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古代的圖騰,存在于神話里。據說它生過九個兒子,它們有的像牛,有的像老虎,有的像烏龜,總之,龍的基因不夠強大,兒子們各個不像它,于是就有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
根據明朝《懷麓堂集》中的說法,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老大囚牛(qiú niú)、老二睚眥(yá zì)、老三嘲風(cháo fēng)、老四蒲牢(pú láo)、老五狻猊(suān ní)、老六赑屃(bì xì)、老七狴犴(bì àn)、老八負屃(fù xì)、老九螭吻(chī wěn)。
老大囚牛
囚牛是龍的長子,它的母親是只母牛。大概是遺傳了牛媽媽溫順的性子,囚牛不喜殺戮,不愛爭斗,是眾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一位。囚牛天生喜愛音樂,癡迷于音律,為了尋訪天下妙音,它常常化作人形到凡間游歷。
傳說有一日,囚牛被一陣美妙的琴聲吸引到瀘沽湖邊。原來是一位美麗的彝族少女抱著一把月琴在彈奏。此后囚牛經常來到湖邊聆聽少女彈琴,久而久之熟絡起來,從品音論樂到談天說地,最后成為了一對互相傾慕的戀人。
但自古人神是不能在一起的,上天知道兩人的愛情后,欲將囚牛斬殺。囚牛甘愿認罪伏法,但求自己死后可以化作所愛少女月琴上的琴頭,繼續陪伴愛人。幸而有龍王求情,玉帝恩準了囚牛的請求。從此以后,彝族的月琴上便有了囚牛的形象,后世也有了“對牛彈琴”這個成語。
老二睚眥
睚眥是龍和豺狼的兒子,豺身龍首。傳說睚眥剛出生的時候,龍嫌棄兒子長的丑想把它丟棄,狼母苦苦哀求龍王別丟掉兒子,才保住了睚眥的小命。
睚眥雖然活了下來,但長得奇丑無比。也許是遺傳了狼媽兇猛的基因,睚眥與大哥囚牛的性情完全不同,它性格剛烈、嗜殺喜斗,常常對外界怒目而視。
傳說睚眥長到10歲的時候離家游歷天涯海角,見識了天地寬廣后,睚眥無限感慨,它想自己雖然長得像豺狼,但骨子里流的是龍血,雖然不能呼風喚雨,但也不應該輸給其他兄弟。
于是睚眥開始尋找成事之機,天意安排,它在河邊偶遇了被商紂王追殺的周文王,歸入其麾下,與姜子牙一起輔佐周文王、周武王閥紂,并建立周朝。此后,周武王為了紀念睚眥的英勇,將其鑄于刀劍上。
老三嘲風
嘲風是龍和鳳凰的兒子。因為父母都是吉祥的神獸,到了兒子這里,它也被視為瑞獸。但傳說嘲風小的時候是一條弱不禁風的小龍,喜歡攀爬高險之處,登高望遠。
它經常到海上懸崖斷壁邊,看到漁船經過就開始盤旋舞動。經過的漁船必須給它鼓掌喝彩,給它捧場,否則它就會不高興的興風作浪。
嘲風從古至今一直是吉祥、威嚴的象征,宮殿的殿角通常會安置嘲風,寓意威懾妖魔、驅邪避災,而嘲風的形象也會增添宮殿的宏偉嚴肅。原來“顏值即正義”這事自古就有呀!
老四蒲牢
蒲牢是龍和蛤蟆的兒子。蒲牢和大哥囚牛比較像,都喜歡音樂。蒲牢雖然出生和成長在海邊,且自己體型龐大,但膽子卻不大,尤其害怕鯨魚。
蒲牢在害怕的時候會用大聲吼叫來掀起巨浪擊退鯨魚。大概是遺傳了蛤蟆媽媽的大嗓門,所以蒲牢的叫聲常常會響入云霄。
傳說蒲牢與鯨魚的矛盾很深,一日蒲牢正在海中玩耍,一群鯨魚想攻擊蒲牢,害怕之下,蒲牢大聲吼叫激起巨浪才逃出鯨魚的圍攻。但這次蒲牢喚起的海浪太過巨大,馬上要沖向岸邊。為了提醒岸上的漁民及時撤退,蒲牢便對著陸地大吼,喚醒熟睡的漁民。
漁民們躲過災難后,為了感念蒲牢的提醒,便將它放在洪鐘上,還把撞鐘的木頭做成鯨魚的形狀,用洪亮的敲鐘聲來起提醒、警醒的作用。
老五狻猊
狻猊是龍和獅子的兒子,它不但遺傳了母獅子的外貌,也繼承了獅子媽媽喜靜不喜動的個性。它喜歡蹲坐,也喜歡有煙火的地方。
文殊菩薩喜歡狻猊安靜沉穩的個性,把它收入門下當做坐騎,因此現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廟宇一般也能見到狻猊。后人為了滿足狻猊喜煙火的喜好,也常把它裝飾在香爐上。
傳說明萬歷年間,某地出現了一只怪獸,一個頭兩個身體,力氣奇大,跑得很快,以羊為食,食量驚人。村民一直抓不到它,后來有人用下了毒藥的羊作為誘餌才把怪獸毒死了。
一位西域僧人見到后告訴大家,這只怪獸叫火眼狻猊,只要它一出現,天下就有大災難。果不其然,沒過多少年,到了崇禎年間,李自成和張獻忠相繼發兵起義。
老六赑屃
赑屃是龍和龜的兒子。傳說赑屃力大無窮,喜歡負重。為了顯示自己的能耐,曾經馱著三山五岳到處興風作浪,后被治水的大禹收服。
赑屃跟著大禹推山挖溝,為其治水立下汗馬功勞。在治水成功后,大禹怕其本性復發又禍害人間,于是搬來巨大石碑,在上面寫上赑屃的功勞偉業讓它自己馱著。從此以后赑屃便不敢隨便亂動了。
赑屃除了被用作碑座外,還象征著“吉祥”和“長壽”,據說在廟宇里觸摸它能帶來福氣。
赑屃以為自己馱得是自己的“豐功偉業”,沒想到其實它還背著自己的一位兄弟,那就是老八負屃。
老八負屃
負屃在龍的所有兒子里面,算是血統“最純正”的龍子了,因為它的母親也是一條龍,一條青龍。
父母都是龍族,血統純正,負屃的履歷就比較簡單,生性也更加溫柔,不像哥哥們需要憑本事吸引注意。負屃天生斯文,喜歡文學,擁有豐富的學識和智慧,可謂滿腹經綸。它常盤在石碑頂部,欣賞碑文上的文學珍品,有了負屃的裝飾,石碑通常也顯得更加典雅壯觀。
老七狴犴
狴犴是龍和老虎的兒子。龍的基因沒有贏過牛、龜,自然也勝不了老虎,這位兒子依然長得像自己的媽媽:母老虎。狴犴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
傳說南宋時有個獄吏叫犴裔,為人和善,常在獄中教導犯人改邪歸正,名聲很好,竟招來了貪官惡吏的嫉妒。
這些貪官惡吏借著皇帝趙構迷信道士占卜的契機,陷害犴裔為瘟神。皇帝聽信讒言,命令秦檜處置犴裔。秦檜與貪官惡吏本是一伙兒,他便將犴裔斬首。
犴裔被斬,百姓為其悲痛大哭,感動了天上的狴犴。它從天而降為犴裔討回公道。從此后,人們將狴犴視為百姓的守護神,象征牢獄。
老九螭吻
螭吻是龍和魚的兒子,是龍頭魚身。作為小兒子,螭吻比較神秘,傳說不多。
相傳在漢武帝時期,有人上書皇帝:在大海中有一種魚,可以噴出水形成降雨,還可以鎮火避災,祛除鬼怪。這就是螭吻。螭吻后來被放到屋脊上作為裝飾,人們用它辟邪避火,也用它來鞏固建筑。
博愛的龍將自己的血統傳遞給了這么多生物,生出了這么多混血兒子,那是否就證明龍子只有這九位了呢?其實不然,九在古代是個虛數,它不僅僅是指9個,作為我國古代最大的陽數,它也代表了“多數”的意思,所以,龍也許不只生了九子。
當然,傳說歸傳說,這9位混血兒也不一定就真的是龍的兒子,畢竟,長得真的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