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是現在炒的很熱的一個詞,各大知識平臺都有推出理財課程。對此我的看法是,建議大家學習理財,理財思維很重要。但是,像網上說的什么,負債十萬,通過理財就輕松還清,這種大肆夸大理財的效果,都是商家在販賣焦慮,吸引大家去買他們的課程。
理財,從道的層面就是指開源節流,從術的方面則可以無限衍生。理財里面的「財」,不是天上掉的餅,而是需要通過工作和其它開源渠道實現本金積累,然后藉著理財實現「錢生錢」。
理財,是一件進可攻,退可守的事。
進可攻,是指通過學習一些理財基本知識,輕松實現年化6%~7%的穩健收益,如果肯專研學習,收益率上限還能更高。
而且還可以通過理財學習,做消費規劃、職業規劃、家庭資產配置。
退可守,是說通過理財學習,避開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金融騙局,比如屢禁不止的傳銷騙局,比如各種保險坑,比如P2P貸款坑。這些騙局一直都會有,不可能消失。
可能我們心想,我把錢交給銀行打理,我自己不接觸這些金融騙局就好了,那你就要進入另一道坑了。因為現在互聯網金融和線下銀行,都在推銷各種理財產品,想盡辦法想掏光我們腰包里的錢,所以我們必須通過理財學習武裝自己。
關于理財,市面上的網紅產品,主要是基金,股票,各類保險。
股票,是由指上市公司為了募集資金,發行給投資人的一種憑證。我們買入股票,就是成為公司股東。
如果公司發展壯大,市值上升,我們小民可以跟著吃肉喝湯,比如貴州茅臺,單股股價從2007年的不到100塊,漲到今天2600塊,如果把公司的分紅除權算進去,股價比這個還要高。
反之,如果公司渣渣,連年虧損,股價跌跌不休,那我們小民也會跟著虧損,比如中國石油,每股股價從2007年的48元跌到現在的4塊錢。
再舉一個通俗的例子。
假如有一家上市公司「拼夕夕」,我經常在這家公司平臺上買東西,很看好這家公司,于是花1萬元買入「拼夕夕」公司的股票,從此以后,我就和「拼夕夕」公司其他股東就坐到一條船上了。如果有一天「拼夕夕」公司市值從10億干到了市值100億,那我投的這1萬元就變成了10萬元。
反之,如果人們都說這家公司平臺上總賣假貨,人們都去淘寶上購物了,「拼夕夕」慘遭拋棄,市值由10億跌到1億,那我投的這1萬塊基本打了水漂,只剩1000塊了。如果我有先見之明,也可以在公司市值跌到5億的時候跳下賊船,及時止損。
單只股票波動大,很容易大漲大跌;而基金相當于一籃子的股票,上漲和下跌都要溫和得多。
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
假如學校精英班里有30個學生,分別叫「茅臺」,「蒙牛」,「伊利」,「美的」,「海天」,「拼夕夕」等。每名同學代表一只股票,而每只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實打實的公司。
班級的30個學生,雖說都是尖子生,但他們的成績也是經常波動。比如,一段時間「蒙牛」同學和「伊利」同學早戀了,他們的成績雙雙暴跌,免不了名次下滑。而一段時間,「海天」同學奮發圖強,成績大幅提升,名次直接進步十幾名。
于是,單買一只股票,可能買到早戀的「蒙牛」,也可能買到勤奮的「海天」,玩的是心跳。
而買基金,則是買班級的平均水平,波動小,更穩健。買基金,就是在分擔投資風險的同時,也降低了投資收益。
關于保險,我實踐的并不多,哈哈,因為沒錢嘛,我的錢都用來買股票了。
保險是對出現意外事件后的一種保障,我的印象中,它更像是等到有錢以后再進行配置。畢竟對于溫飽線邊緣的人們而言,買保險的費用也是挺大的一筆開支。
關于保險,今天就不展開闡述了,說兩點吧。
一是不要買那種萬能險,看起來什么都能保,其實這種保險保額很小,性價比很低。與它類似的是,還有的保險兼具保險和理財性質,其實本質上它的保險保額不高,而收益又比不上市場上的大部分理財產品,是實實在在的坑。做人要專一,保險也一樣,看起來花里胡哨的,要趕緊遠離。
二是保險優先配置家中的經濟支柱,而不是小孩。萬一有事故出現,家里的婦孺可以憑借這部分保額過渡生活。
理財不需要很多錢才能開始,畢竟「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先學習思維,再實踐。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和現在。
在我看來,理財知識可以通過自己看書、搜索資料學到,大部分平臺的理財課程都是在趁著知識付費的風口割韭菜。
給大家推薦幾本理財啟蒙書籍,《小狗錢錢》,《富爸爸窮爸爸》,《窮查理寶典》。
感謝你的閱讀,祝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