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幾年的南漢二陵博物館昨天開館,我今天冒著酷熱去探路,結果有點失望。
兩個陵的墓室竟然都不在博物館范圍,那你何必叫二陵博物館?直接叫五代南漢博物館就好了。南越王博物館剛好跟它相反,象崗那里明明就是墓,我記得十年前博物館名字里也還有個墓字的,現在為了部分人的忌諱把墓字去掉了,總之兩者都有點搞笑。
還是帶大家看看現場吧,建筑面積還是挺大的,建筑是仿唐的風格,但在我看來不算實用,三進式的設計讓游客長時間沒瓦遮頭,雨天和暴曬的時候很不人性化。現在博物館只開放主展館的一層,只有兩個陳列:《漢風唐韻——五代南漢歷史與文化》和《云山珠水間——考古發現的廣州》。而且博物館連個自己的官網官微都沒有,logo用的是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或者這座建筑只是廣州文物考古院建博物館的名義弄來給自己使用的?不然沒必要建那么大的建筑。一個猜想,或是我小人之心吧。
既然二陵不在館內,在哪里?康陵在出門右轉步行十分鐘左右的山坡上,在廣州檔案館后門對面,樹林中有條很不顯眼的小路可以走進去。
在一片山坡上,康陵被一個臨時棚架保護著,遠處有個保安看守,不給進入棚架范圍。
只能在外面遠遠地看一下墓室大門。想象中的南越王墓那種穿行墓道的體驗暫時別想了。
康陵正對著這片小湖,不知道是否原來就有的,如果是,風水似乎還不錯。
說起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大家對南唐李后主可能比較熟悉,其他小國未必都數得出來。南漢是以廣州為都的政權,范圍以現在的兩廣為主,政權維持了54年。康陵是南漢開國皇帝劉龑的陵墓,發掘之前已經被盜得差不多了。另一個德陵是劉龑的哥哥劉隱的墳墓,在華南師范大學校區里,似乎連靠近都難,我就沒有去探路,我們看看博物館里的展品。
石合同券,2016年海珠區江燕路出土
按我的理解,因為二陵實在沒挖出什么東西,博物館就只能湊個南漢國的文物展了。這件南漢乾亨九年(925)立的石券,墓主是南海縣人李十一郎,券中文字提到很多道教神仙。
“乾亨重寶”鉛錢及錢范,2011年越秀區南粵先賢館工地出土
錢的背面有“邕”字,指的是邕州,即現在的廣西南寧一帶,是鑄錢地。“乾亨重寶”是目前已知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的鉛錢。
長沙窯貼花椰棗胡人紋執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一個常規陳列,卻有好幾件是借自其他文博機構的文物,也讓我好奇怪:所以會借展多久呢?
蹲獸,2003年越秀區中山四路出土
挺搞怪的一個建筑構件。
李紓墓志拓片,2019年越秀區橫枝崗路出土
你沒看錯,這是今年剛發掘出來的東西,考古隊辦展的好處是新鮮滾熱辣。墓主李紓是唐代皇室后代,逝于南漢大有元年(928)。
德陵器物箱
德陵唯一發掘出來比較有價值的就是這批青瓷罐,共兩百多件,被整體搬到了博物館。
陶水果象生,2003年康陵出土
說明我們廣東人吃水果真是有傳統的,死了都惦記著。分別是木瓜、馬蹄、桃子、菠蘿(?)、柿子、茨菇、香蕉。
玻璃瓶,2003年康陵出土
應該是個舶來品。
青瓷六耳蓋罐,1954年昭陵出土
南漢昭陵在東圃石馬村,是第三個皇帝劉晟的陵墓,當年發掘后沒有保護墓園。
昭陵石象,廣州博物館藏
已經破損得比較嚴重,另一個石馬更是連立都立不起來了。
長身石鏟,新石器時代晚期,2017年黃埔區茶嶺遺址出土
后面這些是《云山珠水間——考古發現的廣州》陳列的,算是個廣州的通史展吧,不過廣州博物館已經有一個了,再搞一個感覺有點浪費資源。當然大部分文物都是沒見過的,總比藏在庫房里的好。
彩繪漆耳杯,西漢,1986年東山區農林上路出土
底部分別書有“萬”字和“平”字,應該是制作工匠的名字。
木鎮墓俑,西漢南越國,1982年白云區瑤臺柳園崗出土
是一個古代越人的形象,說明牌稱他:手握陽具,出土時箕踞坐于槨蓋板上。
陶俑,東漢,2009年黃埔大田山出土
其中兩個手持農具同時又佩戴武器,代表了平時耕作,需要時充當家兵的部曲。
金餅,東漢,2011年荔灣區西灣路出土
出土于女墓主頭部位置,刻有“朱”、“山”等文字。
陶女舞俑及樂俑,東漢,2006年海珠區官洲島花果山出土
臉部表情好像現在的卡通。
青釉瓶,南朝,2006年越秀區中大北校區出土
瓶身的開片很漂亮,可惜圖不大看得出來。
陶十二生肖俑,唐,2012年越秀區廣州動物園工地出土
廣州動物園真會選地方,一千年前就有動物在了。可惜只剩下8個。
總的來說,這個博物館跟許許多多新建的博物館一樣,建筑美輪美奐,但風格其實都差不多,藏品沒啥特色,就多湊些聲光電。其實廣州塔附近正在建的所謂新美術館、新博物館,我也有同樣的擔心:建那么多的新展館,有好東西來填嗎?
博物館日難免啰嗦一些,但愿是我想多了吧。
●南漢二陵博物館
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大學城國醫西路
開放時間:9:00-17:00(周一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