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書庫 子部 類書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匯編.字學典 卷四十七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匯編字學典

 第四十七卷目錄

 楷書部匯考
  宋高似孫緯略〈楷書〉
  宣和書譜〈正書敘論〉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楷書把筆法〉
  趙宦光金石林緒論〈真書〉
  徐渭筆道通會〈學楷書法 大楷 中楷 小楷〉
  張紳法書通釋〈真書〉
 楷書部總論
  宋陳思書苑菁華〈釋真〉
  姜夔續書譜〈真書〉
  黃伯思東觀馀論〈楷書〉
  元陳繹曾書法三昧〈楷書〉
 楷書部藝文一
  書蔡君謨茶錄后     宋歐陽修
  答楊子直書         朱熹
  跋朱希真所書道德經     前人
  奎上人署書贊      明祝允明
  三吳楷法十則       王世貞
 楷書部藝文二〈詩〉
  王右軍          唐李白
  臨池歌         宋劉子翚
  丹陽子高得逸少瘞鶴銘于焦山之下及梁唐諸賢四石刻共作一亭以寶墨名之集賢伯鎮為之作記遠來求詩因作長句以寄 蘇舜欽
  題張樗寮楷書      元朱德潤
 楷書部紀事
 楷書部雜錄
 楷書部外編

字學典第四十七卷

楷書部匯考

《宋·高似孫·緯略》《楷書》

晉中經簿曰:有湘素書白,縑楷書黃紙。楷書白絹,行書二尺,竹牒楷書白練絹。楷書廣,內置楷書吏,自晉始。唐元宗始以隸楷書,易古文尚書。今儒不識古文,自唐開元始,宋景公嘗言,蘇颋撰朝覲壇頌曰:有乩虞氏館閣,校讎官于乩字之右點曰疑。不知有楊備者得古文尚書釋文,知乩字為古稽字,此開元以隸楷書,易古文之失也。

《宣和書譜》《正書敘論》

字法之變,至隸極矣。然猶有古焉。至楷法,則無古矣。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是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而或者乃謂秦羽人王次仲作此書,獻始皇以赴急疾之用。始皇召之,不至。欲加刑,而次仲化禽飛去,此語幾于志怪。學者之所不道然,亦不載其事,以別之也。此書既始于漢,于是西漢之末,隸字石刻間雜為正書。若屬國封陌茹君等碑,亦班班可考矣。降及三國鐘繇者,乃有賀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東晉聿興風流,文物度越前世。如王羲之作樂毅論,黃庭經一出于世,遂為今昔不貲之寶。后日雖有作者,詎能過之。東晉而下,亙宋暨齊爰,及李唐至我本朝,其中得魏晉風氣者,亦落落有人焉。皆是豪杰之士,尚友于千歲之上者也。今得其正書者,凡四十有四人。在魏則有鐘繇,在宋則有蕭思話,在齊則有王僧虔,在唐則有元稹、褚遂良、柳公權、顏真卿、徐浩,輩二十有八人。在五代則有薛貽、矩輩五人,以至本朝,則有八人。其間如宋綬、蔡襄、石延年之徒,皆與古作者,并驅爭衡為一代法,故皆不沒其實,而以時次之。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楷書把筆法》

楷書把筆,妙在虛掌運腕,不可太緊。緊則腕不能轉,既腕不轉,則字體或粗或細,上下不均。雖多用力,元來不當。又云楷書只虛掌轉腕,不要懸臂,氣力有限。行草書即須懸腕,筆勢無限,不懸腕,筆勢有限。又云,其初學書,先學真書,此不失節也。若不先學真書,便學縱體為宗主。后卻學真體難成矣。
《趙宧光·金石林緒論》《真書》
九體書八曰:真書近代時書,而國朝之所通行,古文邈遠,小學不興。無學者蹈俗忘本,稍通者束義背時。古文意義恒同蹊徑每異,譬之三代文不得與秦漢合。漢魏詩不得與近體合,佛老莊騷饾,饤入公車掌故家語,但為知者噴飯。今擬古詞,肖而不奪此學假行,似而莫移時王之制。何得己見妄變更,若用古體作今書,不堪眩世。但足自惑,不特義不可行,而勢亦難達,但俗書之最謬者,與夫世俗之固,加偏旁者,所當正耳。一以正俗,一以革古,而悉協于時中真書是也。
真書中一曰正書,如歐虞顏,以及后世姜蔣二沈之類。一曰楷書,如右軍黃庭樂毅論東方贊之類。一曰蠅頭書,如麻姑壇文氏文賦之類。一曰署書,如蒼龍曰虎之類。此法不傳,而流俗后世,帶草則徐武功得之,方正則官家中秘郎得之,然俗不堪齒矣。一曰行楷,如季直表丙舍帖曹娥碑蘭亭帖之類,以上五種,世俗通謂之真書,天地懸絕。

《徐渭·筆道通會》《學楷書法》

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八歲即學大字,以顏為法,十馀歲乃習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后斂為小楷,以鐘王為法。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學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歷,然后變化為草圣。凡行草必先小而后大,欲其專法二王,不可遽放也,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

《大楷》

童子八歲至十歲,學楷書,其法必先大而后小。如顏魯公大唐中,興頌〈在永州〉、東方朔碑〈德州〉,按此二碑,當薄紙鉤出,填作墨字,褙成影本,每日習五十字。四年之功,可得七萬字。則他日作題匾,大字有法。又宋蔡君謨書,萬安橋記〈閩中有石刻亦可參看〉,若題匾字,須求灑落,不可竟學寫碑,字面他的法,拘著在匡子里,況碑字甚小,不足為匾字用也。須如虞歐作碑,凡長短大小闊狹皆隨形體為之。四旁尚有馀地,庶不拘。拘更見古意,顏之滿塞,斷不可學。且顏柳稍變其體,大小側背略存大勢,而偏旁清勁,亦復可喜。或者賞其奇妙耳。〈他字乃偏旁相照應者〉須拆開看,各自成字。又不可各自成了一邊。點亦如之皆欲有照應,方有意思。大凡大字,須先顏次王。若米老寫匾,多是行書。傾欹不正,便難入格。以須字之灑落則善矣。

《中楷》

童子十一歲至十三歲,當學中楷書。以歐陽詢九成宮及虞恭公二碑為法〈俱在西安府〉。鉤填俱如前法,日影百字,三年之功,可得十萬字。熟此則八法具備,思過半矣。進而魏晉,如堂構已成,丹雘何有歐陽詢、書姚恭公墓志〈西安〉,佛遺教經。〈唐人書結字,皆四方少古意,故習遺教,為漸進于古矣。〉

《小楷》

童子十四歲至十六歲,須學小楷。如王羲之臨鐘繇,宣示表〈見淳化閣帖〉鐘繇書,戎路表〈見星鳳樓帖〉力命表王右軍書,樂毅論曹娥碑。

《張紳·法書通釋》《真書》

古無真書之稱,后人謂之正書。楷書者蓋即隸書也。但自鐘繇之后,二王變體,世人謂之真書。執筆之際不知即是隸法,別為搆體。流傳既久,失其本原,乃至日趨嫵媚,惡俗之劄不可追改。今觀歐顏,而上往往皆從隸,古學者但不詳察耳。吾衍字原七辯,謂隸有秦隸,漢隸灼是至論。今當以晉人真書謂之晉隸,則自然易曉矣。

楷書部總論

《宋·陳思·書苑菁華》《釋真》

筆長不過六寸,捉管不過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右軍云書弱紙強筆,強紙弱筆,強者弱之,弱者強之,遲速虛實,若輪扁斲輪,不疾不徐,得之于心,應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輕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鉤截,若微風搖于碧海,氣如奔馬,亦如朵鉤。輕重出乎心,而妙用應乎手。然則體約八分,勢同章草,而各有趣,無問巨細,皆有虛散。其鋒員豪蕝,按轉易也。豈真書一體,篆草章行八分等,當覆腕,上搶掠豪下開牽撇。撥?鋒轉,行草稍助,指端鉤距,轉腕之狀矣。

《姜夔續書譜》《真書》

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神妙,無出鐘元常,其次則王逸少,今觀二家之書,皆瀟灑縱橫,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書類,有科舉習氣。顏魯公作干祿字書,是其證也。矧歐虞顏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筆,應規入矩,無復魏晉飄逸之氣。且字之長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齊,孰能一之謂。如東字之長,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畫多者宜瘦,少畫者宜肥,魏晉書法之高,良由各盡字之真態,不以私意參之耳。或者專喜方正,極意歐顏。或者惟務勻圓,專師虞永。或謂體須稍扁,則自然平正,此又有徐會稽之病。或云欲其蕭散,則自不塵俗,此又有王子敬之風。豈足以盡書法之美哉。真書用筆,自有八法。吾嘗采古人字,列之以為圖。今略言其指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盻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橫直畫者,字之骨體。欲其堅正勻凈,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
〈音瞥〉〈音拂〉者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
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晉人挑剔,或帶斜拂,或橫引向外。至顏柳始,正鋒為之正鋒,則無飄逸之氣。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勁,不可不知也。懸針者,筆欲極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繩,若垂而復縮,謂之垂露故。翟伯壽問于米老,曰:書法當何如?米老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古人遺墨,得其一點一畫,皆昭然絕異者,以其用筆精妙故也。大令以來,用筆多尖一字之間,長短相補,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體之后,至今尤甚焉。

《黃伯思·東觀馀論》《楷書》

自秦易篆為佐隸,至漢世去古未遠。當時正隸體尚有篆籀意。厥后魏鐘元常,及士季晉王,世將逸少子敬作小楷法,皆出于遷就漢隸,運筆結體,既圜勁淡雅,字率扁而弗撱,今傳世者,若鐘書力命表尚書,宣示世將上晉元帝二表,逸少曹娥帖,大令洛神帖,雖經摹拓,而古隸典型具在,至江左六朝,若謝宣城、蕭挹輩,雖不以書名世,至其小楷,若齊海陵王志開,善寺碑,猶有鐘王遺范。至陳隋間,正書結字漸方,唐初猶爾。獨歐陽率更虞永興易方為長,以就姿媚后人。競效之遽,不及二人,遠甚。而鐘王楷法,彌遠矣。

《元·陳繹曾·書法三昧》《楷書》

楷書雖出于漢魏,未見于三代,其原要從篆隸而變,故其點畫波磔,橫縱直曲,員銳端側,豈徒然而為哉?其中必有法矣。夫分上而分下,辯左而辯右,宜偏宜中,或藏或露,有起而有止,當向而當背,其俯仰其收駐,其推讓其回折,先后開合之次序,大小長短之類聚,必使其相稱相應,然后體始成。而少合乎古人變楷初意耳。不然字勢雖可愛,而無法之可,尚不過一楷書,俗吏如涪翁所云,此編名書法,三昧不知撰者誰氏。其言或本于古人之已言,而書則未有能盡知也。前元時,見于都下館閣,名臣家漁陽吳興巴西康里,常寶愛之參政。周伯琦來吳中,久而人方知其有是編。其歸鄱陽也,人始得而相傳之。乃知諸公之寶愛果然也。古人論書云,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者習之,固當熟之于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書之于手,如是而為書焉。其容止之可觀,進退之可度,隱然自見于毫楮之間。端嚴而不刻,溫厚而難犯,如鄧志弘之論蔡端明,可以為善書矣。臨池君子,其謂然乎。金華故翰仲伸識。

楷書部藝文一《書蔡君謨茶錄后》宋·歐陽修

善為書者,以真楷為難,而真楷又以小字為難。羲獻以來,遺跡見于今者多矣。小楷唯樂毅論一篇而已。今世俗所傳出故,高紳學士家最為真本。而斷裂之馀,僅存者百馀字耳。此外,吾家率更所書,溫彥博墓銘亦為絕筆,率更書世固不少,而小字亦止此而已。以此見前人于小楷難工,而傳于世者少而難得也。君謨小字新出,而傳者二集古錄目序,橫逸飄發,而茶錄勁實端嚴,為體雖殊,各極其妙,蓋學之至者,意之所到,必造其精予。非知書者以接君謨之論久故,亦粗識其一二焉。

《答楊子直書》朱熹

前日晦伯人還,已上狀矣。但忘記一事,欲煩為作小楷,四箴百十字。今納界行去,暇日得為揮染,幸甚。此箴舊見,只是平常說話,近乃覺其旨意之精密,真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者,故揭之座隅,使不失墜云耳。時節不是當字,學亦絕故,又欲得妙札,時以寓目,以祛病思,幸勿靳也。

《跋朱希真所書道德經》前人

巖壑老人,小楷《道德經》二篇,精妙醇古,近世楷法,如陳碧虛之相鶴,黃長睿之黃庭,皆所不及。唯湍石喻公之典,引諸書為可,方駕耳季路,得之遠,以相視,恨目已昏盲,不得盡見,其妙處把玩不足,因記其后,而歸之。季路能攻石傳刻,以與好事者共之,即大幸。蓋此書,難得善本,讀此數章似少訛謬,又為可傳也。

《奎上人署書贊》明·祝允明

雄穎偉墨突如其來,云誰之為,緇師宗奎,佛有三昧,散在百觀子。以其馀戲,入書翰天宮。寶樹截萬楨,??昆刀瑚珠鉤鉞鎖錐,縱橫闔辟,締搆輾轉,按規撫矩,束帶頂冕,千力萬氣,曳斫不斷,平原風骨,溥光首面耳。目警聳,誰敢褻玩眾,夫瞻仰老史作贊。

《三吳楷法十則》王世貞

第一冊

陳文東小楷,圣主得賢臣。頌文東名璧,華亭人。國初以書。名家沈民,則學士。出師表字,頗大民望。大理虞書,益稷篇字,小如文東。予每見二沈,以書取貴,顯翱翔玉堂之上,文皇帝至,稱之為我明右軍。而陸文裕獨推陳筆,以為出于其表,今一旦駢得之,足增墨池一段光彩。然是三書,皆圓熟精致,有黃庭廟堂遺法,而不能洗通微院氣少,以歐柳骨扶之,則妙矣。蓋所謂云間派也。
第二冊

徐元玉臨褚可南哀冊,文字差細,而筆老獨不勝其佻。
蓋摹褚而用之以米者也。東原生傳,差精謹當是中年筆。周伯器跋,有微致其人,疑即周仿也。錢原溥陳氏墓碣銘,遒迅然欠雅,是宋仲溫遺搆云間人。至今仿之吳,原博墓表極得蘇長公筆,而鋒多含蓄,不露佳手也。蔡九逵嗣命議書,雅健而辭不甚佳。陸子淵二柬,在真行之間,元玉小而不楷錢。吳蔡楷而不小,聊備一家云爾。
第三冊

祝京兆賦一首雜詩,三十首后序。一首少年時槁耳。楷法甚精絕,間以小行,若草率不經意者,而具種種姿態,可寶也。又古近體詩十五首,是行卷上公卿者,稍似經意,多大令風格而近纖長,其詩亦多秀俊語。視晚歲應酬,若出二手。獨擬元日早朝,排律而押韻。用二新字,二人字,二臣字,不可曉也。
第四冊

祝京兆黃道中,字致甫說,用禿筆作楷,而間帶行法,純質古雅,隱然欲還,鐘索風道中,即吾故人淳父姬水也。為其尊人五岳公,乞集序,以此為贄余。固辭謂:此汝南家乘奈何畀人。則曰:使不佞,而仍故名與字,知非公有也。且公文成,非吾汝南家乘乎?為一笑而留之,因記其語。又《赤壁賦》勁挺從褚河南來,而結法微佻,約齋閒錄序,出入鐘太傅,王大令古法郁勃,指掌間而雅致精密,削去畦徑,與黃道中字說皆晚歲筆也。人不可以無年信矣。
第五冊

為文待詔徵仲,小楷甲子雜。槁凡詩四十七首,詞四首,文八首。中亦有率意改竄者,楷法極精細,比之暮年氣骨,小不足而韻差。勝詩亦多楚楚情語,如《元日梅雨》《言懷》《無題》《夢中》諸篇,皆晚唐南宋之佳境也。聞之吳人待詔,每新歲輒書舊詩文一冊,至老無復遺。而沒后,分散諸子,有徽人某子甲,以四十千得二十冊以去,今不知所在。此本乃故人子售余,為直十千,因留置此,比于吉光之片羽耳。
第六冊

文待詔徵仲小楷,其一為余書早朝等近體十四首,用古朝鮮繭,結搆秀密,神采奕奕,動人是八十四時筆也。其二古詩十九首,極有小法其妙處,幾與枚叔語爭衡,是八十八時筆也。又一條三行,射禮有鹿中云。云尤精甚,而考據詳覈,偶于散帙,得之附于后。其三晝錦堂記,差大于古詩,結力遒勁,是六十七時筆也。其四拙政園記,及古近體詩三十一首,為王敬止侍御作。侍御費三十,雞鳴候門,而始得之。然是待詔最合作語,亦最得意筆考。其年癸巳是六十四時筆也。其五致仕三疏,中有竄改,當是槁草而精謹,乃爾令人作顏平原想。吾所綴集,皆待詔中年以后,書真吉光鳳羽緝,而為裘后人其寶守之。
第七冊

王履吉拙政,園賦及詩四章皆小楷。得鐘王筆意,張琴師傳亦類之,其下指極,有媚趣微傷自然耳。退之琴操稍大,兼正行體,意態古雅,風韻遒逸,所謂大巧若拙,書家之上乘也。跋尾仲蔚與家弟評履吉書,若訟而各有致,并存之。
第八冊

文壽承書五子詩,是于鱗輩初年作,蓋菽絀茂秦,而進明卿也。休承書養生,論二君。號太史箕裘,然壽承覺淳古休承,雖自清俊結,法微佻卞彭孔嘉。書余廣五子詩,及近體數首,是古高麗繭能于率更。內斟酌溫潤秀勁,光彩射入,蓋中年最合作筆也。許元復一紙,老筆圓熟流俊,而所書龐居士傳語尤可喜。是四君者僅一休承在,然老矣。而前后五子者,復失其六,每一展卷,輒為憶嘆。
第九冊

陳道復千文,此君書不易楷,楷不易小。而吾兼得之。陳子兼三槐堂銘,妍秀而微少,骨蜀中詩,古雅而小。遜陸子傳二歌,出麻姑壇,遒麗肉滿,覽之煜然。然是二君,最合作書王祿。之與其師尺牘,亦自佳俞仲蔚。前后雜詩二幀,共二十二首。諸與余唱和者,是晚年筆稍縱,而有誠懸腕寶劍篇,以下是二十年前書,尤精婉可愛,詩亦多警句,故并存之。
第十冊

顧德育牡丹一賦,酷有徵仲家風,黃淳父前長篇一,永興之有鋒鎩者,后十二章,小似不及周公瑕詩。二十章用筆精雅,有法袁魯,望十五章,莫云卿十四章,王舜華十二章,吾所不敢深論。若魯望之流利,云卿之濃婉,舜華之輕俊,皆菰蘆中翹楚者也。最后得張伯起,唐人數詩,伯起生平臨二王最多,退筆成冢。雖天趣小,渴而規度森然矣。

楷書部藝文二〈詩〉《王右軍》唐·李白

右軍本清真,瀟灑在風塵。山陰過羽客,愛此好鵝賓。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

《臨池歌》宋·劉子翚

君不見鐘繇,學書夜不眠。以指畫字衣,皆穿當時尺。牘來鄴下錦標玉,軸爭流傳又不見。魯公得法屋漏雨,意象咄咄臨千古。斷碑零落翠苔封,直氣英風猶可睹。元常獨步黃初際,清臣后出今無繼。風神迥出本天資,巧力亦自精勤至。羨君好尚何高奇,寒窗弄筆手生胝。向來失計墮塵網,銳氣直欲摩云飛。男兒舌在心何怍,卻擬臨池尋舊學。要須筆外見鐘顏,會自蛟龍生掌握。銀鉤石刻予何愛,勸以短歌君勿怠。他時八體妙有馀,此歌儻可君紳書。

《丹陽子高得逸少瘞鶴銘于焦山之下及梁唐諸賢四石刻共作一亭以寶墨名之集賢伯鎮為之作記遠來求詩因作長句以寄》

蘇舜欽


山陰不是換鵝經,京口今存瘞鶴銘。瀟灑集仙來作記,風流太守為開亭。兩篇玉蕊塵初滌,四體銀鉤蘚尚青。我久臨池無所得,愿觀遺法快沉冥。

《題張樗寮楷書》元·朱德潤

飛仙墮翮堆成山,堂堂楷法留人間,宜官無徒,梁鵠往隱鋒藏角,尤為難。大書五寸徑,方丈字貴緊健力,出
八訣,具全真足高,不學謾草鸚哥,嬌黃華老。人在金國,宋季獨數,張樗寮似聞高藝,兩不下,各抱地勢,夸雄豪。今觀張書,勁且奇,筆力欲抵三軍。師吳鉤,斫斷怒蛟,尾瘦竹折,石回風枝。君不見庾征西,何須野鶩論家雞。

楷書部紀事

齊王僧虔能書錄,上谷王次仲后漢人,作八分楷法。安定梁鴻〈一作鵠〉,后漢人官至選部尚書,得師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鴻書懸帳中。宮殿題署多出鴻手也。韋誕書,最優魏題。宮館寶器皆是誕手。魏明帝起,凌云臺誤先釘榜,而未之題,以籠盛誕轆轤引,上書之,去地二十五丈,誕甚危懼,乃戒子孫絕此楷法。誕子少季亦有能稱。
述書賦注,晉元帝諱睿字,景文東朝中興主當東遷,謠曰: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即其人也。今見潛潤,正書具姓名,一紙七行,兼雜批,約有十紙。
《晉書·李充傳》:充善楷書,妙參鐘索,世咸重之。從兄式亦善楷隸。
羊欣能書人名,瑯琊王廙能章楷,謹傳鐘法。
齊王僧虔書論,晉齊王攸書,京洛以為楷法。
高祖丞相導,亦甚有楷法,以師鐘衛好愛無厭,喪亂狼狽,猶以鐘繇。尚書宣示,帖衣帶過江,后在右軍處,右軍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見修平生所愛,遂以入棺。
《翰墨志》衛夫人正書入妙,王逸少師之。
《張懷瓘·書斷》:王獻之五六歲時,學書右軍潛于后,掣其筆不脫,嘆曰:此兒當有大名。遂書樂毅論與之學,竟能極小真書。
《南史·梁武帝諸子傳》:邵陵攜王綸,長子堅,堅弟確,有文才,尤工楷隸,公家碑碣皆使書之。
《王僧孺傳》:僧孺幼聰慧。家貧,常傭書以養母,寫畢諷誦亦了。工屬文,善楷隸。
《殷鈞傳》:鈞好學有思理,善隸書,為當時楷法。
《鼎錄》:梁武帝大通元年,于蔣山埋一鼎,文曰:大通真書。
陳宣帝于太極殿中鑄一鼎,文曰,忠烈常侍丁初正書。
《魏書·竇瑾傳》:瑾少子遵善楷篆,北京諸碑及臺殿樓觀、宮門題署,多遵書。
《劉仁之傳》:仁之粗涉書史,真草書跡,頗號工便。除兗州刺史。性好文字。吏書失體,便加鞭撻。
《魏書·釋老志》:牧土上師李譜文,老君之元孫,以漢武之世得道,為牧土宮主,領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天中三真太文錄》,凡六十馀卷,號曰《錄圖真經》。又銷鍊金丹、云英、八石、玉漿之法,皆有訣要。上師李君手筆有數篇,其馀,皆正真書。
《山西通志》:元魏李肯堂,性強記,有巧思,兼善文學,及楷書諸篆,號西溪,有西溪法帖傳世。
《唐書·藝文志》:太宗出御府金帛購天下古本,乃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定真偽,凡得羲之真行二百九十紙,為八十卷,又得獻之、張芝等書,以貞觀字為印。章跡命遂良楷書小字以影之。
《干祿字書序》顏元孫貞觀中,刊正經籍,因錄字體數紙,以示讎校楷書,時號顏氏字樣。
《張懷瓘·書斷》:王紹宗中年小,真書體象尤異行草。及章草次于真,曾謂所親曰:自恨不能專有功褚,雖已過陸猶未及。
《宣和書譜》:楊庭為時,經生作字,得楷法之妙。長壽間,一時為流輩推許。
《金石錄》:唐修封禪記,賈膺福撰,并正書字為小楷,尤工妙可喜。
《金石表》:唐比丘尼法琬碑,景龍三年,僧承遠撰劉欽旦楷書。
《唐書·韋陟傳》:陟風格方整,善文辭,有楷法,一時知名士皆與游。
《金石表》:唐姜遐斷碑,侄郕公晞撰,并楷書在醴泉縣。《書史會要》:萬簡小楷圓實,李邕見而奇之。
顏魯公集,李含光神龍初以清行,度為道士,居茅山。天寶四載,命中官。赍璽書徵之,延入禁中,請傳道法。辭疾而退,元宗詔山人王旼強,請楷書上經一十三紙,以補楊許之闕。
珊瑚網文思博要,唐類書也。天寶十載十二月,楷書。臣胡山甫書字極遒麗。至大中年間,方自館中雜書檢出,是時止存一卷,后有史館山甫印。
《舊唐書·張廷圭傳》:廷圭以文學知名。素與李邕親善,邕所撰碑碣之文,必請廷圭書之。廷圭既善楷隸,甚為時人所重。
《宣和書譜》:景審工作詩,留心翰墨長慶中,以泥金正書,廣庭經一軸,追慕王羲之法,字體獨秀潤而有典則。又作詩題卷,末云金粉為書,重莫過黃庭舊。許右軍多請看,今日酬仁德,何似當時為愛鵝。
《實賓錄》:唐盧詹尚書為吏部押官,誥楷署其名字時,人謂之真書盧家。
《唐書·裴休傳》:休能文章,書楷遒媚有體法。
《柳公綽傳》:公綽子仲郢嘗手鈔《六經》,馬遷、班固、范曄史皆一鈔,魏晉及南北朝史再,又類所鈔他書凡三十篇,號《柳氏自備》;旁錄仙佛書甚眾,皆楷小精真,無行字。
《宣和書譜》:吳彩鸞自言西山吳真君之女,太和中進士。文蕭客鐘陵中秋夜,彩鸞在歌場中,蕭心悅之,遂偕往。蕭拙于為生彩鸞,小楷書唐韻一部,市五千錢。為糊口計,不出一日,間了十數萬字,非人力可為也。囊澀復一日書之,所市不過前數。歷十年,蕭與彩鸞各乘一虎仙去。
《甫里先生集》:丁隱君名飛舉,字翰之,濟陽人。讀老子、莊周書,善養生,能鼓琴,居錢塘龍泓洞之左右。綸巾布裘,貌古而意澹好古文,樂聞歌詩,時時書細字,作文紀事皆有楷法。
輿地碑目王修己書尊勝經,正書小字,咸通十五年在禹跡寺。
《宣和書譜》:鄭賨天復中,挈家自華至陳,遷徙無常。未嘗廢詞翰,以楷法題經,藏詩云萬蘊千牌,次碧牙縹箋金,字間明霞,筆法清古,有羲獻典,則
王觀國學林新編太原府,交城縣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安公美政碑,俱參軍房璘妻高氏書,石壁寺碑乃行書,美政碑乃楷書。
《金華府志》:獨庵比丘道,衍法華經跋云,唐僧義道,與女人陳燕子丁,共以小楷細書。是經為薦亡母解脫,清升點畫,波撇若出一手。《妮古錄》:顧光祿有唐人兄妹,共寫法華七卷,細如蠅鬣。后題云燕子女丁,問之無能知者。楷法甚精懶,真子唐秘書省,凡楷書十人。
《聞見前錄》:楊凝式書法,自顏柳以入二王之妙,近歲劉壽臣為留臺于故案牘中,得少師自書假牒十數,紙皆楷法精絕。
《金石表》:李存進碑,呂夢奇撰,梁邕楷書,并篆額同光二年,立碑在太原。
《宣和書譜》:薛貽矩晚事,梁太祖累官,司空喜弄翰墨,正書得古人用筆意,贈?光草書序,秀潤可觀。一時學者亦鮮儷焉。
杜光庭喜自錄,所為詩文字皆楷書,人爭得之。《南唐拾遺記》:吉王從謙學晉二王楷法,用宣城葛筆,一枝酬十金,勁妙甲于當時。
蘇魏公集釋應之江表,名僧能文章、善楷隸,南唐升元保大間,供奉中主、后主,書體與之,相類當時碑刻,多其寫者。
《書史會要》:宋太祖嘗有所書詩數幅,天下一統四大字處,分手札楷書,三行傳世。
《宋史·劉溫叟傳》:溫叟七歲能屬文,善楷隸。建隆中,拜御史中丞。
《戚同文傳》:宗翼好學彊記,經籍一見即能默寫。歐陽、虞、柳書皆得其楷法。
《趙安仁傳》:安仁幼時執筆能大字。雍熙二年,登進士第,補梓州榷鹽院判官。會國子監刻《五經正義》板本,以安仁善楷書,遂奏留書之。直集賢院。王侯、內戚家多以銘誄為托。
《李宗訥傳》:宗訥文正公昉子,以蔭補太廟齋郎,吏部擬授秘書省正字,上命擢國子監丞。蓋上居藩邸時,每有篇詠,令昉屬和,前后數百章,皆宗訥繕寫,上愛其楷麗,故有是命。
《信安王允寧傳》:允寧工虞世南楷法,真宗賜詩激賞之。
《事實類苑》:張維字公言,蜀人善王書,絕得懷素之骨。世鮮能及之。王嗣宗曾薦于今,上召試御書院,維自負其能,少肯降下。入院內環視諸人,所書不覺微哂。眾怒,非排之。止得隸秘閣,為楷書,不就景德末,扈駕謁陵還,經鄭州,從幸開元寺,觀新塔。僧前揖,言聞公深信內典,愿為之碑。因諾之,后為撰碑,維為真書,一時之絕也。維貧薄甚,后寄死人家。
《卻掃篇》:杜岐公既致仕,還家年已七十余,嘗見少時所節《史記》一編,字如蠅頭,字字端楷,首尾如一。又極詳備。
《宋史·張觀傳》:觀平生書必為楷字,無一行草,如其為人。仁宗飛白書清字賜觀,以賞其節。
《書史會要》:李騭字顯夫,成都人,以能書名,得真行草。三昧而真,尤勝蘇軾,嘗師之。
《宋史·黃庭堅傳》:庭堅善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自號山谷道人。
《杭州府志》:曾布學沈遼筆法,得其真楷
定州志略,蘇過楷書,石刻在定州天寧寺壁。書法古勁,有父風。
《宋史·米芾傳》:芾為書畫學博士,賜對便殿。嘗奉詔仿《黃庭》小楷作周興嗣《千字韻語》。又入宣和殿觀禁內所藏,人以為寵。
《書史會要》:劉次莊字中叟,崇寧中為御史。有書名工正行草。卜筑于淦水之濱,東山之麓,所謂戲魚堂是也。臨摹古帖,最得其真。凡草圣不可讀者,以小楷譯之,張舜民評其書,謂如紅蓮新折,潤之以風雨。《宋史·曹評傳》:評韓王彬曾孫,性喜文史,書有楷法。慈圣皇后命書屏以奉,神宗賜玉帶旌其能。
南蘭陵尚書集孫時字,季中常州晉陵人以文學行義為一州之望,字畫遒麗,有楷法,得歐虞用筆意,雖片紙尺牘屬,槁未嘗草書一字。
《書史會要》:畢良史能寫唐人小楷。
《金陵瑣事》:高座寺宋季布楷書,新公塔銘,小碣乃紹興,中甘露傳燈,正祖大師法,永為東講院主。慧新立者,文與字雖不甚佳,實雨花臺之遺跡。
《宣和書譜》:道士陳景元,自稱碧虛子,喜讀書,至老不倦。凡道書,皆手自校寫。嘗與蔡卞論古今書法,至歐陽詢,則曰:世皆知其體方,而不知其筆圓。卞頗服膺。生平不喜作草字,惟正書。祖述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下逮歐陽詢化度寺碑。
《廣信郡志》:王珉字中玉,玉山人,善楷書。作夢山堂,一時名流,如呂東萊皆有題詠。
《邵武府志》:上官必克字復之。幼警敏,八九歲已善楷書。逾冠,領鄉薦。慶元五年,授迪功郎監,成都府稅務。調全州錄事參軍。
《宣和書譜》:釋法暉政和二年,天寧節,以細書經塔來。上效封人,祝萬歲壽,作正書,如半芝麻粒,寫佛書十部:曰《妙法蓮華經》,曰《楞嚴經》,曰《維摩經》,曰《圓覺經》,曰《金剛經》,曰《普賢行法經》,曰《大悲經》,曰《佛頂尊勝經》,曰《延壽經》,曰《仁王護國經》。自塔頂起,以至趺坐層級,鱗鱗不差毫末。
王綽薛瓜廬墓志銘,薛師石字景石,號瓜廬。小楷初受法于單炳文,日經月緯,已忽超。詣四方友士,求于門。景石不靳惜,畀之大者,徑數尺許。銘祖父有不得,景石書為恨,有《瓜廬集》若干卷。
《峽江縣志》:曾三異字無疑,少有詩名。楊文節公深喜之,尤尊經學屢從。朱文公先生問,辨能作小楷,書六經,諸書自號云篆。
悅生古跡記,宋賈似道家,有李商隱正書《月賦》《松雪外集》:趙孟頖字景魯〈孟頫兄〉,不求仕,進日以翰墨,為娛書,九經一過,細字謹楷,人傳以為玩。喜與名僧,游書蓮華,華嚴圓覺金剛諸經,皆數過明窗凈幾,焚香瀹茗,四時花草婆娑,愛賞欣然自得。
《昆山志》:陳振字震亨為文簡健,無宋季陋習,好楷書。有歐虞氣骨。
《書史會要》:冀上之字,冠卿西河人。楷書師歐陽率更。趙必睪字伯煒,號庸,齋宗室也。善隸楷,作續書譜辨,妄以規姜夔之失。
《容齋續筆》:州縣牌額,率系于吉兇。以故不敢輕為改易。嚴州分水縣,故額草書分字。縣令有作聰明者,謂事體非宜,自真書三字刻而立之,是年邑境惡民,持刀殺人者,眾蓋分字為八刀也。
《誠齋集》:徐氏諱蘊行,自號悟空道人。臨川蔡教授詵之母,學虞書得楷法。
《攻愧集·今玉篇》:惟越本最善,末題云會稽吳氏。三一娘寫問之,越人無能知者,楷法殊精。
東城集朝云,始不識字。晚學書粗,有楷法,從泗,上比丘尼,義沖學佛,亦略聞大義。
《黃山谷集》:陳湘衡陽妓也,歌舞出其類,學書作小楷。《太平清話》:松雪楷書老子卷,前白描頭佗老子立像一尊,后寫《道德經》,竟題云延祐三年,歲在丙辰二十四五日為進之高士,書于松雪齋。又金寫《道德經》一卷。
《書史會要》:康里回回正書宗顏魯公,甚得其體,鮮于樞字。伯機號困,學民,吟詩作字,逸態橫生。趙文敏極,推重之小楷,類鐘元常。
《黃文獻公集》:吳福孫字子善,杭州人。效趙文敏公書,得其早年楷法之妙,兼工篆籀文敏極,稱許之阿榮大學士,以其所作小楷書數萬字,上進因得召見。巎巎學士方侍書于閣中,前奏曰:臣濫得能書,名如吳福孫所書,雖臣亦有所不及。上頷之,命侍臣引金鐘,酌酒以賜。
王桂字仲芳,自號月溪,婺之東陽人。善楷書,端勁方嚴,得顏柳遺法。
蘇大年遂,昌鄭君墓志銘,鄭元祐字明德,遂昌人。兒時乳嫗,提攜右臂脫骱,左手寫楷書,規矩備至,世稱一絕。又自名尚左生。
《妮古錄》:至正大德間,有僧雪庵以楷書大字,名世圭齋。集鄭銳字景敏,其先滎陽人,遷浦江。幼穎悟,日記數千言,長明春秋,暇日習詩及小楷,殊有思致。延祐甲寅以明經貢于鄉。
《書史會要》:周仁榮以文章名,而楷書宗歐陽率,更尤為時所重。
魯子翚墓志,薛漢幼力學有令譽,泰定元年選國子助教,詩律書楷嚴縝,有法而慎愨不矜。《書史會要》:薛植漢之子精于楷書,一點畫不茍,殊有率更體格。
太子愛猷識理達臘,風儀俊邁,性資英偉,順帝于東宮,建端本堂,置賢師傅以教之,知好學,喜作字真楷,遒媚得虞永興之妙。
宣昭字伯絅,號艮齋,漢東人。有雅行,博通古今,尤精翰墨正書,師歐陽率更字,字該備八法。
《紹興府志》:申屠澄字敬仲,諸暨人。工古文,辭精篆籀,小楷足配秦晉。
續弘簡錄,翟炳字欽夫,林州人。詩效樂天體,尤善楷書,遒勁可法,與同邑王鼎賈竹俱工,翰墨能詩。隱居不仕,時稱林慮三隱人。
《太倉州志》:朱旭不樂仕進,退居田間,從士大夫游。通經史工小楷篆隸。
《潛溪集》:戴士堯字仲積,婺浦江人。喜作唐古體詩,工晉楷法。
陳基夷白齋槁葉孝墅,世居天臺,雅志好學,善楷書,煉金石草木為丹劑,稱精妙。
《書史會要》:劉氏名梁園秀歌兒也。才藝精妙,喜文墨,能作樂府,時吟小詩,亦佳字畫楷正。
解縉書學傳授。揭樞字平仲,豐城人。至正初,揭文安公,以楷法得名。傳其子汯,其孫樞。樞在洪武中仕,為中書舍人。
詹氏小辨程曰:可休寧人與朱同,同時楷書,結體纖長而筆雅秀,腕力在陳文東上。
《昆山人物傳》:盧熙字公暨,博學好古,善楷法。洪武初,以薦授睢州同知。
《寧波府志》:烏斯道字繼,善文尚體,要尤長于詩,兼精書法,小楷行草,各臻其妙。國初薦為江西永新令。蘇平仲集,唐肅字處敬,自號丹崖居士,山陰人。為文簡潔而雅奧,詩步驟盛唐,尤工篆楷深得筆意。洪武三年,召修禮樂書,擢應奉翰林文字承事郎,兼國史院編修官。
解學士集,解泰字季通,吉水人。絕意進取,究竟六籍,旁搜百家,尤擅楷書。不效妍媚,方正嚴重,類其為人。洪武初累辟不起。
《吉水縣志》:劉楫字子川,善楷書,有才名。洪武三年,以明經授兵部主事。
《開國臣傳》:楊引字嗣慶,吉水人。學有根柢,行端謹,妙于詩文。洪武中以孝廉,文學善楷書,舉皆不赴。以纂修起,亦不就取,足壟畝襟抱灑然,卓然陶潛徐稚之風。
《湖廣總志》:俞友仁錢塘人,洪武辛亥進士,為襄陽縣學教,諭博通經史,善草隸書,尤工于楷。
《分省人物志》:芮麟字志文,宣城人。洪武間,知建寧府為政,有古循吏風,且好學不倦,尤善楷書。
《杭州府志》:周昉字元亮,號草庭,讀書樂道,以古人自期,詩文典雅,作小楷得晉人筆意。
《慶遠府志》:李善字性初,宜山人。結茅隱居,精楷書,逼真晉人。
《鳳陽縣志》:胡璉洪武中,以楷書任工部主事,
名山藏。陳性善名復,初以字行山,陰人洪武十八年進士,授翰林檢討,善楷書。召書御前,他中書見,上威嚴,顫不能筆。獨性善,動止端詳,稱上意。賜酒留禁中。竟日靖難兵起,以副都御史監軍靈壁與彭與明等,皆見執朝衣而沈河。
《藩獻記》:安塞王秩炅高皇帝諸孫也,好讀書,善文,精楷書,自稱滄洲野客。
《懷麓堂集》:姚廣孝少師一帖小楷,書稱侄繼代書。少師賑濟還,吳見酒簾字,問知一少年書,呼而見之,養以為子。太宗官之至太常少卿,是代書此跋者也。《書史會要》:鄒緝自號素庵,精楷書。
王世貞吳中往哲像贊。夏昶字仲昭,昆山人。以工楷法得幸。文皇命書宮殿榜,授中書。舍人累遷太常寺卿。
《江寧縣志》:朱銓字士選,族兄孔昜以楷書鳴當世。銓從之游,得鐘王筆法。太宗選寫金字經,入翰林,終刑部侍郎。
《東昌府志》:張誠高唐人,以善楷書入太學,太宗見而異之,授監察御史。
名山藏虞原璩字叔囿,瑞安人。博涉經史,永樂中以楷書薦,與修大典。竣事將授官,以母老辭歸。
《常熟縣志》:張緒字廷瑞,居鄉校。有才名,以薦為會昌侯府教授,詞筆通贍,楷法端勁。
《無錫縣志》:茹洪字仲宏,一字樊明,無錫人。質敏好學,喜異書工書畫,永樂中以楷書薦,召入都,名重公卿間。
《徽州府志》:唐文楷字子彰,以善楷書,徵至文淵閣,與修永樂大典,欲官之,以母老懇歸,教授于鄉。
《溫州府志》:黃蒙字養正,善楷書。永樂中授中書舍人,宮殿坊扁碑刻,多其所書。
《興化府志》:黃約仲名守以,字行,永樂初召,至京師。試上林曉鶯天馬詩,擢第官,翰林典籍進檢討,精楷法,詩得唐人門徑。
《閩書》:黃童字仲器,懷安人。事母盡孝,永樂中以楷書徵入文淵閣,繕寫大典,書成當拜官,乞終養母,累徵不起。
《建寧人物傳》:金畝字希尹,讀書刻苦精詣,永樂間邑以楷書薦,郡守芮麟令書字以觀,因書游子吟復之,遂拂袖歸。
解學士集,黃守一以貲豪里門,為人所誣,陷亡。匿新淦之王笥撫,之太華遇異人,頗得其道,家書符咒之,屬喜為詩,學唐人楷書。
《福州府志》:鐘志善楷書,深得歐陽詢筆意。
陳旭字叔旦,閩縣人,善楷書。士大夫皆重之。
張氏世譜張收字用軫,號放翁,長洲人。于書無所不讀,永樂初徵,至京問,以治道及時政稱,旨賜予獨厚。官之不拜,還故里。惟以琴書自娛,善小楷,求者接踵應之,無倦容。
《太倉州志》:曾魯字敏道,讀書好禮,教授里中,善楷書法顏歐,頗得其肯綮,雖老猶,日課百字,至今其書猶有傳者。
《書史會要》:劉仲珩工正書,有書法,要覽刻石,行世清河書畫舫。李昶以醫名于時,且好讀書,能吟詩,善楷書。
《松江府志》:宋瑮字克純,少游京師,從婦翁俞宗大學楷書正統。乙丑舉進士,天順初知大庾調新淦,未幾謝病,歸治園蒔菊,更號菊存。
《江山縣志》:胡敩字孟文,邃于經學。為文近古,尤善楷書。正統三年,領鄉薦為國子助教。
鄭文康平橋槁沈訥字文敏,昆山人。善小楷,得宋克筆意。
《建寧人物志》:蘇鉦字良聲,工吟詠,善楷書,號竹坡。紹興府志沈恪字克敬,為人孝,友善。題署魏驥林鶚皆重之,今子孫猶世其楷法。
《書史會要》:姜立綱字廷憲,瑞安人。七歲以能書,命為翰林院秀才。天順中授中書舍人,歷官太常少卿。善楷書,清勁方正,中書科寫,制誥悉宗之。
陸爐字國馨,號筠臺,嘉定人。書宗鐘王,小楷遒勁沈著,八法俱備,人爭愛重。
《吾學編》:林鶚秉禮植義,造次必恭慎,公馀輒危坐閱書,史臨古帖,作楷書。
《書史會要》:曹時中以詩名,尤工書晉唐名家,皆能以意會。懷素宋克則愛而摹仿者,晚年益精小楷,嘗曰自少至老,已覺世味淺薄,惟學書一事,可以消日。西湖游覽志,馀吳東升,成化間為百戶,善楷書。劉士亨寄之詩,云:墨花香滿研池,頭盡說能書,老戶侯顧兔分毫,犀授管冷,金箋上字雙鉤。
《懷麓堂集》:李經字士常,號力齋,臨淮人。成化戊戌進士,善楷書。
《昆山人物志》:支鑒字汝同,整潔自喜,都不與世作緣,每旦起,拂拭幾案,手界烏絲欄作百十楷字,蠅頭蟬翼,具有尋丈勢,或請書宮廟墟墓碑,版莊體勻畫,無異小楷,人以為得書中三昧云。
《歸震川集》:李元壽號鹿野翁,昆山人。少工書,嘗書諸經四書,小本楷法精善。三原王端毅公巡撫江南見而愛之,呼為李生。使侍舟中為人淳篤,而又善書,為縉紳所重碑石多其所書。
《端溪集》:陳文字汝明,號謹齋。性嗜學,為文出人意表。書法晉人小楷,亦自拔俗。
《昆山人物傳》:沈本初字大年,詩有韋孟風,小楷絕類顏,平原時稱二絕。
何鏜括蒼匯記陶玻,字仕珩,縉云人。七歲能賦詩,善楷書。后厭科舉,究心圣賢,著仁家訓諸錄,洼尊見鳴諸。槁
《臨安府志》:喬瑛字汝修,云南通海千戶所人。詩文高,古字學顏楷。
《青浦縣志》:張元澄字靜夫,以能書,薦詔修孝廟實錄。入中書時逆,瑾遣小奄索楷書,不為禮,尋補南昌倅。《書史會要》:張淵字子靜,吳興布衣。守道安貧,隱居鴻村之野,與沈石田友善行楷,規模玉局。翩翩有致。甫田集,朱存理,長洲人。從杜瓊先生游,聞人有奇書,輒從以求。以必得為志,其詩精工雅潔,務出新意。尤精楷法,手錄前輩詩文積百馀家,著鐵網珊瑚。《震澤集》:皇甫信字成之,長洲人。少負奇氣,為文章數千言,立就作詩,有警語。尤工書法,行師趙文敏,楷師張即之,以上逼顏魯公,瑰瑋峭勁求者日填戶,吳中公府學校齋坊多出其手。
《寧波府志》:詹僖字仲和,號鐵冠道人,鄞人。初為縣諸生,已而棄去。學書師王右軍樂毅,論東方朔,贊及趙子昂,度人經金丹四百字,七觀焦君碣諸帖,皆逼
年七十馀,燈下作小楷,如蠅頭,遒勁可法,兩京俱有碑刻,人皆珍焉。僖名動公卿,而亢潔自守,終不屑丏一官,人以是益重之。
《震澤編》:吳鳴翰東洞庭人,為縣學諸生,工書屬文,尤長于詩。詩成必親書小楷,輒為人持去。
《溫州府志》:周令字巽之,瑞安人。工柳楷書法,郡守以奇童薦為翰林秀才,弘治戊午令修累朝實錄,授直秘書監。
《常熟縣志》:錢承德字世恒,詞業清美,善楷法。座有奇石五峰,號五峰居士。
文嘉行略文,徵明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少拙于書,刻意臨學,亦規摹宋元,既悟筆法,遂悉棄去,專法晉唐。其小楷自黃庭樂毅中來,虞褚而下弗論也。馮元成集,錢谷字叔寶,師文太史家故貧,以好客故,益貧家無長物,太史題其楣曰:懸磬因自號磬室,手錄古文金石書幾萬卷,善書小楷,法虞歐。然為畫掩世罕知者。
詹氏小辨王逢元字子新,楷法元常草,法逸少父子。金陵瑣事,徐子仁九歲作大書,操筆成體,正書出入歐顏大書,初法朱晦翁,幾亂其真,后喜趙松雪筆力。遒勁布搆,端飭成一家,書
莫如忠崇。蘭館集,張孚一號云川,喜作小楷,或署書咸工。
《分省人物志》:于鏊字器之,號云心,滁州人。究心六書之學,年八十,燭下尤能作蠅頭楷書。
《思南府志》:羅黻思南水德司人,好吟詩,工書大字,至二尺楷法可愛。
《祥符縣志》:朱唐姑蘇人,善小楷,流寓汴梁,凡碑銘皆唐書之。
《列卿記》:許纘弘治丙辰進士,嘉靖中為吏部尚書,文洲閣大學士加少傅。平生寡欲,于古稀之年猶作細楷。政暇閱經史典籍,老而不倦。
《李空同集》:韓玉字廷瑞,通許人。舉于鄉,拜郯城知縣,棄官歸,稱寄傲子。嗜古詩奇字,嘉靖二年七十歲矣,尚作蠅頭楷字,即片紙未見一畫茍也。
《書史會要》:張獻翼字幼于,負性高舉,行事駭凡俗,楷書不入法,而澹遠之氣令人意消。
《快雪堂集》:項元淇字子瞻,別號少岳。補諸生尋游南太學,謁選得上林錄,事雅非其好為古文,辭時逼秦漢詩,更雋永,好臨摹法,書小楷嚴整。
《太平清話》:項希憲藏大行皇太后挽辭,楷書真跡,后題奉議郎,充江淮荊浙,等路制置發運,司管句文字。武騎尉,賜緋袋臣,米芾上進。
《妮古錄》:項氏藏一古錢,甚綠楷書,趙將廉頗四字,其陰一馬秦漢皆篆隸,不應有楷,當是后世鎮魅之物,紹興府志,陳鶴高自位置,恒稱中國陳鳴野真書,得晉人位置,法頗有韻。第太肥乏鋒穎自云,出鐘太傅,其徑四五寸以上者,勁秀絕倫。
《徐文長集》:蕭翊字汝臣,號云萊子,性絕聰明,亦絕疏落鹵莽,薄世俗,有物外想,不喜舉。子業獨喜秦漢古文,老莊諸子仙釋經錄,及古法書。以故楷甚精。《松江府志》:張電字文光,號賓山,上海人,書宗李北海,有煙飛霧結之形,楷字以二沈為模,亦稱妙品夏文。憫公見其書而賞之,以儒士薦于朝,受知世廟供奉館局。
《長洲縣志》:顧亨少游藝苑行草篆隸并,入能品真楷,為一時之冠,以書事肅宗皇帝,歷官太常寺丞。《韓邦奇苑洛集》:任杰字漢臣,華州人。能詩文,善楷書,謝去諸生,誦讀書史,終身不忘。
《鄭端簡公集》:孫官字德懋,平湖人。能為古文辭,楷書甚遒勁,大字亦雄俊有神采。
《羅念庵集》:羅輅字木夫,山陰人。善詩楷書,宗顏氏皆有法度。
《嘉定縣志》:浦博嘉定諸生,善楷隸。
《鎮江府志》:錢寶字文善,號復齋。詩多藻思,工小楷,書又精于醫。
《列朝詩集小傳》:尹伸字子求,宜賓人,讀書汲古。精于鑒賞,日課楷書五百字,寒暑不輟。
《松江府志》:秦鳳樓嘉楫手鈔書甚多,常見《吳冢志》三卷。楷法學趙吳興,卷尾八分,小字二行,尤工宋。幼清懋澄,題其后曰:此秦侍御手書。蓋先輩之惓,惓于文獻者按所書年月,隆慶壬申是入御史臺后筆也。《太平清話》:董元宰從長安,買得團扇,上有米襄陽細楷極精。
《松江府志》:張以誠字君一,華亭人,文章宗蘇詩擬孟襄陽,小楷規模,大令清勁有法。
《青溪遺槁》:傅淑訓字伯咨,萬歷辛丑進士。崇禎中為戶部尚書。書法晉唐,小行楷尤工,得洛神十三行風味。
《列朝詩集小傳》:鄔佑卿字汝翼,丹徒人。楷書臨黃庭經,詩工唐律,不與人爭,長用是娛悅而已。
《松江府志》:璩之璞字君瑕,上海人。楷法妍雅,人品高潔,不趨榮利,士論多之。
杜筏城士基,博雅嗜古,善楷書。常手鈔《二十一史》全本,精好絕倫,雖隆冬盛暑每日必寫一二版,未嘗暫輟,前輩勤而有恒如此。
《嘉興縣志》:周履靖字逸之,去經生業,專力為古文詩詞,編茅引流,雜植梅竹,讀書其中。自號梅癲道人。工篆隸行楷,與文休承王元美相友善。
《梅村集》:邵彌字僧彌,清羸頎秀,好學多才,藝于草書,出入大小米,而楷法逼虞褚稱絕,工平生揮灑,小幀尺幅,人皆藏弆以為重,或購之,累數十金。《蘇州府志》:陳元素字古白,書法歐陽率,更精楷入神。《湖廣通志》:洪度黃梅人,精書法,一日洪濤浮敝篋發之,乃宋僧《道肯集》,篆《金剛經》,字久磨滅,精思七晝夜,重臨刻,石宗伯董其昌,釋以小楷,藏京師摩訶庵。《初學集》:浦大冶字君镕,無錫人。少穎異攻詩文,楷法歐陽率,更遒勁有骨。法徙家虞山,葛巾棁杖游行山澤間,城市之中,足跡可數。
《江寧府志》:俞塞婺源人,少孤客,游金陵不能歸,自更其姓為獨孤,精究易理,工楷書精醫。《列朝詩集小傳》:固窮居士,幼哭父失聰,長拙生理,以善楷法游于貴卿之門。
《潁州志》:唐郭冀潁城西八里,雙冢民張繼寶,掘疃間得古磚二徑二尺許,一刊行書,大字遒麗,有晉骨云。吾居此宅,千年后有張氏,爾長壽破吾宅者,不吉一小楷,書云:《淮陽郭府君記》,公諱冀淮陽太康人也,天寶中避安祿山亂,逃居汝陰,與夫人扶風馬氏同葬,于鸞翔鄉界子二人,長曰忠,次曰孝。張鶴鳴為諸生,時讀而異之,為文祭仍瘞故疃間。
《書史會要》:釋宏株號蓮池,俗姓沈氏,住越之云棲寺,以修凈土,弘范一世,書法端楷可宗。
翠橘堂箋臆,釋道生楚之黃梅人,住靜廬山。崇禎初來游江城,以詩著名,右手胎攣,能以左運筆如飛,紙上端楷,超逸有鐵門限之風。
《震澤集》:徐氏裔出吳之天平山,歸水東陸,輿讀書通大義,知楷法。
《初學集》:黃氏編修,趙景妻也。少工楷法,讀書通曉大義。
《列朝詩集》:小傳馬如玉,本姓張,家金陵南市樓,徙居舊院,熟精文選唐音,善小楷。
《俞婉綸自娛集》:顧文英善書,以碧絲作行楷,繡之盛鏡,囊以遺所歡。
甲乙剩言薛五素,素姿度妍雅,能書作黃庭小楷,尤工蘭竹,下筆迅埽,各具意態。
《梅村集》:卞賽自號玉京道人,莫詳所自出,或曰秦淮人,知書,工小楷,能畫蘭能琴,僑虎丘之山塘所居湘簾,棐幾嚴凈,無纖塵,雙眸泓然,日與佳墨良紙相映徹,晚依良醫保御氏刺舌血為書法,華經既成,自為文序之。
《珊瑚網》:楊蕙娘秦淮女郎,精黃庭小楷。

楷書部雜錄

《蔡君謨語錄》: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于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張芝與旭變怪不常出于筆墨,蹊徑之外,神逸有馀,而與羲獻異矣。襄近年,粗知其意,而力已不及,烏足道哉。
《東城集》: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
自此已后,只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得名,然虛名已得,而真氣耗矣。萬事莫不皆然,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為勞也,有以樂其心,不知物之為累也。然則自古無不累心之物,而有為物所樂之心。
《夢溪筆談》:古文自變隸,其法已錯亂矣,后轉為楷字,愈益訛舛,殆不可考。如言有口為吳,無口為天。按字書,吳字本從口、從矢,〈音捩〉。非天字也。此固近世謬從楷法言之。
《翰墨志》:前人多能正書,而后草書,蓋二法不可不兼正,則端嚴莊重,結密得體,若大臣冠劍,儼立廊廟。草則騰蛟起鳳,振迅筆力,穎脫豪舉,終不失
所以鐘。王輩皆以此榮,名不可不務也。
士于書法必先學正書者,以其八法皆備,不相附麗。至側字,亦可正讀,不渝本體,蓋隸之馀風,若楷法既到,則肆筆行草間,自然于二法臻極,煥乎妙體,了無缺軼,反是則流于塵俗,不入識者指目矣。吾于次序得之,因筆其梗概。
《玉海》:自唐以前,皆謂楷字為隸。至《歐陽集古錄》,誤以八分為隸書,自是凡漢石刻,皆目為漢隸,東魏大覺寺碑題曰隸書,蓋今楷字也。
《春渚紀聞》:晁丈無咎言,蘇公少時,手抄經史皆一通。每一書成,輒變一體,卒之學成,而已乃知筆下變化,皆自端楷中來。爾不端其本,而欺以求售,吾知書中孟嘉自可點識也。
《懶子》:唐人字畫見于經幢碑刻文字者,其楷法往往多造精妙,非今人所能及。蓋唐世以此取士,而吏部以此為選官之法。故世競學之,遂至于《妙唐選舉志》云: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辨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或曰此敝政也。豈可以字畫取人乎?難之者曰,今之士人,于此狀貌奇偉,言辭辨博,判斷公事既極優長,而更加以字畫遒美,有歐虞褚薛顏柳之法,士大夫能全此美者,亦自難得況銓選之間乎?聞之者皆服。
《經鋤堂雜志》:蔡君謨行書,既好小楷,如《茶譜集古錄》序,頗有二王楷法,若大字楷書,則亦不能免俗。若有《美堂記》晝,《錦堂記》《荔枝譜》所謂厚皮饅頭是也,大抵楷法貴于端重,又要飄逸故,難于兩全。《松隱文集》:學書之法,先須楷法嚴正,得筆之意,然后措點畫于落筆之際,則具體而不放。
《東里續集》:真書非古鐘王以后上下率用之,然亦有法昧者不能造,其至陳繹,曾翰林要訣,此所謂法也得其法。茍非積功之熟,亦徒然矣。曾子固言羲之所能,亦精力自至,非天成也。一藝之學,猶必知行兩盡,況從事古圣賢之學者哉。
《容臺集》:往余以黃庭樂毅
書為人作榜,署書每懸看,輒不得佳。因悟小楷法,欲可展為方丈者,乃盡勢也。題榜如細,亦跌宕自在,惟米襄陽近之,襄陽少時,不能自立家,專事摹帖人,謂之集古字,已有規之者曰:須得勢乃傳。正謂此。
《匏翁家藏集》:書家謂作真字,能寓篆籀法,則高古,今妮古錄,范石湖云光風轉,蕙汎崇蘭些,此山谷先生小楷氣象。
黃太史有言,士大夫下筆,使有數萬卷書,氣象便無俗態,不然一楷書吏耳。
《容臺集》:唐碑多作懷仁,《三藏圣教序》行楷,所謂小王體者,以蹊徑易尋,凡碑皆祖之。
《偃曝談馀》:真草隸篆四字,乃村學究語六書中,惟有楷隸,鐘王歐顏皆有此意。后代以真書,別為一種古法,滅俗扎生矣。通釋云,字原有秦隸漢隸,今當以晉唐書為晉隸,唐隸則自然易曉也。張紳此言可謂點胸洗眼之語。
《墨池璅錄》:八道于楷,僅有三焉,化度九成廟堂耳。

楷書部外編

《蔡經傳》:王方平至蔡經家,比舍有陳尉詣門求見,后數十年,方平有書,與陳尉真書,書字廓落大,而不楷陳尉家世,世存錄王君手書。
《墨莊漫錄》:沈遼睿達以書得名,楷隸皆妙。嘗自湖南泛江北歸,舟過富池,值大風,波濤駭怒,舟師失措幾溺者屢矣。富池有吳將,甘寧廟往來者必祭焉。睿達遙望其祠,以誠禱之風,果小息,乃得維岸。乃述寧仕吳之奇謀忠節作贊,以揚靈威,而答神之休。自作楷法大軸,以留廟中而去。其后乃為過客好事者取之,是夜神夢于郡守,使還之。明日守使人訊其事,果得之,復畀廟令掌之近聞,今亦不存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清代遺留最好看的館閣體,書者雖匿名,卻正中寓欹纖毫畢現,好字
《楷書津梁》之一
諸葛亮、鐘繇——中國歷代宰相書法系列之二
什么叫楷書?它的演變過程如何?
魏晉楷書,古樸自然的小楷藝術傳統
談談小楷的特點:《朱子治家格言》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镇雄县| 西城区| 上犹县| 方城县| 邵阳市| 论坛| 天津市| 小金县| 仪征市| 化德县| 福泉市| 嘉兴市| 鲁甸县| 印江| 炉霍县| 无极县| 淅川县| 丹寨县| 新平| 通城县| 留坝县| 邹平县| 湟中县| 杨浦区| 英山县| 平塘县| 蒲江县| 洛浦县| 宝坻区| 延吉市| 东兴市| 乌什县| 个旧市| 滦平县| 额敏县| 延吉市| 高阳县| 阳泉市| 正蓝旗| 汾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