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之①,德畜之②,物形之,勢成之③。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④。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⑤;養之覆之⑥。生而不有⑦,為而不恃⑧,長而不宰⑨。是謂“玄德”。
〔注釋〕 ①之:指萬物。 ②畜:畜養、養育。 ③勢:指一種勢力、勢能。釋德清注:“勢者,凌逼之意。若夫春氣逼物,故物不得不生。秋氣逼物,故物不得不成。”(《老子道德經解》)勢成之:帛書甲乙本均作“器成之”。器成之,器成其器(高亨《老子注譯》)。 ④莫之命而常自然:蔣錫昌說:“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貴,即在于不命令或干涉萬物,而任其自化自成也。”(《老子校詁》) ⑤亭之毒之:河上公注:“成之熟之。”高亨說:“'亭’當讀為'成’,'毒’當讀為'熟’。皆音同通用。”(《老子正詁》) ⑥養:傅奕本作“蓋”。 ⑦有:占有、據有。 ⑧為:指活動、推動。 ⑨長:長養、長成。宰:主宰、宰制。
〔鑒賞〕 本章老子再一次論“道”。老子認為“道”以“無為”的方式養育萬物,成就萬物,覆蓋萬物。但“道”并不自以為對萬物有功,不占有萬物。這種品德,老子稱為深遠的、看不見的“玄德”。
老子所說的“道”生養萬物的過程,歸納起來,可以說:“一、人物由'道’產生;二、'道’生萬物之后,又內在于萬物,成為萬物各自的本性('道’分化于萬物即為'德’);三、萬物依據各自的本性而發展個別獨特的存在;四、周圍環境的培養,使各物生長成熟。”(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這也被李約瑟博士稱之為“作為大自然的秩序的'道’,使得萬物發生并且支配萬物的一切活動”(《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第十章《道家與道家思想》)。而這其中的“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又被陸希聲解釋為:“稟其精謂之生,含其熟謂之畜,遂其形謂之長,字其材謂之育,權其成謂之亭,量其用謂之毒,保其和謂之養,護其傷謂之覆。”(引自魏源《老子本義》)
更為重要的是,“道”生萬物,或“道”支配萬物,所靠的是一種自然力而非強制力,所以李約瑟博士稱此為“是靠一種空間和時間的自然曲率”。
也因為是靠自然而然,所以這“道”生之而不執有,既為之而不矜恃,既長之而不宰制;換言之,這“道”于萬物是生不辭勞,施不求報。由此老子由“道”推向“德”,將此稱為“玄德”。再由此推向社會人生,如能有這種道德存在于世,這社會將被人感到是多么的寬松和溫暖!所以陸希聲接著說到:“營魄章(十章)言人同于道德,此章言道德同于人,是以其詞同而理通也。”(《道德真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