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競爭機制,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合作學習成為了本次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但是,在大量的聽課活動中發現,由于一些教師缺乏對合作學習精神實質的正確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義,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影響了這種學習品質的提升。
常 見 問 題
常見問題一:小組成員間缺乏必要的人際交流和小組合作技能,不具備合作的心向和傾向性,學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樣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互動。有的小組一看就知是在公開課、研討課時臨時湊合而成,缺乏必要的訓練。當問題出現時,學生之間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對方,信任對方,并進行清晰正確地交流;當產生不同意見時,不能建設性地解決矛盾沖突。
常見問題二: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缺乏必要的講述,由于一有問題馬上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或任務布置過于簡單,學生沒有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步驟,問題本身也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理解將學習什么,怎樣學習;同樣由于缺乏必要的講述,無法幫助學生迅速、準確地把未知信息與已有的認知經驗聯系起來,選擇最佳的學習起點,盡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常見問題三:教師為了讓學生能有廣泛的參與,一有問題,不管合適與否,難易如何,都要學生合作討論,似乎只有讓學生合作討論,才能解決問題,造成:1、由于沒有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而采用合適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同樣由于單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學生逐漸感到厭倦。2、一些沒有思維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論的問題充斥其中,學生沒有參與討論的興趣,教學時間大量浪費,教學效率事半功倍。
常見問題四:問題一出現,教師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深入思考,就組織小組討論。學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匆忙展開討論,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隨從,對小組內的不同見解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或反對,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觀點。這樣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在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于合作學習之真諦。
常見問題五:學優生在小組中處于主宰地位,承擔了主要的職責,學困生則處于從屬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學習時,學優生往往具備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條件和要求,成為小組內最活躍的一分子,他們的潛能得到了發揮,個性得到了張揚。而一些學困生因為基礎薄弱,參與性主動性欠缺,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遜,往往總是落后優等生半步,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變相剝奪了學習的權利。
常見問題六:課堂秩序混亂,學生發言七嘴八舌,聽不清究竟誰的思維不嚴密,誰的思維缺少條理性。教師對小組學習缺乏必要的計劃、調控等組織技能。當學生和小組面臨問題時,教師無法對一些問題進行辨別、分析并對學生們進行幫助。 綜觀上述諸多問題,我認為癥結在于合作學習的組織者——教師缺乏對合作學習的本質理解,是對合作學習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而造成的。
因此,在大力倡導學習方式轉變的同時,我們首先應該全面完整理解其意義,正確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精神實質。“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① 。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同時通過小組成員間互動和幫助,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但是,我們應明確,這只是有效學習方式中的一種,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合理的選擇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實現方法方式的多樣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將所有的雞蛋放入合作學習之籃”。 ②
其次,要有一定的準備。小組合作學習成員一般控制在4——6人,由于是一個小集體、小社會,因此在開展合作學習必須要有一定的社會技能,也就是說要有一定準備和必要的訓練。比如教師要告訴學生合作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它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開的,教師對他們的期望是什么?教給學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對方,理解對方,善于傾聽對方;不同見解,要等對方說完,再補充或提出反對意見;對對方的精彩見解和獨立觀點,要通過表揚、鼓勵形式,達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難和分歧較大之處,要心平氣和,學會反思,建設性的解決問題。當然,這一些良好的習慣和品質,是不可能一朝一夕習得的,要有意識的長期培養,潛移默化。
第三,在小組合作前,教師要做適當的講述。講述的目的主要有三:1、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告訴學生他們會學習什么,他們必須掌握什么;3、將新信息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聯系起來,為學生盡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幫助。為了保證講述的有效性,教師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呈現信息,一般情況下教師的講述的量要適當,不宜太多太少,抓住學生在學習中需要記住或使用的重要內容來講。為了提高效率和縮短寶貴的時間,可采用例子或圖例來增加講述的清晰度,必要時在講述結束前可向學生提問以確信他們理解了講述的內容。
第四.要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在小組學習中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合作學習旨在通過小組討論,互相啟發,達到優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的目的。但是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既然所有這些合作學習的類型都采用了一定數量的獨立學習,那么你也要善于促進學生的獨立學習” ③ 。學生要參與討論,參與探究,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前認知能力作為基礎,而個體的獨立思考是無法由別人或小組來替代的。只有在學生思考到達一定的程度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一點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時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觀點的針鋒相對和正面交鋒,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討論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思考的時機。
第五,要正確處理異質學生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采用異質性混合小組為多。在組成小組成員時,一些學優生出于小組榮譽的考慮,會拒絕或排斥學困生,此時教師要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并要激發其相互幫助的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中,學優生憑借其優良的素質,很有可能在小組中扮演著核心人物,主宰著整個小組。為了不使學困生變得更加膽小怯弱,避免學困生的被動性,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對其更多的關心和鼓勵,建立起“能行”的積極期望,提高學生的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時應盡量發現這些學生的長處,并加以發揚,以揚長避短,建立自信,從而能主動參與,積極發言,毫不膽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教師對學優生要進行適當的教育,鼓勵他們對學困生提供幫助,與其他學生形成協作友誼的關系,從而使自己的舉止更為得體,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體驗自身的價值。
最后,作為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在實施這種學習方式時,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個成功的引導者、促進者。如具備對異質性小組進行、調控、促進等組織技能,及時地診斷與處理問題,當學生和小組面臨問題時,能進行辨別、分析,并對學生進行幫助,對學生學習進行有效的調控和促進。通過新課導言的設計,問題情境的創設,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產生合作學習的沖動和愿望。在合作學習中,要巧妙地把你對學生個人和小組行為的期望傳遞給學生,從而激活學生的互動技能和社會技能。在合作學習中要盡量多走動和觀察、傾聽,必要時可進行干預。教給學生一些探索、發現的方法,讓學生會探索,會發現,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處。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過不斷的指導,長期的熏陶,通過相互探討,不斷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