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達清
微信版第579期
說起霍元甲,因為1981年電視劇《大俠霍元甲》的播放,可以說是名聞海內外,無人不知曉。可是要說到霍元甲的名揚武林,主要得力于我們宣城人農勁蓀,卻很少有人知道了。
農勁蓀(一說此為化名),名竹,字勁蓀,宣城人(有說他原籍河北)。農勁蓀自小隨父親在湖北為官,曾師從太平天國志士學文習武,從而產生了朦朧的愛國愛民思想。后來,他赴日本留學,并在日本加入了孫中山先生創辦的同盟會。學成歸國后,受同盟會指派,在天津北門外竹竿巷開設了懷慶藥棧,以此為掩護,走南闖北,結識武林英豪,從事地下革命工作。
在平江不肖生(向愷然)的《近代俠義英雄傳》第十四回里,曾對農勁蓀有大段的生動描寫:
“農勁蓀,安徽人,生得劍眉插鬢,兩目神光如電,隆準高顴,熊腰猿臂。……更兼說得一口好外國話,天津、上海的英美文學家,他認識最多。想研究中國文學的英美人,時常拿著中國的古文墀詞來請農勁蓀翻譯講解;研究體育的英美人,見了農勁蓀那般精神,那般儀表,都不問而知是一個很注重體育的人,也都喜歡和他往來議論。……和英美人來往,不但不敢對他個人有絲毫失敬的言語和失體的態度,并不敢對著他說出輕侮中國的國體和藐視一般中國人的話。有不知道他的性格而平日又欺凌中國人慣了的英美人,拿作一般能說英國話的洋奴看待他,無不立時翻臉,用嚴詞厲色的斥駁,必得英美人服禮才罷。不然,就即刻絕交,自此見了面決不交談。英美人見他言不亂發,行不亂步,學問道德都高人一等,凡和他認識的,絕沒一個不對他存著相當的敬仰心。”
這雖是小說家言,卻也讓我們可以具體睹見農勁蓀的品德風采。
大約1897年初,他在天津結識了霍元甲。霍元甲,天津靜海人。據說霍元甲一次到城里賣柴,偶然認識了農勁蓀。二人一見如故,從此相交莫逆一生,霍元甲深受農勁蓀愛國思想的影響。不久,霍元甲就到農勁蓀的懷慶藥棧當“伙友”,從此天津人常能看見霍元甲進進出出搬運懷藥、經常趕著馬車送貨的身影。
宣統初,有個俄國人來天津賣藝,自詡是世界第一大力士,霍元甲十分不服,立刻邀農勁蓀一道前往比武。俄國人一聽霍元甲的名頭,就請翻譯從中斡旋:“西人鬻技求食,故張其詞,以顯觀者,公何必與較短長?”元甲義正詞嚴地說:“不比也行,但必須登報聲明。”那個俄國人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事。霍元甲也因此獲得“黃面虎”的稱號。
后來,農勁蓀遷居上海閘北。1909年,英國有個大力士奧皮音到了上海,此人“腹上可承鐵磴重八百斤,能曳自動車倒行”,十分狂妄。當時,身在上海的同盟會員陳其美、陳鐵生等人商量邀請武林豪杰來滬與之較量,為中華民族爭氣。農勁蓀積極推薦霍元甲,大家一致表示贊同。1910年4月,霍元甲來到上海,雙方約定在靜安寺的張氏味莼園正式比武。可是到了比試那天,這個英國大力士卻早已遠遁去了南洋。霍元甲不戰而勝,從此威震滬上。
張園比武過后,農勁蓀與霍元甲商議,于4月19日至21日,連續三天在《時報》上以“中國大力士”的名義刊登廣告:“諸君有愿比試者,即以入場券款作采,除園主二成扣外,余均歸勝者。如愿比拳腳更佳,惟須早日掛號,以便在華界稟請租地也。再來函欲學諸君鑒,來函甚多,不勝遍復,悵甚,待比較后,擬立一學堂,以副諸君雅意,并提尚武精神,亦快事也。”可見此時農勁蓀與霍元甲均已有了創辦習武學堂的意愿。
經過一番緊張的籌備,1910年7月7日(農歷6月1日),“中國精武體操會”(后改名“精武體育會”)正式宣布成立,會址設于上海閘北旱橋西王家宅,這是中國第一個民間武術團體,孫中山先生曾親為之題詞——“尚武精神”。精武會由農勁蓀擔任首屆會長,盧煒昌任會計,霍元甲任武術教練,趙漢杰、陳其美等亦常來會指導,第一批學員有陳公哲、丘亮、李迪初等73人。
據上海精武會史料記載,當時滬上日本人技擊館得知此情后,從日本挑選了十余名柔道高手欲與霍元甲較量,霍元甲遂攜弟子劉振聲應邀前往日本技擊館切磋技藝。“日方突襲元甲,元甲反襲日方,……乘勢一推,竟跌日人于天階中,不幸斷其右手。雖無心傷害,終不免于不悅。”
9月13日,霍元甲因病住進了日本人秋野開設的私人醫院,第二天病情突然加劇,隨即病逝,時年四十三歲(一作四十二)。農勁蓀聞訊后,立刻趕往醫院,卻也回天乏力,只好忍痛處理一切后事。農勁蓀等為霍元甲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將之安葬在上海北郊。后來才由其弟子劉振聲將其靈柩遷回小南河村南安葬。
有傳言霍元甲乃是為秋野所害,《精武本紀》記載:“力士歿之翌晨,秋醫已鼠竄歸窟,力士門弟子大疑,檢力士日服之余藥,付公立醫院察之,院醫曰:‘此慢性爛肺藥也。’”但這終是一面之詞,難為確論。
霍元甲去世后,為了寄托對摯友的哀思,農勁蓀遂請同盟會員、湖南桃源人蕭汝霖寫了一篇《大力士霍元甲傳》,發表在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志》第一卷第五期上,從此,霍元甲之名才得以名揚海內外,家喻戶曉;我們也才能知曉農勁蓀與霍元甲這一段亦師亦友的淵源。
農勁蓀其后生平經歷不詳,或許此時其年齡已經大了,霍元甲去世后不久,他也撒手西歸了。今只知其有子農彼得,1985年尚在世,與霍元甲之孫霍文亭有書信往來。
宣 城 市
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
制作:童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