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博物館的《東南多勝事——雷峰塔與吳越國佛教藝術展》預告出來的時候,我說浙江省博物館的孤山館該被搬空了,但我沒想到會有更加震撼的展品過來。
五代,《錢镠、錢俶批牘合卷》,浙江省博物館藏
我說的就是這件,看完已經一整天,也讓我回味了一整天。多么明顯的二王書風,很多字簡直就是直接從《蘭亭序》或《集王圣教序》里來的,一件距今1098年的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清”、“遠”、“于”等字,王羲之書風深入骨髓,我很奇怪一卷這么好的高古書法,竟沒什么名氣(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它由兩個公文組成,前面是第一代吳越王錢镠發給崇吳禪院長老嗣匡的牒文,后面是最后一個吳越王錢俶批給寶慶寺僧崇定的表文。兩個批牘上分別有兩代吳越王的花押。尤其第一個牒文,以王羲之行書寫成,風度翩翩,真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它的書寫者是誰呢?后面雖然有錢镠的花押,我卻認為不一定就是他自己寫的。作為日理萬機的一把手,這種常規性的文書應該不需要他親自動筆,那么這個代筆者能寫出這么好的字,會是誰呢?五代時間太短,在書史著名的書法家只有楊凝式一人。這位書家寫王字幾能亂真,但可能因為沒有創造出自己的風格,反而沒能青史留名,可惜。
其實這卷作品在浙江省博物館的“越地長歌”古代史陳列里是一直有復制品展出的,但正因為是復制品,我此前都是匆匆走過,完全沒有注意其中竟有如此精彩的書法。今天搜了一下,完全找不到浙博有正式展出的記錄,知網上也只有一篇文章談及其中的書法,作者認為批牘即錢镠所書。綜合各種介紹,這件《批牘合卷》與另一件《錢俶草書手簡》本是一卷的,史稱《二王手澤》,上有宋人題跋及觀款23則,包括米芾、朱熹、賈似道等名家,可惜后來米芾等人跋佚失。到清朝末年,《二王手澤》一分為二,《批牘合卷》只剩下兩個批牘及錢尚德抄錄的24跋,在1959年由錢氏后裔錢渭昌捐給國家,后歸浙江省博物館。《錢俶草書手簡》則有錢俶的一則草書及朱熹手札、賈似道觀款等歷代49跋,后流失海外。《錢俶草書手簡》2015年曾在嘉德春拍上拍,到廣州巡展時我也曾有幸寓目,可惜浙博沒能買回去讓兩個長卷合璧。據馬成名先生回憶,90年代《錢俶草書手簡》在美國剛上拍時,他代表佳士得回國宣傳,浙博專家也曾攜《批牘合卷》到上海并觀,兩卷曾短暫合璧一個小時。
《批牘合卷》的字都比較好認,就不釋文了。錢镠度牒第二行鈐蓋朱文“鎮海軍節度使新印”三枚,文末蓋同一印四枚。錢俶批文鈐“天下兵馬都元帥府印”、“保慶禪院XX”等印。度牒署的“龍德二年”是后梁的年號,批文署的“(太平)興國”則是北宋年號,說明吳越王很清楚自己地方領導的身份,一直“善事中國”,并未稱帝。總之這次的展出非常難得,希望之后會引起專家學者的關注,出現更多相關的研究吧。
民國拓《錢俶墓志》,浙江省博物館藏
墓石現藏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由北宋慎知禮撰文,秦守良正書。錢俶是錢镠的孫子,第三代吳越王。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錢俶奉旨入汴京(今河南開封),被扣留,不得已自獻封疆于宋,先后被封為淮海國王、漢南國王、南陽國王,又辭國號,改封許王,進封鄧王。
五代,純銀阿育王塔與金舍利瓶,浙江省博物館藏
說回這個展覽,佛教藝術展覽是深圳博物館的傳統系列,之前也托他們的福,才能一睹唐代法門寺、遼代朝陽北塔等的佛教精品。本次展覽其實只是以雷峰塔帶出吳越國時的佛教之繁盛。其中如雷鋒塔的展品,平時可以去浙博孤山館看,蘇州瑞光塔的,可以去蘇州博物館看。此件阿育王塔是2000年從雷峰塔天宮出土,金舍利瓶中有11枚舍利子。
五代,鎏金銅龍柱佛像,浙江省博物館藏
2001年雷峰塔地宮出土,佛像繼承了唐代風格,盤龍纏繞蓮花莖作托非常獨特。
五代,刻本《寶篋印陀羅尼經》,浙江省博物館藏
著名的雷峰塔磚藏經,之前已經見過多件,這件的特殊之處是有吳昌碩題跋。1924年雷峰塔倒塌后藏經隨之流出,收藏者眾。
五代,雷峰塔藏經磚,浙江省博物館藏
雷峰塔刻經就是藏在這樣的塔磚里,就是中間圓孔之處。
五代,玉雕童子,浙江省博物館藏
這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青白玉童子雕像。雷峰塔地宮出土。
五代,飛霞寺銅塔,浙江省博物館藏
浙江天臺國清寺附近出土,是第二代吳越王錢元瓘發愿所造,單層重檐仿木構,有典型的晚唐佛塔遺風。造于后晉天福四年(939)。
五代,銅阿育王塔,蘇州博物館藏
蘇州瑞光塔第三層天宮出土。錢俶除了在雷峰塔磚中藏有刻經,還曾鑄造八萬四千座阿育王塔,塔中亦藏刻經,此舉甚至影響到日韓的佛教發展。裝著這只阿育王塔的,就是蘇州博物館難得一展的四大天王木函。
北宋,刻本《寶篋印陀羅尼經》(局部),浙江省博物館藏
紹興市出土,此即錢俶廣布四方的刻經之一,原置于鐵阿育王塔內。
北宋,墨書《妙法蓮華經》(局部),浙江省博物館藏
東陽中興寺塔出土,共出土七卷,書于建隆二年(961),殘損比較嚴重。
北宋,貼金彩繪石雕經函,浙江省博物館藏
這是上次推送的時候我說會重遇的那件石函,上次在浙博的時候只能看到一面,這次則是可以360度無死角地欣賞了。東陽中興寺塔出土,里面裝的就是上面的《妙法蓮華經》,石函上雕刻的可能是“白馬馱經”的故事。四個角的托函力士,是否讓你想起跳抬棺舞的黑人?(此處自帶BGM)
北宋,鎏金鏤花銀包邊楠木經箱,蘇州博物館藏
蘇州虎丘云巖寺塔第二層出土,此箱置于石函內,箱上有制作藝人名字。蘇州瑞光寺塔發現的嵌螺鈿經箱更加精美,堪比日本正倉院的收藏,可惜這次沒有來。
五代,銅龍,浙江省博物館藏
金華萬佛塔地宮出土。投龍簡是古代帝王向水中投放龍和簡的祭祀儀式,以祈求國泰民安。同是萬佛塔地宮出土的鎏金銅水月觀音像非常精美,現藏國家博物館,是本次展覽的封面展品,可惜我昨天去的時候還沒來,今天深博才官宣到展。
五代,銅西方三圣像之阿彌陀佛,湖州市博物館藏
湖州飛英塔出土,分別是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和觀音菩薩,另外兩尊拍糊了。
五代,銅地藏菩薩坐像,浙江省博物館藏
金華萬佛塔地宮出土。地藏菩薩是中晚唐興起的佛教信仰,地藏菩薩發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一般做普通僧人形象。這尊銅像跟水月觀音一樣用吳越國獨特的圓輪背光,周緣有三束火焰紋。
五代,鎏金彩繪銅七佛像,浙江省博物館藏
金華萬佛塔地宮出土。七佛是指釋迦牟尼佛與釋迦佛正悟前的六位佛,分別是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展覽中的小型銅佛像非常多,就不逐一看了。因為疫情期間博物館要預約才能看展,因此展廳人數較少,觀展的體驗非常好。而且這次拿到了限量發放的展覽小冊子,其實也有48頁,厚厚的一本,用了之前上博的那種裝訂,美觀且實用,不知道為何上博現在又放棄了。
●《東南多勝事——雷峰塔與吳越國佛教藝術展》
時間:2020年7月10日—2020年10月11日
地點: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