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家部法書名家列傳一
上古:
倉頡, 沮誦。
夏:
務(wù)光,
周:
史佚, 史籀,
宋司馬, 孔子弟子申,
屈原。
秦:
李斯, 程邈,
胡母敬, 趙高,
王次仲,
漢:
蕭何, 司馬相如,
張安世, 張彭祖,
嚴(yán)延年, 史游,
李長, 張敞,
杜鄴, 劉向
孔光, 揚(yáng)雄,
爰禮, 陳遵。
后漢:
杜林, 衛(wèi)宏,
曹喜, 杜度,
班固, 徐干,
賈魴, 王溥,
崔瑗, 崔寔,
許慎, 尹珍,
張芝, 張昶,
朱賜, 羅暉,
趙襲, 姜詡,
梁宣, 田彥和,
蘇班, 蔡邕,
趙
, 劉弘,
張文, 蘇陵,
傅楨, 左立,
孫表, 劉陶,
劉德升, 張超,
師宜官, 梁鵠,
毛弘, 左伯,
荀爽, 朱登,
徐安于, 唐終,
郭伯道, 王綺,
王瞻, 羅朌,
劉懆, 李巡,
劉表, 曹操,
諸葛亮, 諸葛瞻,
張飛, 許靖,
劉敏, 皇甫規(guī)妻,
蔡琰。
字學(xué)典第九十五卷
書家部法書名家列傳一
上古。倉頡
按
《水經(jīng)注》:河圖玉版曰: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于元扈洛汭之水。靈龜負(fù)書
《丹甲青文》以授之。按
《法書要錄》:倉頡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
按
《通鑒外紀(jì)》:黃帝有熊氏命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倉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使天下義理必歸文字,天下文字必歸六書。
按
《路史》: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龍顏侈哆,四目靈光,上天作令為百王憲實(shí)有睿德,生而能書及受河圖綠字。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掌指而刱文字。形位成、文聲具以相生為字,以正君臣之分,以嚴(yán)父子之儀,以肅尊卑之序。法度以出,禮樂以興,刑罰以著,為政立教,領(lǐng)事辦官,一成不外于是,而天地之蘊(yùn)盡矣。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文字備于以存乎?記注:乃著績別生正名孚號而升封于介丘,紀(jì)文字以昭異世而文辭日昌矣。都于陽武,終葬衙之利鄉(xiāng)亭南。書人禋之后有倉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
沮誦
按晉衛(wèi)恒
《四體書勢》:沮誦
《黃帝史》始作書契紀(jì)綱萬事。
按
《云笈七簽》:黃帝時有大鳥銜圖,體備五色,三文成字。首文曰慎德,背文曰信義,膺文曰仁智。有臣沮誦,
〈亦作頌〉倉頡觀鳥跡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
夏。務(wù)光
按
《列仙傳》:務(wù)光者,夏時人也。耳長七寸,好琴,服蒲韭根,后游尚父山。
按
《十體書》:務(wù)光隱于清泠之陂,植薤而食。清風(fēng)時至,見其葉交偃為倒薤書以寫
《太上紫真經(jīng)》三卷。
周。史佚
按
《墨藪》:史佚
〈周文王史〉作虎書,有虎不害人,名騶虞,因茲始也。
史籀
按
《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
〈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
按
《法書要錄》:周史籀,宣王時為史官,善書,師模倉頡古文。夫倉頡者,獨(dú)蘊(yùn)圣心,啟冥演幽,稽諸天意,功侔造化,德被生靈,可與三光齊懸,四序終始,何敢抑居品列?始籀以為圣跡湮滅,失其真本,今所傳者,才髣髴而已。故損益而廣之,或同,或異,謂之為篆,亦曰史書。加之利铦鉤殺自然機(jī)發(fā)信為篆。文之權(quán)輿非至精,孰能與于此?窮物合數(shù),變類相召,因而以化成天下也。故其稱謂無方亦難得而備舉。今妙跡雖絕于世,考其遺法,肅若神明,故可特居神品。又作籀文,其狀邪正體則石鼓文存焉。乃開闔古文暢其戚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姿旁逸又婉潤焉。若取于詩人,則雅頌之作也。亦所謂楷隸曾高字書
《淵藪》使仿小學(xué)者漁獵其中,籀大篆,籀文入神。
按
《玉海》:史籀六字見法帖。
宋司馬
按
《墨藪》:宋司馬以熒惑退舍作轉(zhuǎn)宿篆,像蓮花未開形也。
〈按《書畫譜》:陶宗儀作《宋司馬子韋》;按《史記·宋世家》:有司星子韋,無司馬子韋,宗儀誤也。〉孔子弟子申
按
《墨藪》:孔子弟子申,魯哀公十三年,西狩獲麟為素王紀(jì)瑞制麒麟書。
屈原
按
《史記本傳》: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王使造為憲令,屈平屬草槁未定。上官見而欲奪之。按
《法書論》:草圣始自楚屈原。
秦。李斯
按
《史記本傳》:李斯,楚上蔡人也。從荀卿學(xué)成,西入秦。秦始皇并天下,以斯為丞相。
按
《漢書·藝文志·倉頡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按
《水經(jīng)注》:秦始皇登于嶧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銘山嶺,名曰晝門。
按
《書斷》:李斯妙大篆,始省改之以為小篆,著
《倉頡篇》七章.雖帝王質(zhì)文,世有損益,終以文代質(zhì),漸就澆漓。古文可為上古大篆,為中古小篆,為下古。三古謂實(shí),草隸謂華。妙極于華者羲獻(xiàn),精窮其實(shí)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為璽,令斯書其文。今泰山、嶧山及秦望等碑并其遺跡,亦謂傳國之偉寶,百世之法式。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 又按
《書斷》:引蒙恬
《筆經(jīng)》云,秦丞相李斯曰:自上古作大篆,頗行于世,但為古遠(yuǎn),人多不詳,今刪略繁者取其合體,參為小篆。斯善書,自趙高已下咸見伏焉刻諸名山碑璽銅人并斯之筆書。秦望紀(jì)功石乃曰:吾死后五百三十年,當(dāng)有一人替吾跡焉。 又始皇并六國,斯乃奏罷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其銘題鐘鼎及作符印,至今用焉。按
《墨藪》:細(xì)篆書,李斯摹寫,始皇碑序皆用此體,亦曰繆篆。仙人篆,古之所有。李斯善辨古文,改為篆形。
程邈
按
《漢書·藝文志》:篆書,始皇使程邈所作也。隸書,亦程邈所獻(xiàn)。
按
《書斷》:程邈,字元岑,下邽人。始為衙縣獄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名隸書。
胡母敬
按
《漢書·藝文志·史籀篇》:博學(xué)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
按
《書斷》:胡母敬,本櫟陽獄吏,為太史令,博識古今。文字亦與程邈、李斯省改大篆。
按
《墨藪》:尚方大篆,程邈所述,后人飾之以為法焉。
趙高
按
《史記·李斯傳》:趙高始皇時,為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二世以為郎中令,后拜為中丞相。
按
《書斷》:高善史書,教始皇少子胡亥書及獄律法令,亥私幸之,作
《爰?xì)v篇》六章。漢興,總合為
《倉頡篇》。按
《墨藪》:刻符書,鳥頭云腳,李斯、趙高并善之,用題印璽。
王次仲
按
《水經(jīng)注》:王次仲,上谷人,少有異志。年及弱冠,變倉頡舊文為今隸書。秦始皇時,官務(wù)繁多,以次仲文簡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徵,而輒不至,始皇怒其不恭,令檻車送之,于道上化為大鳥,出在車外翻然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巒有大翮、小翮之名。
按
《書斷》: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次仲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按
《金壺記》:王次仲以楷字法局促,遂引而伸之,為八字之分,故號八分。
漢。蕭何
按
《漢書本傳》:蕭何,沛人也。封酂侯,為相國,謚文終侯。按
《筆陣圖》:蕭何深善筆理,嘗與張子房、陳隱等論用筆之道。何為前殿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水。何便用禿筆常自為之。
按
《書斷》:前漢蕭何善篆籀。
按
《金壺記》:蕭何用退筆書裳尤工。何善篆籀,時人謂之蕭籀。
司馬相如
按
《漢書本傳》: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也。上讀子虛賦而善之,召問。請為游獵之賦。上令尚書給筆札。賦奏,天子以為郎。嘗從上至長楊獵。因上疏諫。拜為孝文園令。 按
《藝文志》:司馬相如作
《凡將篇》。按
《墨藪》:
《氣候時書》,漢文帝令蜀郡司馬長卿采日辰禽屈伸之體、升伏之勢象四時為書。
張安世
按
《漢書本傳》:張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為郎。用善書給事尚書。宣帝即位,拜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lǐng)尚書事,更為衛(wèi)將軍,謚敬侯。
張彭祖
按
《漢書·張安世傳》:安世子彭祖與上同席硯書,封為陽都侯。
按
《九品書》:人論漢張彭祖行草品上之下。
嚴(yán)延年
按
《漢書本傳》:嚴(yán)延年字次卿,東海下邳人也。為河南太守。為人短小精悍,敏捷于事,尤巧為獄文,善史書,奏成手中,奄忽如神。
按
《書斷》:延年雅工史書,規(guī)模趙高,時稱其妙,后以罪棄市。
史游
按
《文字志》:史游,漢元帝時黃門令,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之。
按
《法書要錄》: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guī)矩,縱任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創(chuàng)之義謂之草書。
李長
按
《漢書·藝文志》:李長,成帝時將作大匠,作
《元尚篇》,倉頡中正字也。
張敞
按
《漢書本傳》:張敞字子高,河?xùn)|平陽人也。守京兆尹。復(fù)拜冀州刺史。太原太守。 按
《藝文志》:倉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按
《書斷》:張敞善古文,傳之子吉。三王以來,古文之學(xué)蓋絕,子高精勤而習(xí)之,好古博雅,有緝熙之美焉。
杜鄴
按
《書斷》:杜鄴字子夏,扶風(fēng)茂陵人,涼州刺史,工古文。
劉向
按
《漢書本傳》:劉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元帝初,為散騎宗正給事中。成帝即位,更名向。為中郎,使領(lǐng)護(hù)三輔都水,遷光祿大夫。
按
《容齋隨筆》:劉子政,校中秘書。自史籀以下,凡十家序?yàn)樾W(xué),次于六藝之末。
按
《書史會要》:劉向博極群書,尤工字畫。
孔光
按
《漢書本傳》: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孫也。為大司徒、太傅、太師,歷三世,前后十七年。贈博山侯。謚簡烈侯。
按
《書史會要》:孔光經(jīng)行著修,書法古雅。
揚(yáng)雄
按
《漢書本傳》:揚(yáng)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游京師,奏賦,除為郎,給事黃門,三世不徙官。莽世轉(zhuǎn)為大夫,作奇字,嗜酒。好事者載酒肴從游學(xué)。 按
《藝文志》: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學(xué)者以百數(shù),各令記字于庭中。揚(yáng)雄取其有用者以作
《訓(xùn)纂篇》,續(xù)倉頡又易倉頡中重復(fù)之字,凡八十九章。
爰禮
按
《說文序》:爰禮,沛人。孝平時徵禮等百馀人,令說文字未央庭中,以禮為小學(xué)元士。
按
《法書要錄》:爰禮善書,見
《王愔文字志》。
陳遵
按
《漢書本傳》:陳遵字孟公,杜陵人。略涉?zhèn)饔洠犛谖霓o。性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藏去以為榮。王莽素奇遵材,起為河南太守。既至官,召善書吏十人于前,治私書謝京師故人。遵憑幾,口占書吏,且省官事,書數(shù)百封,親疏各有意,河南大驚。復(fù)為九江及河內(nèi)都尉。按
《書斷》:遵善篆隸,每書,一坐皆驚,時人謂為陳驚坐。按
《十八體書》:芝英篆,陳遵所作。在漢中葉,武帝臨朝,爰有靈芝三本植于殿前,既歌芝房之曲,又述芝英之書。陳氏即芝英之祖。
后漢杜林
按
《后漢書本傳》:杜林字伯山,扶風(fēng)茂陵人也。少好學(xué)深沈,家既多書,又外氏張竦父子喜文采,林從竦受學(xué),時稱通儒。建武六年,徵拜侍御史。前于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嘗寶愛之,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代朱浮為大司空,稱為任職相。
按
《書斷》:林工古文,故世言小學(xué)由杜。公嘗于西河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寶玩不已。每困厄,自以為不能濟(jì)于亂世,嘗抱經(jīng)嘆曰:古文之學(xué)將絕于此。初,衛(wèi)密方造林,未見則暗然而服。及會面,林以漆書示密,曰:常以此道將絕,何意東海衛(wèi)君復(fù)能傳之,是道不墜于地矣。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豈虛也哉?光武建武中卒。靈帝時,劉陶刪定古文、今文尚書,號中文尚書以北山本為正,陶亦工古文,是謂就有道而正焉。
衛(wèi)宏
按
《后漢書本傳》:衛(wèi)宏字敬仲,東海人也。少與河南鄭興俱好古學(xué)。作毛詩傳。從大司空杜林更受古文尚書,為作訓(xùn)旨,由是古學(xué)大興。光武以為議郎。
按
《唐書·藝文志》:衛(wèi)宏
《詔定古文字》一卷。
按
《書斷》:衛(wèi)密字次仲,修古學(xué),善屬文,作
《尚書訓(xùn)》,指師于杜林。后之學(xué)者,古文皆祖杜林衛(wèi)密也。〈按
《漢書》作衛(wèi)宏,
《書斷》作衛(wèi)密,兩說互異,并存,以備參考。
〉曹喜
按
《王羲之筆勢傳》:曹喜見李斯筆勢,悲嘆不已,作
《筆論》一卷。
按
《書斷》:喜字仲則,扶風(fēng)平陵人。章帝建初中為秘書郎。篆隸之工收名天下。蔡邕云:扶風(fēng)曹喜,建初稱善。衛(wèi)恒云:喜善篆,小異于李斯。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韋誕師淳而不及也。善懸針垂露之法,后世行之。仲則小篆、隸書入妙,雖賀彥先、沈潛乃青云之士也。按
《十體書》:喜善懸針法,后世行之。以此書題五經(jīng)篇目。
按
《十八體書》:垂露篆,喜之所作,以書章表奏謂其點(diǎn)綴如輕露。
按
《金壺記》:喜小篆,法垂枝濃,直若薤葉。
杜度
按
《書斷》:杜度,御史大夫延年曾孫。章帝時為齊相,善章草,本名操,為魏武帝諱,改為度。
按
《法書苑》:杜操字伯度,善草書。章帝愛之,詔令上表,亦作草字,謂之章草。
按
《金壺記》:伯度章草,時稱圣字。
班固
按
《后漢書本傳》:班固字孟堅(jiān)。九歲,能屬文,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顯宗召詣校書部,除蘭臺令史。后遷元武司馬。
按
《書斷》:后漢班固工篆李斯、曹喜之法,悉能究之。昔李斯作
《倉頡篇》,趙高作
《爰?xì)v篇》,故胡母敬作
《博學(xué)篇》。漢興閭里書私合之想謂
《倉頡篇》斷六十字為一章,凡五十五章。至平帝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學(xué)者以百數(shù),各令記字于未央庭中,揚(yáng)雄取其有用者作
《訓(xùn)纂篇》二十四章,以纂續(xù)倉頡也。孟堅(jiān)乃復(fù)續(xù)十三章。和帝永初中賈魴又撰異字,取固所續(xù)章而廣之為三十四章,用訓(xùn)纂之末字以為篇目,故曰
《滂喜篇》。言滂沱大盛凡百二十三章,文字備矣。明帝使孟堅(jiān)、成父彪所述漢書,永平初受詔至章帝建初二十五年而成以竇憲賓客系于洛陽獄,大小篆入能。
徐干
按
《書斷》:徐干字伯張,扶風(fēng)平陵人,官至班超軍司馬,善章草書班固與超書稱之曰得伯張書槁勢殊工知識讀之莫不嘆息實(shí)亦藝由己立名自人成。
賈魴
按
《書斷》:和帝時,賈魴撰
《滂喜篇》,以倉頡為上篇,訓(xùn)纂為中篇,滂喜為下篇,所謂三倉也。皆用隸字寫之,隸法由茲而廣。
王溥
按
《拾遺記》:瑯邪王溥,即王吉之后。安帝時,家貧,不得仕。乃挾竹簡,插筆于洛陽市傭書。美于形貌,又多文辭,來僦其書者,丈夫贈其衣冠,婦人遺其珠玉。一日之中,衣寶盈車而歸。積粟于廩,洛陽稱為善筆而得富。后以一億輸官得中壘校尉。
崔瑗
按
《后漢書·崔骃傳》:骃子瑗字子玉,早孤,好學(xué),能傳其父業(yè)。諸儒宗之。舉茂材,遷濟(jì)北相。著草書勢、七言,凡五十七篇。
按
《唐書·藝文志》:崔瑗撰
《飛龍篇合篆草勢》三卷。按
《法書要錄》:瑗善章草,師于杜度。點(diǎn)畫之閒,莫不調(diào)暢。王隱謂之草賢,又妙小篆。今有張平子碑以順帝。漢安二年卒,年六十六,子玉章草入神,小篆入妙。按
《書斷》:瑗章草書點(diǎn)畫精微,神變無礙,利金百鍊,美玉天姿,可謂冰寒于水也。
崔寔
按
《后漢書·崔骃傳》:骃子寔?zhàn)肿诱妫幻_,字元始。桓帝初,舉至孝獨(dú)行。后為五原太守,召拜尚書。
按
《四體書勢》: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至章帝時,齊相杜伯度號稱善作篇。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按
《書斷》:崔寔章草雅有父風(fēng),張茂先甚稱之。
許慎
按
《后漢書本傳》: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少博學(xué),時語曰:五經(jīng)無雙許叔重。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長。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于世。
按
《法書要錄》:慎少好古學(xué),書正文字,尤善小篆,師模李斯,甚得其妙,作
《說文解字》十四篇,萬五百馀字,疾篤,令子沖詣闕上之。安帝末年卒。
尹珍
按
《后漢書本傳》:尹珍,牂牁郡人。桓帝時,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禮義,乃從汝南許慎、授經(jīng)書圖緯,學(xué)成,還鄉(xiāng)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學(xué)焉。珍官至荊州刺史。按
《法書要錄》:尹珍善書,見
《王愔文字志》。
張芝
按
《后漢書·張奐傳》:奐長子芝,字伯英,最知名。芝及弟昶,并善草書,至今稱傳之。
按
《書勢傳》:芝見蔡邕作筆勢,遂作
《筆心論》五篇。按
《文字志》:芝少持高操以名臣子勤學(xué),文為儒宗,武為將表。太尉辟公車有道徵皆不至號張有道尤好草書,學(xué)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臨池學(xué)書,水為之黑,下筆則為楷,則號匆匆不暇草書為世所寶,寸紙不遺,韋仲將謂之草圣也。
按
《庾元威書論》:張芝始作一筆飛白書。
按
《書斷》:芝尤善章草,書出諸杜度,韋仲將謂之草圣。其行書則二王之亞也。又善隸書。以獻(xiàn)帝初平中卒。伯英章草,草行入神,隸書入妙。
按
《宣和書譜》:芝于草書,尤工其筆力飛動神變無極,幾與造化者為友。方時趙襲、羅暉亦以書稱,頗自矜持。芝嘗自謂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馀。人以為至論。世謂芝書如漢武帝愛道、馮虛欲仙,或以似春虹飲澗、落霞浮浦,其知言哉?今御府所藏二草書冠軍帖章草消息帖。
張昶
按
《后漢書·張奐傳》:奐長子芝,芝及弟昶,字文舒,善草書。
按
《水經(jīng)注》:華岳廟祠堂碑文,漢給事黃門張昶造。昶自書之,元帝又刊其二十馀字。二書有重名,傳于海內(nèi)。
按
《書斷》:昶,伯英季弟,為黃門侍郎,尤善章草。家風(fēng)不墜,奕葉清華,書類伯英,時人謂之亞圣,又極工八分。華岳廟前一碑,建安十年刊也。祠堂碑,昶造并書。以建安十一年卒。文舒,章草入妙,隸入能。
朱賜
按
《書斷》:朱賜,杜陵人,官太仆,時稱工書。
羅暉
按
《書斷》:羅暉,字叔景,京兆杜陵人。官至羽林監(jiān),桓帝永壽年卒,善草,著聞三輔。張伯英自謂方之有馀。
趙襲
按
《能書錄》:羅暉、趙襲不詳何許人,與伯英同時。伯英與朱寬書自敘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馀。按
《書斷》:趙襲,字元嗣,京兆長安人。為燉煌太守,與羅暉并以能草,見重關(guān)西而矜巧自與,眾頗惑之。與張芝素相親善。靈帝時卒。
姜詡 梁宣 田彥和
按
《四體書勢》:姜孟穎
〈王愔《文字志》名詡〉、梁孔達(dá)
〈名宣〉、田彥和皆伯英弟子,有名于世。
按
《趙壹非草書》:梁孔達(dá)、姜孟穎慕張生之草書,過于希顏孔焉。
蘇班
按
《書斷》:蘇班,平陵人也。五歲能書,甚為張伯英所稱嘆。
蔡邕
按
《后漢書本傳》: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少博學(xué)。建寧中,拜郎中,熹平四年,奏求正定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冊,使工鑴刻立于太學(xué)門外。碑始立,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馀兩,填塞街陌。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將,封高陽鄉(xiāng)侯。著篆勢。按
《四體書勢》:蔡邕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
按
《法書要錄》:邕作
《圣皇篇》成詣鴻都門上。時方修飾鴻都門,邕見役人以堊帚成字,心有悅焉,歸而為飛白之書。
按
《書斷》:邕儀容奇?zhèn)ィV孝博學(xué),能畫又善音律,明天文數(shù)術(shù)、災(zāi)變卒見問無不對。工書,絕世。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dú)步今古。又創(chuàng)造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真異能之士也。董卓用天下名士,而邕一日七遷,光照榮顯,顧寵彰著。王允誅卓,收伯喈付廷尉。以獻(xiàn)帝初平三年,死于獄中,年六十一。縉紳諸儒莫不流涕。伯喈八分飛白入神,大篆小篆隸書入妙。 又引羊欣筆法云:伯喈入嵩山學(xué)書,于石室內(nèi)得一素書,八角垂芒,篆寫李斯并史籀用筆勢。伯喈得之,不食三日,乃大叫喜歡,若對數(shù)十人。喈因讀誦三年,便妙達(dá)其旨。伯喈自書五經(jīng)于大學(xué),觀者如市。
趙
劉弘 張文 蘇陵 傅楨 左立孫表
按
《隸釋》:史稱蔡邕自書丹使工鑴刻。今所存諸經(jīng),字體各不同,雖邕能分善隸兼?zhèn)渥w,但文字之多,恐非一人可辦。史云:邕與堂溪典等正定諸經(jīng),別有趙
、劉弘、張文、蘇陵、傅楨、左立、孫表數(shù)人竊意,其閒必有同時揮毫者。
按
《東觀馀論》:石經(jīng)論語之末題云詔書,與博士臣左立、郎中臣孫表又有一版公羊,其末云臣趙
議郎臣劉弘郎中臣張文臣蘇陵臣傅楨。
劉陶
按
《后漢書本傳》:劉陶字子奇,一名偉,潁川潁陰人,濟(jì)北貞王勃之后。陶明尚書,訓(xùn)詁。古文,是正文字三百馀事,名曰中文尚書。靈帝時,拜諫議大夫。
按
《書斷》:陶亦工古文。
劉德升
按
《法書要錄》: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人。桓、靈之時以造行書擅名。雖以草創(chuàng),亦豐妍美。風(fēng)流婉約,獨(dú)步當(dāng)時。胡昭、鐘繇,并師其法。世謂鐘繇行狎書是也。而胡書體肥,鐘書體瘦,亦各有君嗣之美。
按
《十八體書》:德升造瓔珞篆,因夜象觀星宿,而為此法。
按
《書輯》:德升小變楷法,謂之行書,兼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草行。
張超
按
《后漢書本傳》:張超字子并,河閒鄭人。靈帝時,從車騎將軍朱俊征黃巾,為別駕司馬。善于草書,妙絕時人,世共傳之。
按
《書斷》:超工章草,擅名一時。字勢甚峻,吳人以皇象方之五原。范曄云:超草書妙絕。
師宜官
按
《書斷》:師宜官,南陽人。靈帝好書,徵天下工書者于鴻都門至數(shù)百人。八分稱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能而性嗜酒,或時空至酒家,因書其壁以售之,觀者云集。酤酒多售,則鏟滅之。后為袁術(shù)將鉅鹿耿球碑。術(shù)所立,宜官書也。
梁鵠
按
《魏志·武帝本紀(jì)注》:衛(wèi)恒
《四體書勢序》曰:上谷王次仲善隸書,始為楷法。至靈帝好書,世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甚矜其能,每書,輒削焚其札。梁鵠乃益為版而飲之酒,候其醉而竊其札,鵠卒以攻書至選部尚書。于是公欲為洛陽令,鵠以為北部尉。鵠后依劉表。及荊州平,公募求鵠,鵠懼,自縛詣門,署軍假司馬,使在秘書,以勤書自效。
按
《書斷》:鵠字孟皇,安定烏氏人。少好書,受法于師宜官。以善八分書知名,舉孝廉為郎,亦在鴻都門下,遷選部郎。靈帝重之。魏武甚愛其書,常懸?guī)ぶ校忠葬敱冢詾閯僖斯僖病S跁r邯鄲淳亦得次仲法,淳宜為小字,鵠宜為大字,不如鵠之用筆盡勢也。
毛弘
按
《書斷》:毛弘,字大雅,河南武陽人。服膺梁鵠,研精八分,亦成一家法。獻(xiàn)帝時為郎中,教于秘書。
按
《書史會要》:弘善古文,隸書、章草。
左伯
按
《四體書勢》:漢末左子邑,小與淳鵠不同,然亦有名。按
《書斷》:左伯字子邑,東萊人,特工八分,名與毛弘等列,小異于邯鄲淳。亦擅名漢末,尤甚能作紙。漢興,用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為之,而子邑尤得其妙。故蕭子良答王僧虔書云:左伯之紙,妍妙輝光;仲將之墨,一點(diǎn)如漆;伯英之筆,窮神盡思。妙物遠(yuǎn)矣,邈不可追。然子邑之八分,亦猶斤山之文皮,即東北之美者也。
荀爽
按
《后漢書·荀淑傳》:淑子爽字慈明,一名谞。延熹九年,舉拜郎中。獻(xiàn)帝時,進(jìn)拜司空。按
《書史會要》:荀爽善書翰。
朱登
按
《書史會要》:朱登字仲條,善隸。建寧中,嘗書衛(wèi)府君碑。
徐安于
按
《墨藪》:后漢東陽公徐安于搜諸史籀,得十二時書,皆象神形也。
唐終
按
《墨藪》:唐終,魯人。當(dāng)漢魏之際,夢蛇繞身,寤而作蛇書。
郭伯道
按
《書品》:郭伯道,品中之上。論曰:伯道里居朝廷,遠(yuǎn)討其跡。
王綺
按
《九品書》:人論王綺正隸草,品上之上。
王瞻
按
《書史會要》:王瞻善草書。
按
《墨池璅錄》:金,張?zhí)戾a,集古名家草書一帖曰
《草書韻會》,其所取漢諸家中有王瞻。
羅朌
按
《書史會要》:羅朌善行書。
劉懆
按
《書史會要》:劉懆隸書巴郡太守繁敏碑。
李巡
按
《后漢書·呂強(qiáng)傳》:李巡,汝陽人。巡以諸博士,有行賂定蘭臺漆書經(jīng)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與諸儒共刻五經(jīng)文于石。
按
《法書要錄》:巡善書,見
《王愔文字志》。
劉表
按
《襄陽府志》:劉表,字景升,為書家祖。鐘繇、胡昭皆受學(xué)。
《三國志》載其與袁尚兄弟書,其筆力豈減崔蔡?
曹操
按
《書斷》:魏武帝姓曹氏,諱操,字孟德,沛國譙人。尤工章草,雄逸絕倫,年六十六薨。張華云:漢安平崔瑗子寔弘農(nóng)張芝弟昶并善書,而魏武亞焉。
按
《金石錄》:大饗碑,武帝篆。
按
《丹鉛總錄》:操書傳世絕少,惟賀捷表元時尚有本。
諸葛亮
按
《蜀志本傳》: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先主策為丞相。建興元年,封武鄉(xiāng)侯,謚忠武侯。
按
《刀劍錄》:蜀主采金牛山鐵鑄八劍,并是亮?xí)0?span>《法書苑》:先主常作三鼎,皆孔明篆隸、八分書,極工妙。
按
《宣和書譜》: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有創(chuàng)物之智出于意匠為木牛流馬,皆足以驚世絕俗,而八陣圖咸得其要以是心畫之妙可以不學(xué)而能蓋緒馀以及于此耳!今御府所藏草書一遠(yuǎn)涉帖。
諸葛瞻
按
《蜀志·諸葛亮傳》:亮子瞻字思遠(yuǎn)。工書畫,強(qiáng)識,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皆曰:諸葛侯之所為也。景耀四年,為行都護(hù)、衛(wèi)將軍,平尚書事。
張飛
按
《蜀志本傳》: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lǐng)司隸校尉,封西鄉(xiāng)侯,謚曰桓。
按
《丹鉛總錄》:涪陵有張飛刁斗銘,其文字甚工,飛所書也。張士環(huán)詩云:人閒刁斗見銀鉤。
許靖
按
《蜀志本傳》:許靖字文休,汝南平輿人。建安十六年,轉(zhuǎn)在蜀郡。先主即尊號,策靖作司徒。靖年逾七十。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
按
《九品書》:許靖行草品下之下
劉敏
按
《永州府志》:劉敏,零陵人,優(yōu)之孫。優(yōu)父綽,本彭城人,為零陵太守,因徙家焉。敏善草書。帝禪時,除侍御史,為揚(yáng)威將軍以功封云亭侯,拜成都大尹。
皇甫規(guī)妻
按
《后漢書·列女傳》:安定皇甫規(guī)妻,不知何氏女也。規(guī)初喪室家,后更娶之。妻善屬文,能草書,時為規(guī)答書記,眾人怪其工。
按
《書斷》:扶風(fēng)馬夫人,大司農(nóng)皇甫規(guī)之妻也。有才學(xué),工隸書。夫人寡,董卓聘以為妻,夫人不屈,卓殺之。
蔡琰
按
《后漢書·列女傳》: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也。博學(xué)有才辨,又妙于音律。興平中,亂沒于南匈奴。曹操贖之。操因問曰:聞夫人家多墳籍,猶能憶識不。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今所誦憶,裁四百馀篇耳。操曰:今當(dāng)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于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按
《古今傳授筆法》:蔡邕得筆法于神人,傳女文姬。按
《法書要錄》:邕女琰甚賢明,亦工書。
按
《黃山谷集》:蔡琰
《胡笳》引自
《書》十八章,極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