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苓術(shù)湯
凡遇六壬年,發(fā)生之紀(jì),歲木太過,風(fēng)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脅支滿;甚則忽忽善怒,眩冒癲疾。為金所復(fù),則反脅痛而吐,甚則沖陽絕者死。
治脾胃感風(fēng),飧泄注下,腸鳴腹?jié)M,四肢重滯,忽忽善怒,眩冒癲暈,或左脅偏疼。
苓術(shù)湯:
白茯苓 濃樸(姜汁制炒) 白術(shù) 青皮 干姜(炮) 半夏(湯泡去滑) 草果(去皮)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棗兩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之。
本方為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六壬年的主方。《黃帝內(nèi)經(jīng)·五運行大論》言:“木主丁壬”,故六壬年為木運太過之年。
木運之氣淫勝,木勝肝強,而見“善怒,眩冒癲疾”等癥;肝木過盛則乘土,脾土受病而見“飧泄”諸證,土被木克,土之子金氣來復(fù)而發(fā)病。
(木運太過,則風(fēng)氣流行。若本臟患病,多有易怒、眩暈、脅痛、吐甚等證。若木氣太過而脾土受邪(木克土),則人多患飧泄、食減,體重?zé)o力、煩悶、腸鳴、腹支滿等證。但若至秋令,土之子金乘其盛而來復(fù)之,則又可傷肝而肝反病。)
這就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所說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dāng)先實脾”的治療大法,以茯苓、白術(shù)、炙甘草、大棗甘溫補脾,培土生金制肝,姜、半夏、草果辛溫以制風(fēng)木之勝,厚樸、青皮寬腹利氣。
清代繆問釋方曰:“發(fā)生之紀(jì),風(fēng)氣流行,木旺肝強,脾土受邪之會也。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jié)M,甚則忽忽善怒,肝木乘脾極矣,是當(dāng)用肝病實脾法以為根本之地。夫風(fēng)淫所勝,治以苦甘,而治臟必先通腑。”
“故君以茯苓,通利脾家之濕。而即臣以白術(shù)、甘草,一苦一甘,補脾之體。佐以草果、厚樸,辛香導(dǎo)滯,宣脾之用。健運不愆,臟腑有交賴矣。半夏助辛淡之用,炮姜資焦苦之功,治脾之法已盡乎此。而風(fēng)淫所勝,平之宜急,加以青皮之酸,合之甘草之甘,所謂以酸瀉之、以甘緩之是也。金氣來復(fù),脅痛而吐,木益病矣,瀉之、緩之,已備具于諸藥之中。使以姜、棗調(diào)營益衛(wèi),為治中所必需。信乎!治病之必求于本也。”
此乃“六壬年太角運,歲木太過,風(fēng)氣流行,木勝金復(fù)”所生病,故宜以此方治之。
清·王旭高解方:
木勝風(fēng)淫,則脾土受病而濕不運。經(jīng)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濕淫于內(nèi),治以苦溫,佐以甘辛。”
故用白術(shù)、厚樸、草果、炮姜、半夏之苦辛溫,以運脾燥濕;用茯苓者,所謂以淡瀉之;甘草者,所謂以甘補之也。惟用青皮一味之酸以瀉肝,亦可曉然于肝邪之不可過伐矣。
尤在涇云:“肝邪盛者,先實脾土,以杜滋蔓之禍。”然則歲木太過,民病飧泄,而主以苓術(shù)湯,不治肝而治脾,不治風(fēng)而治濕,謂非肝病實脾之一證乎。
清·王旭高·《運氣證治歌訣》:
苓術(shù)湯青甘樸夏,炮姜草果棗姜加。
六壬之歲發(fā)生紀(jì),木勝風(fēng)淫土受邪。
飧泄腸鳴脅支痛,苦溫甘淡治脾家。
注:“發(fā)生紀(jì)”即指的是木運太過之年。
二、蒼術(shù)湯
蒼術(shù)湯:
白茯苓、厚樸、白術(shù)、青皮、草果、蒼術(shù)
上藥銼散。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以效為度,加炮干姜以燥濕。
蒼術(shù)湯用于六壬年的木運太過而脾胃受邪之癥。因此,在方藥的組成中用甘淡平的白茯苓、辛苦溫的厚樸、辛甘溫的白術(shù)、辛溫的草果、辛苦溫的蒼術(shù)等健脾燥濕藥為主,以扶脾土;并合辛苦溫的青皮疏肝破氣,以抑肝木太過,蓋取其“見肝之病當(dāng)先實脾”之意。
故從用藥性味和配伍法則來看,也符合《素問·藏氣法時論》所提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泄之,甘補之”的治則。煎服時用姜棗者,生姜可祛穢濁,大棗以建中和營,也符合辛散甘緩之意。
所以食前服者,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 因其病所偏下,故應(yīng)食前服,以直達病所。
三、痛瀉要方
(所列主方是用治于主癥、多癥,而輔方則是輔助主方以治兼癥、少數(shù)之癥。)
主方名稱:痛瀉要方
藥物組成: 防風(fēng)(辛苦微溫)、白術(shù)(苦甘溫) 、陳皮(辛苦溫)、白芍(酸苦微寒)。
輔方名稱:小柴胡湯去參、芩、棗加桂枝、茯苓、生牡蠣
藥物組成:柴胡(苦平)、茯苓(甘淡平)、桂枝 (辛甘溫)、半夏(辛溫)、生姜(辛微溫)、生牡蠣(咸平微寒)、生甘草(甘平)。
(1)痛瀉要方原名白術(shù)芍藥散,出于《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原方為瀉肝補脾之劑,主治腸鳴、腹痛、泄瀉、瀉畢腹痛等癥,其病機主要是肝木乘脾、脾失運化。所以,這里我們可以借用該方來主治木運太過脾受克制而出現(xiàn)的飧泄、注下、腸鳴、腹?jié)M、四肢重滯等,方中的芍藥以瀉肝木、防風(fēng)散肝勝濕、陳皮理氣和中、白術(shù)補脾健運,以其瀉肝木以解脾之受制、補脾氣以抑肝之橫逆,肝木平、脾氣健,則諸癥消。
該方藥物性味之配伍也符合《素問·藏氣法時論》所提出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的治則。
方中各藥物用量及煎服治法:可取白芍6克、防風(fēng)9克、陳皮6克、白術(shù)15克,水煎兩次兌勻,分兩次服。
(2)小柴胡湯是《傷寒論》方,為少陽病主方。蓋少陽屬火主膽,與厥陰風(fēng)木之肝相表里,肝為體而膽為用,肝膽二病可互治,故可借用本方來治療木運太過所引起的善怒、眩暈、脅痛等癥,即治膽火以瀉肝木之實,取其“實則瀉其子”之意。原方可去黨參之甘平加桂枝之辛溫,以散風(fēng)邪;去黃芩之苦寒加伏苓之淡滲,以分清濁而止泄;去大棗之甘膩加牡蠣之咸平,以潛過亢之肝陽而解眩暈、脅痛等。
其所用藥物性味的配伍也符合《素問·藏氣法時論》所提“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的治則,本方應(yīng)用時,可酌取柴胡24克、茯苓12克、桂枝9克、半夏9克、生姜9克、生甘草9克、生牡蠣12克,水煎去滓,再重煎服。
附參考書目:[1]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2]權(quán)依經(jīng).《五運六氣詳解與應(yīng)用》; [3]田合祿.周晉香等.《五運六氣臨床應(yīng)用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