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0章 修心養性,以至無為
【經文】載(zài)①營②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③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④,能無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⑤開闔,能為雌⑥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⑦乎?
生之畜(xù )⑧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⑨。
【考注】①載:動詞前綴。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載欣載奔。”又如:載歌載舞。又《康熙字典》:載,則也,助語辭。如先秦·佚名《時邁》:“載戢干戈,載橐弓矢。”②營:動詞,營養,保養,供養,救助。如:營奉(奉養,奉事);營恤(救濟,撫恤);營視(看顧,照看);營濟(救濟);營贍(供養,贍養)。③專氣:使氣專一、集聚。④滌除玄鑒:清洗心靈之鏡。玄,言其微妙,故玄鑒指心鏡。王弼本、河上公本均為“玄覽”,對此,中國古文字學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據專家高亨 《老子正詁》:“覽鑒古通用。玄者形而上也,鑒者鏡也。玄鑒者,內心之光明,為形而上之鏡,能照察事物,故謂之玄鑒。”⑤天門:天門穴,又名攢竹,也作天庭,位于兩眉中印堂至前發際成一直線。又作“天機之門”,指心。⑥為雌:守雌,即處后、守柔、含藏、內斂。⑦知:言辭虛妄、欺詐。《說文解字》:“(知)?(詞)也。意內而言外也。”⑧畜:養育、繁殖。⑨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即大德。
【考譯】修煉使心志不移,能不背離道嗎?聚合精氣達到柔順,能象嬰兒般無欲樸真嗎?
清洗心靈的鏡子,能使心靈光明澄澈毫無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秉持“清靜無為”的理念嗎?
腦洞大開,獲得大智慧,能做到知雄守雌嗎?
洞察、明曉無所不通,能真誠無欺嗎?
生長萬物養育萬物,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養育萬物而自己無所仗恃,為萬物統領卻并不主宰,這就是最高深的德。
【導讀】著重講修心的功夫,即改造思想、改造主觀世界。老子以提問的形式,描述得道圣人的境界,要求人們從七個方面加以對照反思。
本章最后“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講的是修心的至高境界,老子稱之為“玄德”。
【辨讀】本章好難,分歧好大,需要正詁考辨的地方好多,讓我們慢慢品讀。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修煉使心志不移,能不背離道嗎?
這是古今解老者中分歧較大的一句,我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載”是動詞前綴,無義,參【考注】①。如《詩經·時邁》:“載戢干戈,載橐弓矢”,意思是收藏兵器,弓矢裝入皮袋,指不再用兵。戢,收藏;櫜(g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
另外,并列的六句話,后五句前邊都是四字,唯有這第一句前邊是五字,這也印證了剛才咱們對“載”字的解讀。
第二,同“專”“滌”“愛”一樣,這個“營”字也是動詞,非指人之軀體,古今辭書里也都沒有指身體的用法,主張“營”指肉體的觀點顯然是根據“魄”指靈魂而臆測出來的。“營”,營養的“營”,也是養的意思,“營魄”即修養心神的意思。還有一證:“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莊子·庚桑楚》)這里的“營”“衛”應是同義。
第三,“抱一”,即抱元守一,指思想穩定、心志不移,不為情惑,不為物移。
第四,“抱一”“無離”結合起來看,應該是強調不離“道”。“抱一”“守道” 就能內心堅定而不隨波逐流。
古今解老者受困于“營”字,把“抱一”簡單地理解為“合一”,加之對后邊“離”字誤解,普遍地釋“營魄”為肉體與精神,釋“離”為分離,把此句理解為“肉體與精神合一,能不分離嗎?”還有的干脆對“營”不做解釋,視“營魄”為一體,說“營魄”即是魂魄,蒙混過關的同時,也把“營”字的“修心”意弄沒了。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凝神聚氣,守心不移,使心神安定自如,意念平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身心放松,心如虛空,做到像嬰兒那般柔軟,渾渾然無私無欲。老子頌揚“谷”“牝”“雌”“嬰”,這里是首次頌揚“嬰兒”。老子非常推崇嬰兒的狀態,認為嬰兒的心靈是最無暇、最寧靜的,沒有欲望,完全是自然的狀態,不會傷害別人,機體柔弱卻充滿生機活力。因此,老子希望世人返璞歸真,擁有一顆嬰兒般的純真心、質樸心、赤子心。
上一句老子說的是“道”,這一句老子說的是“真”“樸”。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人的貪嗔癡等私心雜念,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就象霧霾遮蔽了太陽的光芒一樣,蒙蔽了我們的心智,使我們陷入迷茫,必須不斷反省自身,洗滌掉這些妄念,智慧本體自現。人心如鏡,外物如穢,滌除穢物,心鏡才可“無疵”,才不致迷失自我。這句話啟發我們反思自鑒,祛除私欲妄念,始終保有一顆不被污染的清凈心。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治國安民方面,圣人應秉持“清靜無為”的理念,順應自然之道,尊重規律,“無為而治”。 “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這是一顆清靜無為心。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天門穴,又名攢竹,也作天庭,位于兩眉中印堂至前發際成一直線。天門開闔,即腦洞大開獲得大智慧。雌為陰,守雌,即處后、守柔、含藏、內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你豁然開朗獲得大智大慧的時候,不可得意忘形,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即大智若愚。這是一顆陰柔心,善淵心。
天門,有人釋為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這就與“為雌”無關了。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明,洞明;白,知曉、明白;四達,四通八達。“明白四達”即通曉天下。“知,詞也,意內而言外也”(《說文解字》),意思是心口不一,虛妄欺詐。整句意思即:洞察、通曉天下事,能敢于堅持真理,說真話、真誠無欺嗎?通俗點即:廣聞博識,能心口如一不說瞎話嗎?
可見,“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包含了“知而能持”的意思,2500多年前的老子能看到這一點實在難能可貴,至今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故“明白四達而能無知”堪稱道心、圣心。
普遍地把“知”釋為“通智”,這雖然也講得通,但老子全書“知”“智”并不通用,如二者就共同出現在第3章同一句話中,即“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種解釋或與對“明白四達”的誤解有關。有人把“明白四達”理解為“明道”,但“明道”是大褒義,而“明白四達”顯然為中性詞。
“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句與第2章差不多,與第51章完全一樣。乍一看,本句確與前文關聯不大,故今之解老者幾乎都把它當成衍文刪除了,經典收藏版也無此句。本人認為,此句在本章中不可或缺,理由如下,供讀者自斷。
首先,王弼本和河上公本都有本句,當然,這一點說服力不大。
第二,從文法上看,無此一句本章結構上顯得不完整,缺了“故……”“是以……”這樣結論性的東西,有此一句來說明修煉的至高境界即圣人玄德,本章結構上就完整了,結論有了,思想也升華了。
第三,本章是老子的修心篇,修心的意義何在?老子本章里講沒講?前文沒講是肯定的,我們看看這最后一句。
我們都知道,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大道“無為”、圣人“無為”,修心的目的和意義不就是“守道無為”,最終實現“無為而治”嗎?可見,老子這最后一句恰恰講的就是修心的價值或意義。
總之,無論環境如何變化,無論自己的地位如何變化,始終保持本心、真心、赤子心、清凈心、清靜心、善淵心,最終達到圣心、道心,莊子把這歸結為六個字:“外化而內不化”(《莊子·知北游》),惟其如此,才能最終達到“清靜無為”之境地。
想一想,老子“修心”與孔子“修身”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