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指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引起血管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這種疾病的危險因素主要有:
1.年齡、性別
您在生活中會發現,一些男性的中老年似乎格外受冠心病的“青睞”,而且歲數越大,冠心病患者越常見,這是不是說明冠心病的病發與年齡和性別有關呢?
冠心病的前奏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資料表明:這種硬化,在40~49歲占63.7%,50~59歲為77.25%,60~69歲為87.09%,70歲以上占100%。所以冠心病的發病率,在我國以40歲以上的人為多。中醫認為“人過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黃帝內經素問》),也就是說,人的一生大致可以以40歲為一個分界線,40歲以后,人體的陽氣(泛指生命活動)、陰精(泛指一切營養物質)都削減了,健康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一般情況下,中年以前較少疾病,一到中年,疾病就逐漸多起來:頭上開始有了白發,視力下降,看東西發花,牙齒松動、脫落,胃口也差了……所以在中年以后出現冠心病這樣的疾病,是不足為怪的。
最新的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調查發現,我國的冠心病的發病率是逐年攀升的,死亡率也居首位,嚴重危害了人類的身體健康,因此被稱為是人類的第一殺手。冠心病多發生在40歲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腦力勞動者多于體力勞動者,城市多于農村,平均的患病率約為6.49%,而且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也是老年人主要的死因之一。在一些青壯年人甚至兒童的尸檢中,也曾發現他們的動脈有早期的粥樣硬化病變,提示這時病變已開始。近年來,臨床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男性與女性相比,女性發病率較低,但在更年期后發病率增加。年齡和性別屬于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
女性絕經期前的發病率要明顯低于男性,但絕經后的女性發病率與男性并沒有明顯的區別。這可能是因為女性在絕經后,雌激素分泌水平會顯著降低,而雌激素可以影響脂類代謝,降低膽固醇,增加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減少低密度脂蛋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脂血癥。
女性冠心病發病率低于男性的主要的原因,一是雌激素對心血管具有一定保護作用。具體在血管壁、血脂、纖溶、碳水化合物代謝等方面發揮作用。因此在絕經前,女性患冠心病的風險要低于男性。二是男性往往較女性更鐘情于煙、酒、肉,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血脂異常
脂質代謝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減低,都被認為是危險因素。在臨床實踐中,以TC及LDL增高最受關注。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見的類型。目前,大量的臨床試驗證實,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為特征的血脂異常是冠心病重要的和獨立的危險因素。
血脂與脂蛋白:血脂是血清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TG)和類脂(如磷脂)等的總稱,而與臨床密切相關的血脂主要是膽固醇和TG。
在人體內膽固醇主要以游離膽固醇及膽固醇酯的形式存在;由于血脂不溶于水,必須與特殊的蛋白質即載脂蛋白結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運輸至組織進行代謝。
目前臨床將血脂脂蛋白劃分為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間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與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Lp(a)]共6種。
血脂異常指血清中膽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俗稱高脂血癥。從臨床實用出發,血脂異常可簡單分為高膽固醇血癥(總膽固醇升高)、高TG血癥(甘油三酯升高)、混合型高脂血癥(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升高)和低HDL-C血癥(HDL-C降低)四種。
由于LDL-C是最主要的膽固醇部分(富含人體血漿中70%的膽固醇),因此,可以說其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動脈內膜下層的LDL-C經氧化修飾形成氧化LDL(Ox-LDL),化學修飾后的Ox-LDL可經細胞膜上的清道夫受體進入巨噬細胞內。巨噬細胞脂質聚集后轉化為泡沫細胞,泡沫細胞聚集形成脂肪紋(破裂后釋放出膽固醇,構成粥樣斑塊的脂質核心),繼而平滑肌細胞的游走集聚形成纖維帽,隨著LDL繼續浸潤形成脂質豐富的纖維斑塊。巨噬細胞進入動脈壁后分泌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降解細胞外基質,降解斑塊纖維組織的膠原蛋白,使纖維帽變薄、斑塊不穩定,斑塊的纖維帽中侵入的巨噬細胞越多,斑塊越脆,越容易破裂,最終導致心血管事件。
3.高血壓
高血壓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血壓增高與冠心病關系密切。60%~70%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有高血壓,高血壓患者患冠心病較血壓正常者高3~4倍。收縮壓和舒張壓增高都與本病密切相關。
高血壓病理:高血壓是因為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變大,同時血管壁發生痙攣、硬化、血管腔狹窄,進而血液流通阻力增大,兩種因素使心臟后負荷增大,為了克服這種情況,心臟只能加大功率,提高射血壓力才能保證血液流通,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血壓進一步升高。血液對血管沖擊的壓力,我們稱為血壓,當這個壓力超過了正常值,我們就稱之為高血壓。
冠心病的病理:冠心病是因為冠狀動脈血管發生粥樣病變,冠狀動脈血管發生狹窄,最終導致供血不足、供氧不足,心肌功能障礙甚至壞死。
高血壓和冠心病的關系:盡管高血壓和冠心病是兩種相對獨立的疾病,但從病理上,大家可以發現,高血壓與冠心病都使血管產生病變,高血壓和冠心病之間還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高血壓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血壓會不斷上升,血管的彈性就會不斷下降,冠狀動脈血管硬化的情況就會愈發嚴重,斑塊就會越變越大,最終導致冠心病的發生。
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壓的幾率為60%~70%,且收縮壓和舒張壓都能夠強有力地預測冠心病的危險性。這進一步坐實了高血壓作為冠心病獨立危險因素的位置。也就是說,得了高血壓,不一定會得冠心病,但是得了高血壓的人,比沒有得高血壓的人,患冠心病的風險要大得多。
因此,沒有得高血壓的人,一定要積極預防高血壓,得了高血壓的人,一定要配合醫生進行治療,把高血壓對身體的危害降到最低。
4.吸煙
吸煙者與不吸煙者比較,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與每日吸煙的支數呈正比。被動吸煙也是危險因素。
近年來,國內外關于吸煙與冠心病的關系的研究表明,吸煙對冠心病是一個主要的獨立的危險因素,它和其他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有協同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吸煙者比不吸煙的人冠心病的死亡率高70%,而且吸煙的支數愈多,年限愈長,開始吸煙的年齡愈早,煙霧吸入支氣管愈深,患冠心病的危險性愈大,死亡率愈高。吸煙對冠心病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吸煙破壞脂質代謝,增加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吸煙可升高血清膽固醇,引起脂質代謝紊亂,從而加速了血管壁的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同時為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吸煙增加心肌缺氧,加重心肌供血不足:吸煙后,煙草中的一氧化碳入血,與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喪失攜氧的能力和作用,從而降低心肌的氧供,導致心肌缺氧。這個和煤氣中毒的發生機制差不多,血紅蛋白可攜帶氧氣,但是如果其攜帶了大量的一氧化碳,就沒有空余的位置來攜帶氧氣,導致人體組織器官缺血缺氧。不過煤氣中毒是被動發生的缺血缺氧,吸煙可是自找的組織缺血缺氧。
吸煙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變得不穩定、易脫落,增加冠心病、心絞痛甚至心梗的發生率:心肌缺氧本身就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的始動因素之一,吸煙可使內皮細胞的滲透性增強,從而破壞血管內皮,為血小板的聚集和脂質的沉積創造條件,促使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或者破壞已經形成的穩定的斑塊,誘發心絞痛或心梗發生。
吸煙可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增加血管痙攣風險,增大心絞痛發作機會:血管內皮功能損害后,血管痙攣發生幾率增加,這就增加心梗發生的機會。冠心病發病人群的年輕化,大家有目共睹,在多數年輕人的心梗中,血管痙攣的因素占很大比重。
吸煙可提高心率和血壓,增加心肌耗氧,同樣會增加心絞痛或者心梗的發生幾率:吸煙后,會使血液中的兒茶酚胺升高,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而同樣條件下,心率越快、血壓越高,心肌耗氧就會越多,使原本就供血不足的冠狀動脈雪上加霜,增加心絞痛或者心梗的發生幾率。有研究顯示:引起血壓升高的“元兇”是香煙中的尼古丁,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增強、管腔變細、血流量減少。而血管收縮,必然增加小動脈的阻力,這就導致正常者血壓逐漸升高,而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進一步升高。
5.糖尿病和糖耐量異常
據臨床統計,糖尿病患者發生冠心病的機會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糖尿病患者中不僅冠心病發病率較非糖尿病者高出數倍,且病變進展迅速。糖尿病患者中動脈粥樣硬化發生較早且更為常見,大血管疾病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和周圍血管疾病在成年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中占75%~80%。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并不可怕,而其所引發的各種并發癥是非常嚴重的,糖尿病引發的并發癥當中70%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發病的幾率比較大。很多人得出這樣的結論,得了糖尿病之后,就相當于獲得了發生冠心病的機會,那么糖尿病和冠心病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糖尿病形成之后會對人的血管造成比較大的影響,而冠心病之所以會出現,也是血管受到損傷所導致的,無論是糖尿病還是冠心病,都是以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斑塊形成作為病理基礎的,最終的結果都是導致心臟冠脈發生堵塞,引發心肌缺血,進而心絞痛、心肌梗死都可能會出現。
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脂異常,胰島素不僅能夠起到調節血糖的作用,還會參與到脂肪的代謝,會將血液當中過多的脂肪儲存起來,而糖尿病病人如果胰島素缺乏,血糖得不到控制,脂肪也不能進行有效的存儲,容易引發血脂升高,為動脈粥樣硬化創造了條件,所以說也可能會在一定基礎上增加冠心病發生的幾率。不過如果糖尿病患者能夠將血糖進行平穩的控制,并注意密切觀察血脂的情況,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預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斑塊形成的作用,對于冠心病的防控也有非常大的幫助。
糖尿病和冠心病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血糖控制不佳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冠心病發生的幾率,而冠心病形成之后,很多患者血管受到損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或加重糖尿病發生的風險。二者互為因果,需要積極控制血糖、血脂,定期體檢。
6.其他危險因素
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24kg/m2稱為肥胖,肥胖可引起血清甘油三脂和膽固醇水平增高,且通常伴有高血壓或血糖異常,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明顯增高。
肥胖患者更容易得高血壓。肥胖者血液總容量增高,心臟需要增加做功,才能將更多的血液輸出,并且肥胖患者的體內收縮和舒張血管因子之間的動態平衡被打破,此外,肥胖患者容易合并睡眠呼吸暫停,導致夜間血壓升高,這些因素均導致肥胖患者高血壓的發生風險大大增加,而高血壓又會加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從而導致冠心病的發生。
肥胖患者更容易合并血脂代謝紊亂,而高血脂又是冠心病發生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血脂過高可導致冠狀動脈內膜損傷,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從而導致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繼而出現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病變。
肥胖患者糖尿病的發生率也大大增加,肥胖患者往往胰島β細胞功能容易受到損害,導致胰島素分泌功能減退,同時肥胖也會引起胰島素抵抗現象,而機體為了克服胰島素抵抗,胰島分泌胰島素增加,導致胰腺處于高負荷的工作狀態,這些因素長期作用下,最終導致胰腺功能衰退,繼而出現糖尿病,而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癥,是冠心病的最主要病因之一。
另外,從事體力活動少,腦力活動緊張,經常有工作緊迫感者;常進較高熱量、含較多動物性脂肪、膽固醇、糖和鹽的食物者;家族中有在年齡<50歲時患本病者,其近親得病的機會可5倍于無這種情況的家族;性情急躁、好勝心和競爭性強、不善于勞逸結合的A型性格者等都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應當盡力避免。
冠心病是多因一果,一般單獨孤立的存在是很少的,大多是合并病,少的有一種,多的有數種,平時應積極控制基礎疾病,如血壓、血脂、血糖、體重等在正常范圍,同時做好/做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煙酒、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堅持運動鍛煉、營養均衡、三餐定時定量、勞逸結合、情緒良好積極。
如此,可預防冠心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