關愛子女等賢妻良母的優秀品質,支持丈夫的工作,包攬了全部家務事,把五個子女都培養成才。
媽媽在我眼里是個優秀的母親,是個好媽媽,雖然平凡,但很偉大,媽媽的離世使我痛失母愛,媽媽的音容笑貌時常在我眼前浮現,媽媽的聲音在我耳邊回響,麗華,天冷了,出門多穿點!”“媽媽,我想您!”“媽媽,我愛您!愿天堂里的媽媽能夠聽到!
媽媽出生在遼寧省鐵嶺縣,五歲隨父母來到密山縣柳毛鄉雙合村,當時房屋一間,地無一壟,借住在親屬家南北炕,親屬住南炕,媽媽家住北炕。缺衣少穿、挨餓受凍、骨瘦如柴。媽媽身下還有小他兩歲的二姨,小她三歲的三姨。來到東北后,姥姥又生了四姨、大舅、二舅、老姨、老舅共八個孩子。
姥爺和姥姥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以種地為生,自己沒有地就租種地主的地來維持生活。
媽媽是家里的老大,從小就干家務活,十二歲時就隨姥爺下地干農活了。因為吃不飽,干了一會兒就餓得眼冒金星,坐在地上不想起來,在姥爺的催促下,又拿起鋤頭繼續產地,那時餓得前腔貼后腔,一點勁兒也沒有,干不動,就盼著到中午收工。到中午回到家吃飯,就分了一個玉米面窩窩頭,沒吃飽也沒有了,下午還得接著干。起早貪黑,沒完沒了的干活。媽媽經常跟我說起他小時候受的苦,看著現在的小孩兒無憂無慮,不愁吃、不愁穿,大人接送上學,感慨地說:還是現在的社會好啊,生在這個社會的小孩多有福啊!
我媽小時候種地是廣種薄收,產下的糧食,除了交租,剩下的糧食根本不夠全家十多口人吃,經常是有上頓沒下頓。抱著磨桿拉磨,磨出的玉米面兒,玉米楂用籮篩,用簸箕簸,然后蒸窩頭,貼大餅子,煮大楂子,烙玉米面餅,熬玉米面粥。就這樣也解決不了溫飽問題,沒吃的姥姥就出去借,借不來就上地里摳土豆,正在開花的土豆摸土底下,挑大的土豆摸,回來做著吃。實在沒有就去挖野菜。我小時候夏天學校放假,到姥姥家,我也抱著磨桿拉過磨,到地里摸過土豆吃,還往缸里壓井水。到地里采曲麻菜,大的喂鴨子,小的人吃。
舊社會一到年根底下,姥姥家里炕頭上就坐著討債的債主,不給錢或糧食就不走,沒辦法我姥姥就把13歲的媽媽給找了婆家,換回點彩禮,也就是幾斗糧食,解決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兩年以后家里又揭不開鍋了,我姥姥又把13歲的二姨給找了婆家,換了幾斗糧食,除了還人,剩下的也不多了,二姨夫家里兒子多,生活困難,娶不起媳婦兒。但姥姥不看家庭條件,只要能給幾斗糧食就行,我二姨嫁過去以后,始終過著貧困日子。二姨夫比我二姨大十多歲,是個老實本分的農民,也沒啥能耐。二姨生了八個子女,落了一身的病,62歲就去世了,是舊社會害了二姨一生。找婆家根本自己說了不算,都是父母包辦。
又到了一年的年根底下,家里還是沒吃的。要債的人住著不走,姥姥就四處打聽,看誰家要娶媳婦兒,正好三姨夫媳婦兒死了,要娶媳婦兒,姥姥也不管三姨夫是把媳婦兒打死的,還是怎么死的,就又把13歲的三姨嫁給了大她七八歲的三姨夫,換回了幾斗米,除了還債,家里剩點吃的,度過了難關。三姨夫是個火車司機,從密山調到了包頭。三姨夫愛喝酒,喝多了就耍酒瘋。三姨嫁過去以后,總挨三姨夫的打。從屋里打到屋外,三姨在前面跑,他在后面追,三姨躲到鄰居家,他從鄰居家把三姨找回去繼續打。三姨始終在痛苦中生活。三姨夫因病70多歲去世了,三姨才過上了舒心的日子,三姨生了七個子女,對她很孝順,晚年很幸福,今年元旦才去世,活了94歲。
四姨長到16歲,媽媽已經為她在縣城醫院找了一個醫生,但是姥姥不同意,為彩禮把她嫁給了一個農民。
老姨在衛校畢業后,分配在醫院做護士,自己處了一個同學對象,在部隊當排長。姥姥知道后,堅決不同意,硬給拆散了。把老姨嫁給了在中學當老師的,能拿起彩禮的老姨夫。
姥姥家窮的什么也沒有,一個朝鮮人不要的低矮簡陋,面積三十多平方米的破草房,全家搬了進去,外面下大雨,屋里漏小雨,白天穿什么,晚上躺下就睡。炕上鋪的是大甸子里的蒲草,頭枕的是大甸子里的垡頭子。衣服大多是鄰居和親戚給的舊衣服,大的穿完了,給小的穿,白天穿,晚上睡覺也不脫,沒有第二件,就是我媽結婚三天回門,新姑爺來了,也是上北大旬子里割點新蒲草,把舊的換了一下。沒有炕席,沒有枕頭,沒有被蓋。
 老姨三歲時,鄰居給了一個小羊羔皮,姥姥給老姨縫了一個小羊皮襖穿在老姨身上,白天穿,晚上也不脫,半年后,老姨指著胳膊肘處哭著說:這疼!老姨個頭長了,想脫都脫不下來了,姥姥用剪子剪開了袖子,翻過來一看,袖子中間一團虱子,把老姨的胳膊肘都給吃紅了,冒血了。姥姥拿著到屋外頭,在石頭上用棒子捶,虱子出的血把羊毛都染紅了,那也沒舍得扔,在外頭凍一宿,把其余的虱子凍死了。因為正值冬天,老姨沒有別的穿的,洗一洗,袖子幫了一塊布,又接著給老姨穿上了,這件事是我媽給我講的,我又跟老姨求證過,確實真有其事。媽媽跟我說:現在多好啊,衣服都穿不過來,有的新衣服一年也穿不上。過去,哪有新衣服啊,衣服都是補丁落補丁,有的看不出來原來布的模樣,有一次我上醫院找你爸有事,穿的就是帶補丁的衣褲,你爸嫌我丟人,問我為什么穿帶補丁的衣服?也不換換!”“我哪有不帶補丁的衣服啊?孩子們也就一套衣服上學,冬天晚上洗了在火墻上烤干,第二天穿上上學,有的地方沒太干,也得穿。那時小孩沒有襯衣襯褲,也沒有褲衩,都是光著屁股睡覺,被子都是兩三個孩子蓋一個被子。
爸爸家在柳毛鄉富路村,離媽媽家不遠,爸爸家老少三輩在一起生活,有大太爺、二太爺、太爺爺哥三個,大太爺和二太爺一輩子沒娶媳婦。只有太奶奶一個媳婦。爺爺這輩有爺爺、二爺、三爺哥三個,都有媳婦和孩子,一個姑姑。父親這輩兒有十多個兄弟姐妹,一大家子20多口人在一起生活。他們生活的老房子,我十多歲時去過。五間草房,東開門,一進去看見的是廚房,進里邊是南北大炕,中間有過道,一家間壁一個小屋,用布幔子擋著,實際也不隔音,房子也沒吊棚,很簡陋。我見過太奶,滿頭銀發盤在頭頂,中等個,八十多歲才去世。
 爸爸家是個農民家庭,老家是遼寧省奉天縣,爸爸四歲時隨父母投靠親友來到了柳毛鄉富路村。租地主陳慶豐的地種,雖然貧困,但溫飽還是沒有問題,在忙鏟忙趟時,還雇傭了幾個短工幫忙。
爸爸11歲時,家里把他送進了當地的私塾學習,小學畢業,爸爸考入了佳木斯師范學校,離開家鄉去讀書。爸爸18歲時在家長的主持下,用花轎迊娶了17歲的媽媽,當時爸爸還在讀書,在家沒呆幾天就又去上學了。
媽媽本想結婚后就跳出娘家這個窮坑,享點福了。可到了婆家以后,雖然飯能吃飽,但還是吃苦挨累。一大家子20多口人,老少好幾輩,媽媽是少媳婦兒,受封建禮教的束縛,每天得給長輩敬煙,還得抽出時間給他們做鞋,做棉衣,做衣服等家務活,還和二奶,三奶一起輪飯班。當時奶奶才35歲,因為當婆婆了,就不輪飯班了,到媽媽輪飯班時,奶奶也不幫著干,因為爸爸不在家,也沒人幫媽媽。當時媽媽剛滿17歲,20多口人的飯,從早到晚,上地里摘菜回來,掐豆角,打土豆皮兒,洗菜,切菜,燉菜,大鍋燜飯,煮大楂子,站在凳子上貼大餅子,炒菜,蒸粘豆包,烙黃面餅子,還得自己燒火,自已倒臟水。人多盆大,臟水還得倒外頭挺遠的地方,媽媽端一盆水費很大的勁。媽媽整天一個人忙的團團轉,也累的夠嗆,當時真盼望回娘家能歇兩天。
由于父親常年不在家,母親結婚六年才有我大哥,滿月后,按著過去的習俗要回娘家躲騷窩子,我大舅趕著牛車來接媽媽,當時奶奶非常不高興,叫我媽把大師傅請到家再走,不批準。大舅空著車回去了。到家跟姥爺一說,姥爺第二天就套著車來接媽媽。開始奶奶還是不批準,后來姥爺說了不少好話,在太奶、二奶,三奶的勸說下,奶奶只給了五天假,叫急去快回來,還叫媽媽在娘家,給每個長輩做一雙鞋,媽媽非常高興地答應了,抱著我大哥跟著姥爺回娘家了。
沒回娘家的時候想回娘家,可是到了娘家一瞅就夠了。沒吃沒喝,做不完的家務活,壓井水、喂雞、喂鴨、喂豬、喂鵝、喂狗、天天到地里割豬菜,回來還得烀豬食、拉磨,不拉磨就沒吃的。一天也閑不著,到了第五天,鞋還沒做完,偏偏趕上天又下雨,當時大哥還小,怕澆著孩子,姥爺不讓走,七天以后才回去。
媽媽回婆家以后,每個長輩給裝一袋煙,點著火,送給一雙鞋,然后給奶奶裝了一袋煙,遞給奶奶時,奶奶一聲不吱,扭著頭就是不接,媽媽手捧著煙袋站在奶奶面前,一動不動,有半個小時的功夫也不接,在太奶、二奶,三奶的勸說下,才接過煙袋,一臉不高興地說:住娘家好啊,為什么不按時回來?我媽小聲說:不是天下雨了嗎?怕澆著孩子!我奶奶說:大道沒斷路行人!我媽媽不回去,我媽的飯班就得奶奶做,所以奶奶不希望媽媽離開。媽媽當時心里充滿了委屈,兩行熱淚流了出來,直到我長大了,結婚生子后,媽媽還跟我說起這件事,說:你看你們現在多好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用不著婆婆管著,以前都是婆婆說了算,現在是自己說了算,還是這個社會好!
1947年,父親在縣城醫院當醫生,媽媽從鄉下來到縣城和父親團聚,當時從農村出來時,奶奶因為不愿意叫我媽走,我媽走了,她就得輪班做飯了。就給我媽拿了三雙筷子,三個碗,幾塊咸菜疙瘩,什么也沒給。沒地方住,借住在父親同事家,后來又租了一個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晚上耗子滿屋跑,當時大哥才幾個月,一到黑天就睡著了,媽媽剛到城里,膽小害怕,有時父親值夜班,媽媽就找鄰居家七歲的兒子做伴,可沒等媽媽睡覺,他就睡著了,晚上還尿炕,媽媽就不用他做伴了,自己仗著膽子住,開始害怕,后來習慣了,也就不害怕了。
進城以后,媽媽前后生了11個孩子,因各種原因,就剩下五個孩子,三個兒子,兩個女兒。有一次我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一起出麻疹,父親是醫生,都沒有辦法,只能靠運氣。在我身上的一個哥哥叫小安子,都三歲了,出麻疹得了肺炎死了。二哥也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沒氣兒了,媽媽把它放在倉房里,我四姨正好來我家,看到倉房里的二哥,還有點氣,就把二哥抱回屋里,后來二哥命大,還真就沒死,現在72歲還活著。
我們五個孩子相差九年,姐姐和二哥相差11個月。姐姐只吃了兩個月奶,全靠媽媽喂羊奶長大的。生下二哥的第二年,又一個孩子出生,三年三個孩子,為了孩子,媽媽操碎了心,熬透了心血。媽媽堅強地挺起了脊梁,貪黑起早把孩子養大。父親一個人上班,媽媽在家相夫教子,既要做好家務,洗衣做飯,又要照顧好孩子,從早忙到晚。孩子的衣服和鞋都是媽媽自己做,用牛骨頭錘打麻繩,糊做鞋用的格布,納鞋底,上鞋,剪鞋樣,這些事在我十多歲時都幫媽媽干過,我們家的衣服都是大的穿小了給二的穿,姐姐穿小了,給妹妹穿。那都是補丁衣褲,很少穿新衣服,只有過年才能穿一套新衣服。
我大哥初中升高中時,在密山考了個全縣第一名,被保送到牡丹江一中上高中。當時家庭生活困難,媽媽毫不猶豫地把大哥送到牡丹江一中去上學。媽媽說:只要孩子有出息,一直供他上大學。我父親當時工資是77.5元,每月給大哥20元錢生活費。媽媽一輩子沒文化,就想叫我大哥上大學。再缺錢也要保證大哥的生活學習費用。家里生活不夠用媽媽就出去借,下月再還。我小時候家里始終有外債。大哥每次放假回來,媽媽就給他做點好吃的,臨走帶了很多雞蛋發面餅。媽媽沒舍得給我們每人分一個,我當時很饞,非常想吃那個餅。
1968年,我兩個哥哥,一個姐姐都出去串聯了,每人只給了五元錢。我大哥上北京時,在天安門廣場照的照片,上衣兜上都是帶的補丁,鞋是我姐穿過的一個大絨拉帶鞋,把鞋帶剪去了。現在還留著照片做紀念。當時,我大哥在北京,沒錢吃飯了,給家里拍電報要錢,家里也沒有錢,我媽上鄰居家借了五元錢給匯去,我大哥在北京,為了等這錢,餓了三天肚子,每天都到郵局去等錢,接到錢后,吃了一頓飽飯,拿著剩下的錢返回了牡丹江一中,接著去上學。恢復高考,大哥考上了哈爾濱師范大學,終于圓了我媽的大學夢,畢業后留校任教,在教授的崗位上退休。退休后被聘用到七十歲才離崗。姐姐也取得了臨床醫學大專文憑考取了執業證書,在醫師的崗位上退休。退休后還發揮余熱,被招聘至今七十三歲了還在上班。二哥在事業單位高級技師退休。我通過自學考試取得了大專文憑,在公務員崗位上退休。弟弟也通過學習,取得了大專文憑,在雞西邊防局正營級崗位上退休。我們五個子女,成為母親的驕傲。我們不忘媽媽的大恩大德,是她把我們唷育成人。
我們家七口人,父親一個人上班,五個子女上學時生活很困難,我爸爸媽媽都是家中老大,雙方家庭都在農村,爺爺去世的早。為了讓弟弟妹妹進城,我父母克服各種困難,先后撫養了大姑,二姑,四叔,老叔,大舅,四姨,老姨。寧肯自己少吃一口,也要照顧好弟弟妹妹。
媽媽是個好嫂子,好姐姐。先后撫養了這么多弟妹,她毫無怨言,勤勤肯肯,精心照顧。四叔在縣城一中上高中,放學就吃飯,吃完就走,老姨在縣衛校上學,也在我們家吃。老叔在我們家呆了六年,長大當兵去了,退伍后,父親幫助安排了工作,幫助結婚。我大姑在我家呆了幾年以后,長大了,媽媽給找了婆家,在我家嫁出去了。我四姨在我家幫助媽媽看孩子,長大了,叫姥姥給找了婆家,嫁出去了。大舅,二舅,二姑都是在我家呆一段時間后,父親幫助找到工作,才離開。
我家雙方老人的親屬都在農村,父親是醫生,他們一有病了,就來密山找我爸看病,上密山辦事兒,就上我家住,那時當天沒有返程車,我記得我家來親屬最多的一天是來了十一個親屬,我做了一大悶罐大楂子粥也沒夠吃。天天有客人吃飯,雖然家里的糧食也不夠吃,媽媽從來不煩,很熱情地招待他們,親屬們也愿意上我家來。當時是吃供應糧,糧本上沒糧了,就出去借。下月再還。糧本上供應的大米、白面,除了來客人吃,就是給父親吃小灶了。母親說:你爸是家里的頂梁柱,他身體好了才能掙錢養家!做菜都是給爸爸單做點好吃的,家里養雞下的雞蛋除了給爸爸吃,就賣了。蒸雞蛋羹,煮雞蛋,煎雞蛋,當時這都是好吃的,我們吃不著。我12歲時,冬天,媽媽叫我去賣雞蛋,給我一個小筐,裝了20個雞蛋,怕凍,用棉花蓋上。我不愿意去,媽媽叫鄰居和我同歲的男孩跟我一起去賣,當時一個雞蛋一毛錢,共賣了兩元錢,放在棉手套外面拿著。到家我媽管我要錢,我一看不知道什么時候丟了。媽媽對我說:你為什么不把錢放在手套里面呢?還不如自己吃了呢!雖然我媽只是責備了我,沒有打我,但我心里也很內疚,那時兩元錢能買好多東西呢。家里人都舍不得吃一個雞蛋,叫我 白賣了?,F在還記憶猶新。
媽媽非常勤勞、能干,撿煤核、割草、割豬菜、上山砍柴火、秋天到大甸子里割草往回背,我還和媽媽一起往回背過。背不動就在半道歇會兒。媽媽背的多,起不來,我就雙手拽她起來,背到家也累得夠嗆。秋天我和媽媽還到林子里撿蘑菇,采榛子,撿木耳,采野菜。
1960年挨餓時,媽媽領著我姐和二哥坐火車去興凱水田地掃草籽,回來加工,或到鄰居家用磨拉出米面,當時吃草籽面饃饃,草籽米粥,覺得很好吃,解決了吃不飽的困境。
每當我想起媽媽時,就想起了媽媽做的飯菜。媽媽在醫院食堂和衛校食堂做過臨時工,學會了廚藝,在家做的飯菜也很好吃。她做的玉米面湯子,油炸糕,黃豆面卷子,烙的粘米面餅子,蒸的粘豆包,烙的酥餅,蒸的玉米面菜干糧,皮薄餡兒大,都非常好吃。
媽媽貪黑起早做家務,勤儉持家。給我們做衣服和縫補衣服,都是到鄰居家借用他們的縫紉機。為了自己能有一臺縫紉機,媽媽有一年賣了自己養的一頭肥豬,又添了20元錢,買了一臺蜜蜂牌新縫紉機,終于有了自己的縫紉機了,媽媽非常高興,再也不用上別人家做活了。
在媽媽的輔導下,爸爸和我都學會了使用縫紉機。爸爸逢年過節還能抽出點時間給我們做新衣服,還會扣兜,做出的衣服樣式新穎,穿上后,同學們都很羨慕??浒职值氖炙嚭茫饶苣檬中g刀做手術,挽救患者的生命,又能用縫紉機做衣服。媽媽去世之前把心愛的縫紉機交給了我,讓我留著用,現在哪有人用縫紉機做衣服的,都買現成的。但是,這是一個老物件,值得我留做紀念,一看見它,就想起了媽媽在燈光下為我們縫補衣服的樣子。
為了改善家庭困難的困境,掙錢補貼家用,媽媽克服了家庭拖累的各種困難,出去做臨時工。媽媽在醫院托兒所、食堂、菜窖做過臨時工。在病房當過護理員,每天挑7擔熱水到離水房超過四百米的病房4樓,給患者喝,洗臉用。沒有勁兩桶八十多斤的水是挑不動的。和她一起的女同事大家稱她小個子,不到1.5米的個頭,挑不動,都是醫院家屬,就全由媽媽一人挑。70多歲時,我和媽上街遇到了她,她摟著我媽哭,說我媽在她當護理員的時候沒少照顧她,很感動!媽媽在糧庫卸過一火車皮水泥,裝過火車。每節車皮都是60噸,一幫婦女裝車卸車,跟男同志一樣干,每袋都是100斤,媽媽50多歲了,還跟著卸車裝車。為了家媽媽沒少挨累,吃了不少苦。賣冰棍時,坐在馬路花崗巖的道牙子上,得了尿道炎,一生著涼就犯病,很痛苦。
媽媽80多歲時因為黨的政策好,成為了五七工,有了固定的工資收入。錢始終由媽媽自由支配。媽媽經常講:這個社會多好啊,共產黨還給我開資,子女們都孝順,要吃有吃,要穿有穿,不缺錢,想吃啥買啥。沒想到活了90多歲,要是在舊社會,我早就死了,真得感謝共產黨啊!
 媽媽是農村出身的,非常勤勞,住平房時每年都養一些雞、鴨、鵝、豬、狗還非常愛養花。最少每年喂一頭豬,最多每年喂四頭豬。舍不得吃肉,都送到食品公司賣了。我從小就幫助媽媽做家務,幫助媽媽干活,媽媽在醫院食堂和衛校食堂上班時,在食堂吃飯。整個家里都由我來料理,做飯,喂豬雞鴨狗的任務就落到我的肩上了,沒有飼料,我就和媽媽用推車子往回拉豬飼料,拉酒糟,拉稻糠,那時哪有車呀!家里有個手推車,有個自行車就不錯了。我放學就去割豬菜,回來就烀豬食,還得去撿煤核?,F在看,我小時候也挺能干的。給媽媽減輕了不少家庭負擔。有我在家,媽媽出去做臨時工也放心。我繼承了媽媽的優良傳統,媽媽晚年由我養老送終,二哥在我房子住了六年。弟弟和媳婦還有侄女在我家呆好幾年。我熱愛勞動,遺傳了家族的長壽基因,明年就七十歲了,身強體壯,沒有任何疾病。
我們家十多年前一直住在平房里,每年掏炕打煙筒,抺墻,蓋豬圈,搭雞架,搭狗窩都是媽媽自己動手,不用找人,我也和媽媽學會了這些本領。媽媽在80多歲的時候還能上房打煙筒,上倉房用磚蓋過被風吹起來的鐵瓦。我們都沒在家,她說了以后,我都有點后怕,真要摔下來了怎么辦?以后家里扒炕的活都是由我來干。不讓媽媽動手了。
媽媽雖然一生體質很好,很少得病,基本不吃藥,但也得過幾次大病,30多歲時,因父親得了傷寒病,母親在醫院護理時也被傳染上了傷寒病,當時傷寒病有80%的死亡率,因父親是醫院的醫生,加大了藥量治療,使父母轉危為安。
媽媽在37歲時得了一次腸梗阻,在做腸梗阻手術同時做了結扎手術。因為手術技術問題,一個多月也沒愈合,感染了,三個月才好。后來肚子上落下了一個很深的疤拉,很難看。同時做的結扎手術沒成功,又懷孕了,生下的孩子也沒保住,媽媽又重新做了節育手術。遭了兩遍罪。
因為家庭孩子都有了工作,經濟條件有了好轉,母親的身體也很健康,隨著孩子們都成家立業,母親也完成了心愿,和父親相依為命,生活的很快樂。
父親在77歲的時候,騎自行車被一個騎自行車的小姑娘給撞倒了,骨股頭摔折了,因為父親有糖尿病,又不能做手術,只能是慢慢恢復,臥床半年都是媽媽在護理。端屎端尿,洗臉,洗腳,照顧吃飯,擦洗身體等。后來父親拄雙拐,基本生活能自己料理,直到父親84歲去世,始終由媽媽陪伴和照顧。
媽媽77歲時,總覺得身上沒有勁,腿還有點腫,到醫院一檢查,查出來患了胃癌。當時正是正月初九,醫院上班的第二天,醫生說我母親是晚期。好像晴天霹靂,我怎么也不相信,媽媽怎么會得癌癥呢?為了確診,我第二天就領著媽媽去了哈爾濱。到哈醫大二院重新做了胃鏡,結果還是胃里面長了雞蛋大小的三個癌瘤。醫生說:不做手術,只能活六個月,做手術也不保準能活多長時間!大嫂在哈五院找了個知名醫生,他看了片子,告訴我說:給媽媽做點好吃的,領她出去旅游,到晚期氣管切開改道。就是做手術也是人財兩空,活不多長時間!難道媽媽的生命就這樣截止了嗎?我不甘心!又領著我媽媽上一大一院去找熟人,沒找到。在醫生辦公室遇到了一個鮮族大夫,鮮族大夫看了我媽的片子以后告訴我:可以做手術,是中期,成活期在78年。我非常高興,只要有1%的希望,我也要盡100%的努力。當時我就在沒和家里人商量的情況下,讓醫生辦理入院手續。叫醫生盡快給我媽安排術。我的想法是,只要我媽能活一天,我也要叫我媽活著!我沒有告訴媽媽得了癌癥,只是告訴她胃里長了東西,需要手術切除。
媽媽正月十七就做了手術,手術很成功。在醫院住了12天,拆線后,媽媽就從六樓走著到一樓,出院了。媽媽很勇敢,很頑強,在胃被切除了4/5的時候,還保持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頑強的意志,戰勝病魔的決心。沒有化療和放療,手術后回到家才告訴媽媽得的是胃癌,媽媽一直活到94歲也沒復發。當初不做手術,我母親肯定早就不在了。我為挽救母親的生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2001年,我就和父母一同生活。在父親84歲去世后,我和母親相依為命。我盡自己的努力,讓母親吃得好,穿得好,生活得愉快,過好晚年生活。為了保證媽媽的身體健康,我又給她吃了不少補品。92歲時還能夠做飯,洗衣服。不讓她干,趁我不在家,她偷偷干,老也閑不住。
在母親92歲時被檢查出患了肺癌。我當時非常難過,媽媽怎么又得了癌癥!媽媽年齡大了,不能去哈爾濱,我只好自己到哈爾濱醫院拿著片子去咨詢。去了好幾個醫院,咨詢了專家,結果是:母親年齡大了,不能做手術,也沒有好的治療辦法,只能硬挺,最多活半年。這真是當頭一棒,母親要離我而去。那個愛我的人就要走啦!我下決心,一定要照顧好媽媽,讓她多活幾年。我回密山后,查看各種資料,選擇了喝生土豆汁治療癌癥的辦法,我每天給媽媽榨生土豆汁喝,一直堅持了半年。媽媽的病情沒有發展,也沒有什么不適的感覺。我當時沒有告訴媽媽得了癌癥,只是告訴她肺子上長個東西,不確定是什么。
就在媽媽93歲的五月五號,媽媽不小心摔倒了,股骨脛骨折,站不起來了,當即入院治療。醫生告訴我:因為歲數大了,各種機能都退化了,如果做手術也可能死在手術臺上。不做手也就活幾個月??粗鴭寢屚纯嗟臉幼?,為了不讓媽媽遭罪,我決定給媽媽做手術,如果不做手術幾個月就結束生命了,如果做了,還有希望多活幾年。醫院麻醉醫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說如果用全麻怕在手術臺上下不來就死了,如果不用全麻用半麻,也許做到一半就止不住疼,加重心臟負擔,可能就過去了,讓我考慮。我不管出現什么情況也要堅持給母親做手術。我建議醫生用半麻,我相信媽媽的體質能挺過來。
在我一再要求下,醫生看到我代表家屬簽字后,答應第二天做手術。第二天,媽媽手術很成功!在醫院住了15天院后,媽媽出院在家療養。在我們子女和親屬的照料下,媽媽意志堅強,忍住疼痛,咬牙鍛煉,三個月后又奇跡般地站了起來。能走路了!還能用輪椅推著樓上70多歲的老太太回家,93歲的媽媽推著70多歲的老奶奶,真是叫人看了都高興!
媽媽在94歲的八月份,另一條腿又骨折了,送到醫院拍片,醫生說不用做手術,這次只是裂紋沒斷開,但也站立不起來了,在家養著吧!媽媽回到家,白天把她抱在輪椅上坐著,或在外面曬曬太陽,也沒有臥床。時間長了,腿都彎了,肌肉萎縮了,再也站不起來了,媽媽明顯衰老。我們想盡各種辦法給她買補品,營養品,叫她健康,希望她長壽。給她做各種好吃的,她想買啥吃就給她買,平時愛吃的東西,我就給她買,推著她到廣場看熱鬧,讓她快樂的度過每一天。
018119日的早晨705分媽媽在20分鐘前還和姐姐視頻認識姐姐,喊出了姐姐的小名,我給她全身擦洗完,洗完頭后,沒留任何遺憾地走了!
媽媽走的是那么突然,沒有任何征兆,沒留下任何痛苦,那么安祥,沒有臥床一天,頭一天還在輪椅上坐了一天,睡了一宿好覺,沒給兒女留下一點負擔,沒有因為肺癌折騰的死去活來,沒有上醫院搶救,自然老去了,到天堂享福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首屆“圖書杯”征文〗谷麗‖ 解德茂和他的女兒們
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
我和姥姥的故事(下)
新疆行(五)|文:含笑
車的印記
姥姥的四個女兒到最后變成了路人?悲哀的親情,無奈的結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原市| 炉霍县| 防城港市| 兰州市| 白河县| 康定县| 临西县| 行唐县| 揭西县| 香港 | 马关县| 汶上县| 高陵县| 米易县| 雅江县| 临海市| 静宁县| 宁武县| 沈阳市| 沽源县| 怀柔区| 科技| 克拉玛依市| 秦皇岛市| 隆尧县| 和平县| 海晏县| 堆龙德庆县| 台中县| 罗田县| 娄底市| 长葛市| 文成县| 万山特区| 石河子市| 彩票| 江达县| 旌德县| 东辽县| 南溪县|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