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要變了,你信不信今天要下雨?”在我們身邊都有能“預言”天氣變化的人,而且每每都很準。難道他們都是未卜先知?不!這源于他們難以言喻的痛苦——患有關節炎。
關節炎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疾病,其種類繁多,病因復雜,表現不一,轉歸各異。據統計,我國膝關節骨關節炎患病率為8.1%,按照總人口數推算,相當于近1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
關節炎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機體因素如年齡、性別、種族、遺傳及神經內分泌,環境因素如職業、飲食、生活方式及衛生狀況等。盡管各種關節炎的病因不同,但在臨床上的共同表現主要包括病變關節的局部紅、腫、熱、痛、發僵、變形和功能障礙。
天氣變化,如降溫、寒冷、大風等,體內生理機制也會相應做出調整。科學家在研究天氣變化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疼痛部位的影響時發現,大多數患者的疼痛發生在關節部位,其中以膝關節表現最明顯。這是由關節本身的特性決定的。
實驗表明,在常溫下測定人體不同組織的溫度,關節的溫度最低。讓受試者暴露于寒冷環境中20分鐘后,再測定不同組織的溫度,發現關節的溫度下降最多。當受試者回到實驗前的氣溫環境后,關節溫度還在繼續下降,甚至比實驗時出現的最低溫度還低。這表明關節的溫度恢復也慢。
1.關節炎者能預報天氣的機理!
1.1氣壓低濕度高使關節代謝紊亂提前釋放炎性因子。正常人體對外界氣候的變化具有靈敏的調節功能,膝骨關節炎病人中,大約80%~90%的患者對氣候是敏感的。一到陰雨天,大氣氣壓會降低,空氣濕度會增加。濕度大會使人體蒸發水分的能力減弱,散熱機制出現紊亂,熱量和水分無法很好的散發,而對膝關節的影響則是,關節腔內炎癥因子排泄障礙,使炎性滲出增多,代謝廢物積累,刺激滑膜發炎,加重關節炎。對于患有關節炎的患者來說,因存在病變組織,不能及時隨天氣變化排出細胞中的液體,致使病變部位的細胞壓力比周圍正常組織高,導致水分代謝失調,細胞內水分揮發不掉,產生水腫,組織間隙水腫,滑液中的黏蛋白含量增多,增加了滑液的黏度,從而影響關節的活動,就會引起病變部位的脹痛感。這是關節炎患者能預知天氣變化的原因之一。
關節炎患者增生的滑膜細胞,會分泌一種能感知寒冷溫度(<25℃)和薄荷醇等冷感分子的細胞因子。遇到寒冷天氣,體內免疫反應會被激活,相關自身抗體分泌增加,這種細胞因子的分泌也會增加,從而導致關節對寒冷天氣異常敏感。而滑液是關節間的液體潤滑劑,其黏度對關節的滑動運動影響很大。人體膝關節約含有滑液0.5ml,滑液的黏度直接與黏蛋白的含量有關。當氣溫下降時,滑液中的黏蛋白含量增多,便增加了滑液的黏度,影響了關節的活動。此外,血漿中蛋白含量高亦會影響滑液中的蛋白。
而且,突然降溫時寒冷刺激可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而腎上腺素則可增加血液的黏度,這些都可增加滑液的黏度,從而增加關節阻力,引起關節疼痛。
1.2正負電荷的電磁波對關節的影響。氣候變化,大氣活動導致了正負電荷的運動,這種運動產生了電磁波,而電磁波會影響病變關節周圍的血流和代謝;電磁波的變化早于天氣的變化,這就是為何一到陰雨天,膝蓋就像天氣預報一樣開始酸痛脹,甚至比天氣預報還早還準。天氣變化時大氣中帶正負電荷的大氣分子會出現移動和其他變化。由于不同電荷互相吸引撞擊,產生一系列電磁現象和電磁波,可使人體細胞內外存在正負電荷的電位差。
正常人對這種電位差能始終保持著平衡,而關節炎患者由于局部毛細血管和組織發生了變化,就會釋放出一些炎性物質,使得神經末梢受壓迫而產生酸痛感。雖然氣溫、氣壓、濕度等諸多要素變化可引起關節疼痛加重,但這些變化都沒有電磁波來得快。所以,往往當地的天氣還晴朗,而異常的電磁波已把天氣變化的信息傳遞過來,這就是關節炎患者常常在天氣變化之前就開始出現疼痛的原因,也是其能預知天氣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2.冬季關節有五怕!
2.1關節怕冷。關節部位如果受涼了,那么也非常容易引發各種骨關節不適,因此關節部位的保暖則顯得十分重要,長時間處于低溫的環境中,最好穿著長褲、絲襪等以保護膝關節、腳底心或是膝部覆蓋毛巾予以保護。
2.2關節怕磨。如果路走得越多,肌肉和骨骼會越練越結實,但關節軟骨、半月板、椎間盤卻要省著用的,一旦磨損過度,就難以恢復了,并且類似爬山、爬樓梯等對膝關節磨損較大的運動要控制運動量,以更好地保護膝關節,使之不容易受傷。
2.3關節怕老。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就像器官一樣會出現衰退現象,年輕人的膝蓋骨之間有合理的縫隙,存在著關節滑液,這些滑液起著潤滑的作用,但是年齡增長后或者一些其他因素,關節滑液變性,膝關節軟骨及其組織的磨損程度也在逐漸加重,膝關節退化幾乎難以避免。
2.4關節怕胖。研究證明,人在走路時每走一步對關節的壓力非常大,爬山下山時更大,因此體重越大,對關節的壓力也越大,肥胖也是損害關節的一大殺手,易造成膝關節軟骨過早磨損退化,加速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的進程。
2.5關節怕傷。關節損傷會引起進一步的軟骨損傷,進而導致疼痛加重、關節的靈活性降低,所以應該避免那些有可能損傷關節的重復動作或者強度太大的動作。
3.怎樣保養關節?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成骨骨骼也將逐漸老化,伴隨著各類骨關節問題,老話說“人老骨先老”,據數據統計,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半數患骨關節問題,平日若不注重養護,嚴重者壽命約縮短10~15年。日常生活中,關節炎患者保持愉快心情、控制體重、合理飲食及正確休息和鍛煉,對于控制病情大有裨益。
3.1很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精神受到刺激時可出現病情加重,因此建議患者保持樂觀心態和開朗心情,做好自我調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2減肥可以減輕負重關節的壓力,增加關節的活動度,防止關節損傷。而對痛風患者而言,減肥還可以降低尿酸水平。所以,控制體重對保護關節意義重大。鍛煉需要循序漸進,以剛剛引發疼痛為度,每鍛煉1小時休息至少10分鐘,一天2次。以后,運動量逐步加大,可開始倒走或太極拳、太極劍、騎自行車等運動。對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避免過度強烈使用小關節和使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
3.3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以吃些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如肉類、魚類;也要多吃水果和蔬菜,以補充維生素;喝牛奶以補充鈣質,保證營養的均衡攝入。
3.4鍛煉務必循序漸進,建議選擇太極拳、太極劍、騎自行車等緩和的運動。應避免過度使用關節,也不要讓關節長時間保持不動。有發熱、脹痛等癥狀者,建議待癥狀消失后再適當活動。
關節的重要性堪比心臟,養護健康養護關節,不要讓關節“預報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