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對于女性來說,是特指女性卵巢功能從旺盛狀態逐漸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個過渡時期,包括絕經和絕經前后的一段時間,大約持續3~5年。按照女性絕經的平均年齡50歲來計算,通常出現在45~55歲。
調查顯示,僅1%~2%的人會去醫院治療更年期。很多人以為,絕經、卵巢功能減退是個自然現象,“扛一扛”不就過去了,還用治療?殊不知這個自然現象不及時治療,會出現心情焦慮、抑郁,影響生活質量不說,還是女性此后生命中眾多疾病的“罪魁”,如血脂改變進而引發心臟病,鈣質流失導致骨質疏松甚至是骨折等。
今天講年期女性容易好發幾種骨骼疾病,我們來看一下。
1.肩周炎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俗稱凝肩、五十肩。起病多因肩關節周圍組織,如肌腱、滑囊等受冷凍、外傷、感染所致。其主要癥狀為頸肩持續疼痛,患側上肢抬高、旋轉、前后擺動受限,遇風遇冷感覺有沉重隱痛。該病多見于50歲左右的中年人,青年與老年人也有發生,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為42:58。疼痛特點是胳膊一動就痛,不動不痛或稍痛,梳頭、穿衣、提物、舉高都有困難。發作嚴重時可疼痛難忍,徹夜不眠。
為何女性易患肩周炎呢?雌性激素分泌減少引起血脂大量沉積,女子在45歲到55歲之間處于更年期,此時,體內雌性激素的分泌量減少。導致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是代謝體內多余血脂的物質,它的減少會導致體內的血脂大量沉積在血管內壁,尤其容易沉積在受過風寒、得過炎癥的關節組織內,造成關節組織的血管阻塞,并加重炎性反應,導致疼痛。
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代謝功能會下降,代謝廢物在血管內的沉積速度會加快,這樣關節周圍的毛細血管就會因堵塞而壞死,再加上其它誘因,如急性和慢性損傷等,就會導致肩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韌帶、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發生充血、水腫、粘連等無菌性炎癥。當機體的代償功能良好時,肩關節可無明顯的不適感,一旦致病因素在這里駐足而機體的代償能力又急劇下降時,就會出現疼痛及功能障礙,這也是很多女性患者不用治療就能夠自愈的原因——只要身體機能恢復,機體的代償功能良好,肩周炎自然得到好轉。
臟器的老化是自然規律,可以被延緩,但是無法被逆轉,也就導致了肩周炎的復發,因此女性患者要做好日常的預防,不要給它們可乘之機。既然女性作為肩周炎的高發人群,那么在生活中女性同胞們應該做好哪些防范措施呢?
保暖,受寒是凍結肩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為了預防和復發,一定要注意肩部的保暖,應避免空調出風口直接吹到肩膀,也可用暖水袋敷肩部;注意飲食,忌生冷寒涼之物。如食綠豆、冬瓜、黃瓜,同時忌飲酒及大量飲咖啡、濃茶。應延緩激素水平的下降速度,多補充維生素和蛋白質,大豆類食物等。
功能鍛煉,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日常鍛煉,尤其是做好肩關節的鍛煉,如展臂運動或者簡單的肩關節旋轉運動等,這樣不僅可以預防肩周炎的出現,還可以緩解肩周炎早期的癥狀;保持樂觀心情,對于預防肩周炎很有幫助。
注意相關疾病,臨床上對于肩周炎來說出現和一定的發病因素有直接的關系,如糖尿病或者是一些外科神經系統疾病也會造成肩部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造成肩關節運動障礙,應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2.骨性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種關節退行性慢性疾病,發病與年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多種因素有關。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復雜,涉及機械、炎癥和代謝因素,是由關節組織修復和破壞之間的不平衡引起的一種主動的動態變化,最終導致滑膜關節的結構破壞和失能。6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超過50%,隨年齡增加而增高,女性多于男性,膝關節是最為好發的部位,最常累及50歲以上絕經后婦女膝關節。
而女性比男性更易患上骨關節炎的原因跟生活習慣和激素都有相關。相比男性,女性可能會從事更多的家務勞動,長時間站立做飯,彎腰拖地等勞動都可能會造成脊椎勞累;同時做家務時長期多次蹲起動作同樣也會造成膝關節的勞累磨損;此外,女性在妊娠期間,特別是孕后期,胎兒對骨盆和腰椎的壓迫還會容易造成母親腰椎關節的磨損,增加受傷風險!
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身體中對骨關節炎有保護作用的雌激素水平下降,這也會影響關節健康。因為關節軟骨是性激素敏感組織,關節軟骨細胞存在雌激素受體。雌激素調控著軟骨細胞的功能,增強軟骨細胞RNA的表達,促進其蛋白多糖和膠原的合成。當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其對軟骨的保護功能下降,導致蛋白多糖和膠原合成受阻,關節軟骨更容易病變,出現關節疼痛等癥狀,骨關節炎患病率也隨之升高。
如何預防骨性關節炎?不要長久站立;關節炎發作期間注意休息;積極控制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膝關節骨關節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注意少上下樓梯、少遠足、少登山、少久站、少抱小孩、少提重物,避免膝關節的負荷過大而加重病情;老年人日常活動中應首選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以減少膝關節所受的沖擊力,避免膝關節軟骨發生撞擊、磨損。
冬天溫度下降時,膝關節遇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使關節僵硬、疼痛加重,故在天氣寒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防止膝關節受涼;注意走路時身體姿勢,不要扭腰干活、撇腿走路,避免長時間下蹲;避免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身體肥胖會使關節力線改變,從而加大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體重減少5公斤,骨關節炎的發病率可降低50%。
運動預防。慢走,每天在平路上堅持走半個小時左右,邊走邊活動肘、腕以及手的各個小關節。有助于預防關節和韌帶的僵硬老化;騎自行車,騎自行車也是骨關節炎患者的一個不錯的選擇。騎車時身體大部分的重量都壓在坐墊上,膝關節受力相對較少,同時騎車可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度,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得以增強。但需要注意的是速度要慢,每天騎車的時間保持在2小時左右。
伸曲運動,每天在床上做一些伸曲運動對病情有很大的好處。可以在每天早晨醒來后和晚上入睡前有節奏地活動。先活動上肢,讓肩、肘、腕、指關節內旋、外旋、上下左右伸曲,然后再按同樣的方法活動下肢,每次堅持半小時左右,直到身上微微出汗方可停止。
3.骨質疏松
據相關統計數據發現,我國50~59歲的女性骨質疏松患病率為10.6%,而60~69歲將上升至42.7%,70~79歲達到67%,80歲以上的女性骨質疏松患病率更是超過了90%,并且各個年齡階段均高于男性。為何女性更易患骨質疏松,女性更年期后骨質疏松發病率“爆發”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有研究指出女性青春期發育及骨垢線閉合均早于男性,而且身形和體重也比男性小,加上肌肉比重低,對骨骼的日常刺激也相對偏低,綜合來講女性的骨質總量及密度均比男性要小,更易患骨質疏松癥。
女性從青少年時期到步入老年的幾十年中,會經歷經期、生育期、更年期等多個特殊的生理變化時期,這些過程與其骨骼的生長、儲備、流失密切相關。如果女性在骨骼儲備不足的情況下懷孕、生產,身體本能的為了滿足胎兒的發育需求,會大量“掠奪”骨骼中的鈣質保證胎兒的健康生長,這不僅會影響女性骨密度導致易患骨質疏松癥,還將影響胎兒的骨骼發育和身體健康。
骨骼看似靜止,實際上一直處于骨形成與骨吸收的交互作用中。從出生開始,骨形成要大于骨吸收,骨骼一天天變得結實和強壯起來,在20歲以前骨骼沉積速度最快,20歲時基本上達到最 高骨量的90%以上,大約到30歲左右達到骨量的最高點,稱為峰值骨量。
女性年齡進入30歲之后,機體骨吸收會大于骨形成,加之妊娠、月經等時期骨骼也會流失加重。到女性進入更年期后,隨著卵巢功能減退和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導致骨骼進一步退化骨質變脆,使更年期女性更易患骨質疏松。
另外,無效預防也是更年期后女性骨質疏松發病率呈“爆發”趨勢的另一個原因。在很多人的認知里,大家都認為補鈣可以預防骨質疏松。可是大家不知道導致骨質疏松的原因有很多,預防骨質疏松不能靠單純補鈣,而是多個方面協同進行,如補鈣的同時補充維生素D,可保證鈣的有效吸收;適當運動能夠讓骨骼更加強健;均衡的飲食保證骨骼營養的供給等的協同作用。
怎么做才能預防骨質疏松呢?一般來說,女性30歲以前為預防的第一階段,目的是提高峰值骨量,主要包括嬰幼兒及兒童期、青少年期和懷孕哺乳期等三個時期。在這期間要保證合理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提高峰值骨量,推遲和減輕骨質疏松發生的時間和程度。
到了30歲后,預防骨質疏松的重點就要放在減少骨量丟失上面,均衡飲食,多食用富含鈣的食物,如魚、蝦、豆制品等,另外還要補充充足的維生素D,這對補鈣來說是不能缺少的。因為維生素D決定鈣的吸收,當人體內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時,人體對鈣的吸收率只有10%~15%,維生素D充足時一般吸收率可以提升至30%~40%,特殊人群如孕婦最高可提升至75%。補充的鈣質得到有效的吸收才能讓骨骼變得更加強壯,否則就是無效補鈣。
另外,無論是30歲之前還是30歲之后,定期體檢都是了解骨骼健康的重要手段,建議大家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提前了解自己的骨骼健康情況,做到提前了解、提前預防。這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