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山川典
第六十七卷目錄
華山部匯考一
圖
考
華山部匯考二
上古〈黃帝一則〉
有虞氏〈帝舜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武帝元封一則〉
魏〈元帝咸熙一則〉
北魏〈明元帝泰常一則 文成帝興安一則 孝文帝太和一則〉
隋〈煬帝大業一則〉
唐〈高祖武德二則 元宗先天一則 開元六則 天寶二則 肅宗上元一則 僖宗乾符一則〉
宋〈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真宗大中祥符三則 哲宗元祐一則〉
金〈世宗大定二則〉
元〈世祖至元二則 仁宗延祐一則〉
明〈太祖洪武三則 惠宗建文一則 成祖永樂三則 仁宗洪熙一則 宣宗宣德一則 英宗正統六則 代宗景泰二則 英宗天順二則 憲宗成化六則 孝宗弘治五則 武宗正德一則 世宗嘉靖三則 穆宗隆慶二則 神宗萬歷一則〉
華山部匯考三皇清〈順治二則〉
山川典第六十七卷
華山部匯考一
西岳華山
《夏書》曰太華,
《周禮》曰華山。
《爾雅》曰西岳。
《山海經》曰太華,又曰小華。郭璞注曰:小華即少華。而
《史記注》及
《水經注》又皆以為惇物山,或又曰垂山。今總稱為西岳華山。其山高五千仞,廣十里,山形四方如削成。是為太華。東與少華相連,太華在華陰縣城南十里,少華在華州城南十四里,歷代皆有敕祭焉。
西岳華山圖西岳華山圖
考考
按
《書經·夏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
〈傳〉東據華山之南,西距黑水。
〈疏〉梁州之境,東據華山之南,不得其山,故云陽也。華山之西,雍州之境也。
〈《大全》〉曾氏曰:華山即西岳,在梁雍之界,其陽為梁州,其陰為雍州。
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
〈疏〉《地理志》云:太華在京兆華陰縣南。
〈《蔡傳》〉太華,雍州山也。
《地志》:在京兆華陰縣南,今華州華陰縣二十里也。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
〈《蔡傳》〉華陰華山之北也。
按
《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
〈《訂義》〉易氏曰:
《漢志》:京兆尹華陰縣太華山,在南。后漢華陰屬弘農郡。唐及今為華陽縣。
按
《爾雅·釋地》:西南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焉。
《釋山》:河南,華。
〈注〉華陰山。
〈疏〉注華陰山者,案
《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孔安國云:河自龍門南流,至華山北而東行,然則此山在河之南,故曰:河南。華在華陰縣界,故曰華陰山也。
華山為西岳
〈疏〉《白虎通》云:岳者何謂。岳之為言捔,捔功德也;西岳為華,華之為言穫也,言萬物成熟可得穫也。
《釋草》:帛似帛,布似布,華山有之。
〈注〉草葉有象布帛者,因以名云,生華山中。
按
《山海經·西山經》:松果之山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注〉即西岳華陰山也,山形上大下小,峭峻也。又西八十里,曰小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獸多?牛,其陰多磬石,其陽多?琈之玉。鳥多赤鷩,可以禦火。其草有蓖荔,狀如烏韭,而生于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注〉即少華山,今華陰山中多山牛山羊,肉皆千斤?音昨。凡西經之首自錢來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冢也,其祠之禮太牢。
按
《史記·封禪書》:名山曰華山。
〈注〉《正義》曰:
《括地志》云:華山,在華州華陰縣南八里,古文以為敦物也。注云華、岳本一山,當河水過而行,河神巨靈手蕩腳蹋,開而為兩,今腳跡在東首陽下,手掌在華山,今呼為仙掌,河流于二山之間也。
《開山圖》云:巨靈胡者,偏得神仙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也。
按
《漢書·天文志》:太白主華陰山涼雍益州。
《地理志》:京兆尹華陰
〈注〉太華山在南有祠。
按
《后漢書·郡國志》:弘農郡華陰故屬京兆,有太華山。
〈注〉《左傳》晉賂秦,南及華山。
《山海經》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周武王放馬牛于桃林墟。孔安國曰:在華山東。
《晉·地道記》:華山在縣西南。
按
《風俗通義·五岳篇》:西方華山,華者華也,萬物滋然,變華于西方也。廟在弘農華陰縣。
按
《西遷注》:華岳之勝不惟峰巒聳削,上干青冥而泉水縱橫,迅澓飛薄,懸瀑驚濤,澄潭急澗,觸風煙寫,日月迸流,霞嶂戛擊,亂石間者。前后接響東岳不逮也。水下流經岳殿前,至后為大池,冬夏不乾。西岳華山地肺女,幾為佐命西城青城峨眉嶓冢,西元戎山吳山為佐理。
按
《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華山為西岳,在弘農華陰縣西南,
〈注〉古文之惇物山也。
《禹貢》云:終南惇物至于鳥鼠。按
《禹敘》:雍州不言華山,故以惇物當之,然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已記之矣。
《漢書》云:惇物山垂山也,豈垂華二字相亂邪。
《河水注》:華岳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
蕩腳蹋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華巖。
《開山圖》曰:有巨靈胡者,偏得神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河。所謂巨靈赑屃首冠靈山者也。常有好事之人,故升華岳而觀厥跡焉。自下廟歷列柏南行十一里,東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謂之北君祠。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請焉。從北南入谷七里,又屆一祠,謂之石養父母石,龕木主存焉。入
〈疑作又〉南出一里至天井,井裁容人,穴空,迂回傾曲而上,可高六丈馀,山上又有微涓細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上者皆所由涉,更無別路。欲出井,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窗也。出井東南行二里,峻坂斗,上斗下降,此坂二里許,又復東上百丈崖,升降皆須扳繩挽葛而行矣。南上四里路,到石壁,緣傍稍進徑一百馀步,自此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神,名曰胡趨寺。
〈郭緣生《述征記》:神作祠,趨作越〉神像有童子之容。從祠南歷夾嶺,廣裁三尺馀,兩箱崖數萬仞,窺不見底。祀祠有感,則云與之平也。然后敢度,猶須騎嶺抽身漸以就進,故世謂斯嶺為搦嶺矣。度此二里復屆山頂上方七里,靈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于澗,一名太上泉,東注澗下。上宮神廟近東北隅,其中塞實雜物,事難詳載。自上宮東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嶺,東南望巨靈手跡,唯見洪崖赤壁而已。都無山下上觀之分均矣,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灌水注之,水出松果之上,北流徑通谷,世亦謂之通谷。水東北注于河,
《述征記》所謂潼谷水者也,或說因水以名地也。河水自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黃卷坂,傍絕澗涉,此坂以升潼關,所謂溯黃卷以濟潼關矣。歷北出東
通,謂之函谷關也。邃按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曰天崄,故
《西京賦》曰:巖崄周固,衿帶易守。所謂秦得百二,并吞諸侯也。是以王元說隗囂曰:請以一丸泥東封函谷關。圖王不成,其弊足霸矣。
《郭緣生記》曰:漢末之亂,魏武征韓遂、馬超,連兵此地。今際河之西,有曹公壘道。來原上云李典營,義熙十三年,王師曾據此壘。
《西征記》曰:沿路逶迤入函道六里,舊城城周百馀步,北臨大河,南對高山,姚氏置關以守峽。宋武王入長安檀道濟王鎮惡,或據山為營,或平城結壘,為大小七營,濱帶河崄,姚氏亦保。據山原阜之上,尚傳故跡矣。關之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戴延之所謂風堆者也。南則河濱,姚氏之營與晉對岸。
《渭水注》:渭水徑縣故城北,春秋之陰晉也。秦惠文王五年,改曰寧秦。漢高帝八年,更名華陰。王莽之華疆也,縣有華山。
《山海經》曰: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華狀,西南有小華山也。山上有二泉,東西分流,至若山雨滂湃,洪津泛灑,掛溜騰虛,直瀉山下。有漢魏文帝二廟,廟有石闕數碑,一碑是建安中立漢鎮遠將軍,段煨更修祠堂碑文,漢給事黃門侍郎張昶造,昶自書之,元帝又刊其二十馀字,二書有重名于海內。又刊侍中司隸校尉鐘繇,弘農太守毋丘儉姓名,廣六行,郁然循平,是太康八年,弘農太守河東衛叔始為華陰令,河東裴仲恂役其逸,力修立壇廟,夾道樹柏迄于山陰,事見永興元年,華百石所造碑。
按
《唐書·天文志》:鶉首實沈,以負西海,其神王于華山,太白位焉。
《地理志》:華州華陰郡華陰。
〈注〉垂拱元年,更名仙掌。神龍元年,復曰華陰。上元二年,改曰太陰,華山曰太山。寶應二年,復故名。有岳祠。
按
《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泰華山,在華州華陰縣南八里。
〈注〉太華西八十里,少華之山。
《西京賦》:綴以二華。少華山,在華州鄭縣東南十里。
按
《三才圖會·華山圖考》:華山,五岳之西岳也。
《周禮》:豫州其鎮山曰華山。
《華山記》云: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山。出城南,三峰在望,插天寒碧映入脾肺,七里至云臺觀。后周武帝時,焦道廣居云臺峰,筑此。延之又南行二里,至玉泉院。宋端拱中建,以居希夷先生者也。院后有冢,至五里關,往時,避兵者就險壘石為關,額曰:通天第一門。行四里為希夷峽,山勢壁立,澗水經其中匯作小池,從石室傍下之,如琴如筑,鳴聲悅耳,希夷脫骨于此,或云即張超臥仙坪也。半壁有穴飛抱之。又里許,至桫羅坪,遂至桫羅庵,庵外東面石壁可數,十丈鳴瀑掛壁,而下有坎,兩兩直上可容足趾。道士郭全銘曰:此通上方峰指石罅,為西元門。唐金仙公主修真于此,駕鶴飛去,白云宮、細辛坪在焉。懸鐵鎖而上,不似三峰,時通人跡。北望山頭,有石如柱,為系馬峰,西望西山,桃花盛開,不知絕壁何緣著種,或云風吹花片粘之輒生花,雅淡不似人間秾艷,花間似有物去來,人云:山羊善走險棲嵚崎中。南有回峰,青柯所從之路也。四山高起奇秀滿前,應接不暇,闃寂中泉聲更自清迥。每望前峰已如路絕,攀緣踰焉。至十八盤山,最陡者十有八折,乃得上故名盤盡峰。回忽,見垣屋鱗鱗綴前巘,則青柯坪是矣。地勢愈高,天然之景爭獻秀爽。視桫羅又過之,遙見泉掛山腰,如練,此水簾洞也,直下三千尺。自蓮花峰,來度石橋,從左徑上可里許,有回心石。從此上千尺?,游人見險心悸,率退轉,是名回心。至千尺?下,蓋絕壁,壁裂,裂之兩旁稍施斧鑿,斷樹枝橫之以承足,枝相離尺許,凡千尺云。西折上百尺峽,峽似?而裂在峽之內,出峽登望仙臺,方丈平石可佇立遠眺。度二仙橋,石梁跨壑,草樹清幽。過車箱崖,崖如車箱。人緣輪以行,乃至老君離垢,絕壁有坎如西元,余上之,如?如峽,而險更甚,謂老君登華從此離卻垢氣云。過擦耳崖,崖峭立躡處僅容足,又下臨深壑。復至一崖,奇峭甚,仰攀折全出。石穴以上,有鐵猿顰踞崖,畔曰:猢孫愁過此。忽開朗,則白云峰也。送至險際,曰:此閻王邊,謂鄰于鬼矣。余攝衣以登,了無所怖,乃至日月崖,謂兩崖高起,日月出沒,從山隙射之,當是奇觀。歷金天洞,洞最宏敞。又經三元洞,洞似金天,蒼龍嶺在其前,嶺中起旁殺,蜿蜒入云,人從龍脊行,危甚。石平處暫得休,伏視下方,松頂若蓬藋在蒼煙中,濤聲萬壑,疑泛巨海,剛風時時捲人衣覆面。嶺可百丈,真能褫魄,兩傍石穴施鐵柱,有仆有立。人云,舊嘗有欄,漢武帝登山御道也。度嶺,望見雙松聳出空際,曰此將軍樹矣。自青柯以上,無他樹,樹多青松,白楊。山高風銳,震撼無定,枝干盤曲,獨此二松挺然。離立有石,曰上馬石者。人曰,昔有風道人,不知姓名,游行山頭,一日天馬下之,風道人就石跨馬,行空而去。石傍有老松,倒掛若虬龍下云端,忽昂首攫拿。至趨云山崖,崖有宗土地祠,謂華為群山之宗也。已頹圮有四仙庵,為譚紫霄馬丹陽劉海蟾丘長春修煉之所。凡歷數險,則玉女峰矣。大石如龜,殿立龜背,壁瓦皆鐵,人云,陶瓦則山風能飏去之也。前一圓坎水,紺碧,為玉女洗頭盆。又其前石裂,裂可五尺,以石投之,食頃猶有聲,或云下通黃河。唐元宗禱雨,進簡于此。刳龜腹為石室,舊有楊妓師事韓姑于此,韓肉身猶在,槁而不腐。又南為三清洞,王道人結庵其右。上東峰,岡石斜削,可數十丈,稍鑿足跡,無草樹枝蔓可攀,躡從者手接而上之,可達于嶺。有三茅洞,前為小殿,殿左有巖,臨崖遠眺,當東峰盡處。東、南、北三面無他峰礙蔽。道人指點,中條、首陽諸山,疑隔數里黃河如線,則近縈山足矣。村落比比,云:此同州,此蒲州,此某某,千里之內可俯而視也。忽云生,首陽英英欲起,道人因言,云彌布峰巒,即數日下方不雨,一流動則下方雨矣。有時晴云冉冉,孤飛入谷,忽已失之,蓋歸云也。步前岡老君棋,所棋石方徑五尺三十二,子鐵為之重不可舉,與道人箕踞而語。忽聞鼓聲,頃之如雷,余訝焉。道人曰:風入巖坎耳。俄而,東壁有隙光,啟窗片,月方起光。上射巖端,白云纖潔如素錦;臨崖端下望,云如飄棉飛絮,平鋪萬里。僅山尖上出,循岡北行,觀仙掌巖,巖壁黑色,石膏自壆中流出,隨膏凝結黃白相間。遠望之,見其大者五岐如指。后人好奇,遂謂巨靈擘山,掌跡猶存。右折,觀新洞,洞頗高廣,猶未訖工。同州馬君怡額之曰:迎陽。蓋華當少陰迎陽以妃合之,令有生氣云。又上之,為雷神洞。復右折,為朝元洞,洞之下有賀老避靜處,穴石垂。雙鎖而下之,鎖盡乃板道,以銅杙插之峻壁,而板載之。銅杙之上復綴壁鎖,攀之而行,板道下背絕壁,松林隨山麓起伏,翠濤彌望,賀所棲室馮于突崖,煬灶猶在室傍,有巖高十馀丈,遙覆其室,朱書全真巖三大字,蓋還出石穴。復經閻王邊,西折,以上為避詔巖,希夷表九重仙詔,休教丹鳳銜來,蓋此。巖上覆如屋怪狀,與分寧之清水巖略等。西上為岳殿,下有希夷睡經旬處,鐘離云房過焉,候其息,以紙墨作黑白圈圖之,授純陽子,曰:先天混沌譜也。又下,為老君煉丹之所,石爐徑丈馀,高可六尺,北行為西峰,石罅二尺。直下,相傳陳香子斧劈之,留有足跡,或曰巨靈足也。又北上,為西岳大殿,殿之北為舍身崖,崖之東稍折而下,為鎮岳宮,玉井在焉,深可十丈,圓徑半之。記云:池生千葉白蓮,服之羽化。又北上,為蓮花峰,視諸峰,不知更高幾許,覺得身在太清中。峰之下有石,洼如白,凡二十有八,上應列宿,自南而北,如貫珠。水經其中,自崖端掛下,山腹水簾洞泄之。道人為余指點,云臺、白云、白羊、松檜、朝來玉、掛玉、秀毛女諸峰。張超石、羊黃、神藏馬諸谷、歷歷。詳說山骨,立五千仞;洞背,琢成山坳;山罅,有土乃有樹,樹底多墮葉摧枝,歲月朽腐,無寸草石上生萬年松。草類亦蘚類,皆枯筮,一雨還青。記稱華山神,林斧犯之,輒逄虎狼。豈然哉,山自青柯以上,樵者所不能到,故棟梁之材干霄合抱,皆得自全,不獨樗櫟臃腫匠所棄也。
按
《陜西通志·山川考》:少華山,在華州南十四里。東連太華。中峰曰少華峰,東曰獨秀峰。唐昭宗幸華州封為祐順侯。
太華山在華陰縣南十里。
《山海經》云: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是山為三峰:南曰松檜峰,一曰落雁峰。李白登落雁峰,嘆曰:呼吸之氣可通,帝座恨不攜。謝眺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即此。東曰明星玉女峰,西曰蓮華峰,一曰芙蓉峰,其上有太上全真崖,避詔崖即陳摶臥仰處。天池、八卦池、太乙池、菖蒲池、黑龍潭、二十八宿潭、明星玉女祠、玉女洗頭盆、石馬、玉龜、仙人掌石、日月鎮岳宮。玉井,即韓愈詩所稱花開十丈藕如船者。博臺,即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處。又有石拆,為唐明皇投簡處。山腹有洞,東曰昭陽,西曰西元,南曰正陽,北曰水簾,即總仙洞。天登真隱訣云:岳洞深三百里,中有瑤臺玉室,樹則蘇茅芳林,泉則石髓金精。遙望洞中,方圓丈馀,鳥道絕通,人跡罕到。時出異色云氣。洞口有石,如丹青畫像,冠帔衣服,無不周備,號曰石仙人。瀑布飛流。
毛女峰,在華山下,西巘秦宮人毛女所居。
云臺峰,在華山下,東巘兩峰崢嶸,四面陡絕。上冠景云,下通地脈,嶷然獨秀,有若云臺。
白云峰,在華山東北,唐金仙公主出家之所。明皇鑿穴求之。即今西元門。
甕肚峰,在華山中方上。唐明皇嘉其高迥,欲于峰腹大鑿開元二字,填以白石。諫官諫,乃止。
秦倉谷,在華山東,即楊儼隱處。
竇谷,在華山東,即王遙隱處。
黃神谷,在華山東,真人黃蘆子隱處。谷口有黃龍潭,旱則禱焉,宋封廣潤侯。
牛心谷,在華山東,即槐市楊震教授生徒處。
文仙谷,在華山東,呂真君修道處。
甕谷,在華山西,谷口環抱如甕,為商洛徑道。
桃谷,在華山西,入谷八里,為張果曬經處。
大敷谷,在華山西,谷受秦嶺以北東西諸水。
仙谷,在華山谷內,即張公超霧市。
車箱潭,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測。宋仁宗每歲遣使投玉簡于此。崇寧二年,封豐潤侯,為天下第七水府,禱雨輒應。
按
《華州志·山川考》:岳頂中為蓮花峰,為太上山,為明星玉女祠,為玉女洗頭盆,為石馬,為玉龜躡,為鎮岳宮,為玉井蓮。
岳頂東峰為仙人掌,為石月。
岳頂西峰為巨靈足。
岳頂南峰為落雁峰,為黑龍潭,為五粒松,為仰天池,為全真人。
岳北腹中為石仙人洞,為水簾洞,為瀑布。
岳頂東南為老君洞,為太上泉,為丹爐,為菖蒲池,為焦公巖,為棋石,為白鹿龕,為三公石室棋。近岳西北峰為毛女峰,為壺公石室,為太極總仙洞,為洞元石室,為肥??穴,為算場,為蘆花池。近岳東北為云臺峰,為試鑿穴,為長春石室。
岳中名峰為上方,為西元門,為西元洞,為極真洞天,為中方,為白云峰,為甕肚峰,為駕鶴軒。
近岳峰為灝天峰,為松檜峰,為玉柱峰,為玉秀峰。岳迤東為王刁三洞,為文仙谷。
又東為碧云洞,為碧云溪,為黃神谷,為牛心谷。岳迤西為仙谷,為車箱潭,為修羊公石榻。
又西南為桃谷,為甕谷,為竹谷,為羅敷山,為大敷谷,又西南為華陽藪。
少華山,東連太華山,峰稍低,故曰少華。入關者自華岳過瞻巍聳,未嘗不嘆其為岳鎮之雄。及西遵少華諸峰而覽也,則神秀屏障之設,又未嘗不愛其為勝絕之區。昔唐昭宗幸華州,歸長安,封少華山神為佑順侯。房鄴有少華山佑順侯碑頌,張衡
《西京賦》云:綴以二華,謂太華少華也。少華在華山西。少華山一帶,峰巒東西,本聯絡一山,無異陘別甗也。乃昔人猶各命山峰之名,今姑從之。
按
《山海經》:太華山西八十里,曰小華之山。言太華為西方靈灝之氣,其翠秀鐘凝乎芙蓉,毓萃于支冢。雖群巘疊起,連峰突兀,則太華之馀氣也。其實總為一山,而必以輔者拱太華,故曰小華也???span>《舜典》: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亦如東巡之禮,而封太華。禪小華,禮固有,然亦猶之封泰山而禪云亭也。再按
《通鑒》:宋神宗熙寧五年九月,少華山崩。文彥博有傷國體,斂民怨,致華山崩之說。蓋崩者即阜頭峰也。后人指阜頭峰西南一小峰,名之曰小華山,即今之所謂少華山是也。崒嵂聳秀,僅關風氣云爾。無奈左道者于明萬歷間始鑿峰巔刱,建玉皇廟少華神。唐封佑順侯阜頭峰神,宋封顯應侯,名雖有二,其實一神也。玉皇何帝而臨斯乎。夫以玉皇而臨少華,不猶天子九五之尊而褻以令尹百里之位耶。巔已鑿矣,氣運漸壞。昔有議補其闕者,后遂寢其事。今郡守蒲坂馮公命諸生張綸,姬景、劉遇奇伐石砌臺,告厥成功焉。
《古跡考》:小華西峰,有秦皇觀基,唐建浮圖鎮,風有大唐。上元五年七月十五日,銀青光祿大夫檢校華州刺史,上柱國襄邑縣開。國子、駙馬、都尉喬師望題銘。至宋,復建元天上帝廟,廟后塔基尚存,今訛為唐郭駙馬墓。
按
《華陰縣志·山川考》:縣之東南四十里,曰禁坑,今曰禁谷。以其盜關者必由之途,禁人往來,榷其征稅,有水徑下通洛,入潼水。其西十里曰松果之山,有佛頭崖,云覆其巔輒雨,三十里抵縣界為襄鄧便道。
《水經注》有灌水出松果之上,即今潼谷。水北流經衛城、蝎子山入河,古稱潼亭。潼津皆因此西曰水谷,又西曰靈谷,酈道元以為泥泉水出焉。今近水谷下有泉,水濁而赤,由小月溝金盆寨,過吊橋,西北注于渭。又西為留翎巑,一曰朝陽山,端正嵯峨,有大郎廟,下二泉,禱雨多應。世傳葬伯起大鳥落羽于此,故名又西曰蒲谷澗。其水北流稍西,北轉,稱曰沙渠水,北入清河,達于謂澗。東有關王城,俗傳云長養瘡于此,者非或曰觀德王城。近之又西為秦倉谷產藥物,即楊儼隱處。又西為竇谷山,曰朝來取,朝華義洞曰王刁三洞,乃王遙隱處。其水西北流,曰小澗,自城南入長澗河。又西曰黃神谷,真人黃蘆子隱居之所,谷口有黃龍潭,旱則禱焉。宋封廣潤侯,下多水磨,崖上饒治平熙,寧間游人題名。元符中,有邵伯溫同游字蓋。宋時為真君觀朝使祈報,多在此址廢碑存。其水西北流,俗曰大澗,南入長澗河,又西為牛心谷,乃楊震教授生徒處。又西曰文仙谷,為呂真君修道處。又西即太華山,山層云秀,二泉合流,雨過滂湃,洪津泛灑,掛溜騰虛,直瀉山下。出谷始西北流,過朝元洞,循長城而北注為王家河。過縣西門外為西河。西轉北折而東流為清河。東三十里至員莊入于渭又西為仙谷,谷內十里有車箱潭,宋仁宗每歲遣使投玉簡于此。崇寧二年,封豐潤侯為第七水府,禱多應。其水出谷西北流,過潭谷利在坊車遞,北經縣十里長城橋,東北流至土落方入于渭。又西為好漢山,以山勢雄壯得名。又西為甕谷,谷口環抱如甕,為商洛經道,道險惡。前令王時雍修治之。入谷十里為吳王墓,四十里至甕嶺,東轉為華陽川,即古華陽藪也。
《呂氏春秋》:九藪之一七十里至秦山界,其水曰黃酸之水。南出升山,北至于渠,頭東流,過頁橋,合于仙谷水。又西為桃谷,以多桃得名。入谷八里,張果曬經處。嶺西為竹谷,云果竹園未詳所是。又有天臺山總附會也。又西為羅敷谷,一曰大敷谷,別于小敷谷也。入谷三里為百索潭,十里為相公嶺,二十里為鹿圈觀,觀傍為撾鼓潭。其谷受秦嶺以北東西諸水,以故其水最大,沙沖民田,經敷水鎮。東北逶蛇至灘子里,入渭敷水之西,相傳為實。建德城有橫陣花園,無據。惟
《水經注》以為,周武王之告平城,所未詳也。又西為蔥谷。水經抬頭之東,北至莊子村入河。又西為太谷,又西為方山谷,屬縣之西輻水,不常有潦,則水從分界,直北兼受華州諸水浸泆而東合于蔥谷水。正德壬申,郡守桑溥引導北流,邑都憲屈直,記于碑。今令王九疇始修之,水復故道。
《秩祀考》:西岳廟,舊在黃神谷口,今縣東三里,廟自漢武帝始,唐增雄麗,今制灝靈正殿六楹,寢殿四楹,兩翼司房八十馀間,階下鐘鼓樓各一中,竹檻二,池二泓。前為金城門,門外神荼殿,祭器所西向列,郁壘殿、易服亭東向列,左宰牲所,右致齋所。再前為欞星門,其外左碑亭,右香亭,碑樓七門內,五門外二。又前臺門五臺上有樓,連珠亦五宏,敞瑰瑋可以眺指三峰。最后魚池一大泓,近創修藏經閣,創基甫就,周圍蕭墻凡三百七十四丈。廟外樹兩綽楔南對,又有亭用以備樂,蓋真稱巍然宇內矣。
按
《華岳集·峰麓名勝記》:雄哉蓮岳,壁立削成,直插天外。昔人之述備矣。乃芙蓉、明星、玉女而下,疊嶂層巒,霞標瀑布,突然谺然,呈奇競秀,極幽遐瑰詭之狀,令人望之神竦,探之不窮。
蓮花峰,按
《昭文館記》稱:蓮花峰上有三峰,上接三光,中有石池二十八所,上應二十八宿。青松綠竹叢生高岡,白云、翠靄旋于幽阜,懷蘊金玉,蓄藏風雷,為大帝之別宮,乃神仙之窟宅也。又云一上四十里,卓立五千仞上有明星玉女之別館,金天王之正廟。二十八宿池,仰天池,八卦池,太乙池俱在岳頂中,蓮花峰上。
玉井在蓮花峰旁,中生千葉白蓮。
太上山,按
《昭文館記》稱:蓮花峰為太上,山四面削成,高五千仞,回巒四合,三峰崢嶸,上廣十里,鳥獸不居。老君洞,在巔之東南峰。
太上泉,在老君洞次北。
菖蒲池,在太上泉之旁。
細辛坪,在岳頂西南隅,方圓三四畝,盡是細辛。明星玉女祠,在頂之中峰龜背上立祠,堂有玉女石室,玉女圣像,并玉女石馬。
玉女洗頭盆,在祠前。有石臼,五臼中俱有水,號曰玉女洗頭盆。其水碧綠澄澈,旱不竭,雨不溢,
《神霧經》云:明星玉女持玉漿餌之,令人得神。
玉女窗,在云臺南峰上。有石門,入丈馀,直上石窯如窗,望見南峰,明星玉女之別館也。
石龜躡,在頂中,玉女祠在其上。其石似龜,東西八九步,南北二十馀丈,兩頭壁立,其形如龜。前有石躡猶如坼裂闊可,有五寸,其深不可測,以物投中,食頃猶聞其下聲。即古之投簡于岳府之所也。
黑龍潭,在頂之南峰上。人間暵旱,祈求必雨。宋崇寧一年,敕封顯潤侯。洞元石室,在頂之西北峰上。其石室東西有二門,初入才容身,側入至石室中,周回五六丈。東門上接云霞,西門下臨地中,有石道君像,高三丈,戴三景扶辰之冠,石衣,文如九色雜羅之文,像多古錢,其錢多腳,一頭多孔,一面有文:云大布大篆。
蘆花池,近岳西北峰。后魏道士寇謙之棄其算籌化為葭荻,今名蘆花池是也。
棋石,在岳頂東南隅別一孤峰上。遙望有石,方如并榻,真若棋局。
石仙人、瀑布石、仙洞、昭陽洞、正陽洞、西元洞、水簾洞。石仙人,在岳北面半腹中。
《登真隱訣》云:岳洞深三百里,中有瑤臺玉室,樹則蘇茅芳林,泉則石髓金精。遙望洞方圓可丈馀,鳥道絕通,人蹤罕到,時出異色云氣洞口,上有丹石間青石,似丹青畫出仙人之狀,冠帔衣服無不周備,高下大小如人形,號曰:石仙人。上有瀑布飛流直下,一千馀丈。其石仙洞又稱為水簾洞,其岳有四洞,東曰昭陽,西曰西元,南曰正陽,北曰水簾。
肥??穴,在頂之西北峰上。
《山海經》云:太華山有蛇焉,名肥??,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巨靈掌,石月。巨靈掌在頂之東北峰上,石月在掌上。
《遁甲開山圖》云:巨靈得元元之道,與元氣一時而生,混沌之師九元祖也。漢武帝觀仙掌于縣內,特立巨靈神祠焉。
云臺峰,在岳東北。其山兩峰崢嶸,四面懸絕,上冠景云,下通地脈,嶷然獨秀,有若云臺。下有穴,昔有人入此穴,東出方山,行云經黃河底,上聞流水之聲。松檜峰、朝來峰、玉柱峰、玉秀峰,此四峰上盡是青松檜柏,常有異色云氣覆之,其峰聳翠,孤巒人跡希及。太極總仙洞在岳西北,毛女峰之西,其下有車箱潭。三公山,在岳之東南,三峰嶷然森秀,上像三臺,故號三公。
醴泉,在古庵直下,水微有酒香,為國之瑞,屢招鳳飲,旁有玉女神祠。
玉泉在張超谷口,其水色如漿,因置玉泉院。
黃龍潭在神谷口,祈雨感應,封廣潤侯。車箱潭在仙谷里十里,乃太極總仙洞。直下宋仁宗明道中,每歲遣使投金龍玉簡。宋徽宗崇寧二年,封豐潤侯。按
《水府記》云:天下一十八處水府,華山車箱潭,乃第七水府也。與南海溫江同,皆投金龍玉簡之處。
素靈宮,按
《太平廣記·馬周傳》:華山有素靈宮乃、總天洞府,十洲三島神仙之所也。
極真洞天,按
《十大洞天記》:第一王屋山小有洞天,周回一萬里,杜甫詩云:萬里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第四華山西元洞,周迥三千里,名極真洞天,其洞中天地高大,日月星辰,風云草木與外無異。惟日停輪耀赫朗接太空,乃長春之境。宮闕樓臺盡是金玉七寶所成,旁生紫林芳花,玉髓金津。素靈真人頌曰:異果奇花不可名尋,真何用到蓬瀛。碧云天地洞中列,白玉樓臺象外生。萬壑芝蘭盤峭拔,千峰嵐靄聳崢嶸。八公曾此分金液,服盡全家上太清。
總仙洞天,按
《三十六小洞天記》云:第一霍童山洞,周回三千里,名蓬元洞天;第三西岳華山洞,周回三百里,名總仙洞天,素靈真人贊曰:墜石為仙號七星,五門日月轉元程。云飛雨散天中去,管得林巒生異名。
《古跡考》:御道,在仙掌峰北,乃升岳路也。漢武帝,唐元宗曾游此,因名。之今兩旁有石臼子,乃當時栽欄桿,用錦繡遮護危險,峰頂須由御道跨蒼龍、臨云臺。天井下有百尺?,自頂至青柯坪二十里,青柯坪出谷口二十里。
老君煉丹爐,在蒼龍嶺之東北峰上。老子見周之衰,西邁流沙,至函谷關。關令尹喜,占其氣,知真人將過,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事。后隱華山。頂之東南峰,有老君洞。
毛女峰,在岳之西。毛女字玉姜,秦始皇宮人,見國祚將亡,遂負琴入山之北峰上隱居。服松柏葉,飲泉水,體生綠毛,世人見之稱毛女洞。至今洞中有鼓琴之聲,道人嘗聞之。峰下有白石寺久廢。
修羊公石榻,在岳之西北仙谷中。石室有石榻,修羊公常臥于上。石榻盡穿陷,常不食。漢景帝問曰:公有何能。公不答,即化石羊。其背有字云:修羊公謝天子。后置石羊于通靈臺,羊又去不知所之。
裴君石室,在岳頂之西北峰上,即洞元石室。昔清虛真人裴君入石室精思。至道積二十三年,降五龍元老之所。
算場,在岳頂上。后魏道士寇謙之,洞曉渾天儀,尤善乾象,曾定天元五紀,其算有差,后成公與真人佯狂而來,假為貨客誤觸算籌,其算乃合。謙之悔恨,獨居山林,遂隨真人去。棄其馀算籌化為葭荻,即蘆花池是也。
衛叔卿博戲石,即棋石。漢武帝登岳時,見一人羽衣鶴冠,乘云車,駕白鹿而從天降。武帝驚問為誰,答曰:山中衛叔卿也。帝曰:若是山中人,乃朕臣也。忽失叔卿所在。帝甚悔恨。即遣使梁伯至山中,推求叔卿,不見,但得其子名度世。帝曰:汝父在何處。度世曰:臣父少好仙道,委家而去,入華山四十馀年矣。帝使梁伯、度世求之于華山絕頂上。望見其父與數仙博戲石上,但見紫霧郁郁,又見數童執幢節立其后。度世等望而百拜,叔卿曰:前為太上所遣,欲誡帝為窮黷事,而帝強梁自尊,而反欲臣我,不足與語,是以去耳。又誡度世曰:汝慎不得為漢臣,亦不得為帝語也。梁伯、度世于是拜辭而去。
張超谷,后漢張楷字公超,結廬此地。學者如市,又能為五里霧,故稱張超霧市。每跨蹇驢入市,晚即攜壺荷鍤帶酒而歸。
臥仙坪,在張超谷內。有一石室,張超真人蛻骨之所,為樵牧嬉戲于其間。有飛石自空來,塞其穴今,稱臥仙坪。
石羊城仙谷,在張超谷之西。以黃初平、初起弟兄二人得仙于此,山谷故名仙谷。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少時,家使牧羊,久而不歸。其兄初起尋覓四十年后,聞市中有一道士,言人休咎如神,初起乃問之道士,曰:太華山中有一牧羊兒,姓黃名初平,是卿之弟耶。初起拜謝,即隨道士入此谷中,見弟悲喜。語畢問弟:羊今何在。初平曰:在山東耳。初起往視,但見石而還。與初平俱往視之,初平乃叱石,曰:羊起。白石盡變為羊,數萬頭。兄初起叩頭,曰:弟獨得仙,吾可學乎。初平曰:若有志,可得也。初起棄妻子,拜弟為師,乃俱成列仙。叱石處四面寬廣,有似城壘,俗稱為石羊城。
文仙谷,呂真君隱居之所。真君來此,易姓姬,更名洞明,道號抱真子,居華山蓮花峰下。文仙谷內結庵四十年,人無識者。紹興丙子,秋前一日,謂門人劉裕之曰:張翁驪梁升元待吾久矣,因作頌曰:上面一個口,下面一個口,世間堅的,有盛水不教漏。囑付裕之訖,怡然臥化。裕之即藏遺骸于石室。后數歲,先生神現泗州塔,題詩云:姬州墨客,羽化三峰。又數歲,來謁裕之,題詩云:昔日曾居此,埋名四十春。紅塵多少客,誰是識余人。又詩云:余曾十載攻文墨,萬卷詩書鎖胸臆。浮萍云水寄家緣,住在蓮峰人不識。后云:回公題。裕之尋所瘞尸處,惟見空棺。元豐間,題琴詩云:野人本是天臺客,石橋南邊有住宅。父子從來只兩口,子好歌詩我好拍。又詩云:四海遨游一野人,兩壺霜雪是精神??搽x之物會收得,龍虎丹行運水銀。其碑見在文仙谷,今稱為羽谷庵。
牛心谷,昔楊震隱遁居此,講授群書,學者如云。其谷多槐,稱楊震槐市,山巖間多五色鶩鳥,山上有雪天王圣跡,雪中觀之,惟顯天王披銀甲,馳驟白馬之狀。黃神谷,在岳之東,真人黃蘆子隱居之所。黃楚人也,姓葛名越,居此山,號兩岳公。治病有千里而來求者,或寄與姓名,無不愈。禁虎狼不敢動,飛禽不敢飛。受術于赤松子,年過八十,力舉千斤,行及奔馬。時大旱,召潭中龍,催促升天,降大雨,一朝乘黃龍而去。藏馬谷,藏馬龕俱在岳東。漢武帝求仙于華山下,造靈集宮、存仙殿、望仙門。有神馬自華山出,帝令置內棧,馬不久留。使人尋之,見在此山谷中石龕下,故名藏馬谷藏馬龕,石上馬跡尚存。
神土巖,在云臺峰東南百步。周武帝時,有道士焦道廣獨居云臺峰,辟粒餐霞,常有二青鳥報未然之事。周武帝親詣山庭,臨軒問道,因于谷以置云臺觀。道廣欲構房廊,精思所感,石上涌出神土,用盡復生于,今尚然。
仙油
,在云臺峰壁中。焦道廣每設齋醮,天降油于此。后弟子洪仙等見道廣乘一物如麟,往而不返。后此油亦不復見矣。
避詔巖,在華山西南,險不可言,自古隱遁之士藏真之所。焦道廣、賀元希、陳希夷俱養靜于此,故曰避詔巖。巖之額有希夷手書:避詔巖三字,迄今墨跡尚鮮,紙猶堅白,則仙風道骨之一驗也。
試鑿穴,在云臺北峰。北面可高百尺,其深不測。穴邊有一石,大小闊狹,狀如鑿出,乃希夷先生蛻骨之所。白云峰,在岳之東北。唐明皇妹金仙公主修行之所,名曰白云宮。八仙洞有岳棚上竹園、下竹園、棗樹、栗子林、花圃、藥畦、硙碓見在焉。白云宮側有焦真人石洞。
白羊峰,在岳之西北五里,層崖晃朗,洞室空濛。昔有人隱此峰,莫知名姓,常乘白羊往來塵世,后與弟子介琰俱登仙,以此號為白羊仙人。有禁山箓、制虎豹狼熊符,七十道行于世。
焦公巖,在岳東南。真人姓焦字孝龍,河東人。常餐白石,或分與坐客,其味如芋。后遭野火燒其庵,鄰峰人往視之,見先生危坐火中,庵燒盡,先生乃徐徐而起,衣服并無焦灼。后數載,天忽大雪,人覓不見。忽于雪中單衾而臥,顏色赫然,如盛夏之狀,老稚人常有遇之者。
白鹿龕,在岳之東,升岳路之右,乃魯女生置,有飛泉滴流。女生乃山中得道之仙,在華山二百年,莫知所。之后,忽有人于岳廟前,見女生乘白鹿,從士女十馀人,相別而去。
王刁三洞,在岳之東。仙人王遙字伯遼,鄱陽人。有妻無子。治病無不愈,亦不祭祀,不用符水。針或有邪魅作祟,畫地為獄,叩石呼之,見狐貍、鼉蛇之類,皆斬而焚之。有竹篋令,弟子錢哥以九節竹杖擔之,十馀年未嘗見開?;蚍暧鹨虏⒉伙@,夜行見有炬火前導。后至此巖洞中,見刁,自然即開竹篋,取出五舌竹簧三枚,三人共鼓之,及遙辭去,刁自然云:卿當早來,不可久住塵寰。再期至此洞處后,王刁錢哥俱登仙。上洞莫能到,中洞有飛石遮于洞門。下洞,隱居者皆在其中。
碧云洞,碧云溪俱在岳之東,乃鄭云叟、羅隱之、翟士端、鄭隱此四高士隱居之所。鄭遨,字云叟,南燕人。高節不屈,棄妻子。聞華山五粒松凝脂千歲,能延年,至此洞隱居。天成中,以拾遺召,不起。賜號曰逍遙先生。羅隱之,臨江軍新淦縣玉笥山玉梁觀道士,來居華山,或臨水,或登山,一觴一詠,高情自適。天福中,賜號曰希夷先生。翟士端,字表正,齊人也,博通九經。祥符中,真宗幸汾陰,禮召不起。無疾而逝,七日肢體猶溫,及火之有聲如雷,五色光炳耀。鄭隱,字明處,兗之奉符人。左臂有黑黡子,如北斗狀,常居王刁三洞口。自冬涉春不出,人異之。祥符中,真宗祀后土,還駐蹕驛,下詔行在,賜號貞晦先生,又賜
《歸山歌》云:岳中逸士本藏名,常把琴樽適性情。盡日臨流看水色,有時隱幾聽松聲。遍游萬壑成嘉遁,偶出千峰玩治平。已薄紛華存太素,從教兩曜自虧盈。談希夷,究元默,沃予心,號無極,辭城闕,歸山林,樂爾志趣,何深好。將吟嘯,暢沖襟。
壺公石室,在岳之西北孤峰上,有石室可容十馀人。有泉東北入霧市。谷東、谷中,即后魏道士寇謙之算場西谷中,即修羊公石榻穿陷之所。壺公者,莫知姓名,常懸空壺于座上,日入之后,輒跳入壺中。費長房從之學,令住此石室中。有一方石,廣丈馀,壺公以茅繩系之,懸于空中,令長房坐于石下,使諸蛇蟲競來齧繩,繩欲斷而長房坐臥自若,終無懼。公至,撫之曰:子可教矣。賜子為地上主者。令乘竹杖而歸,后至葛陂,投于陂中,竹化龍而去。后得役鬼魅之術。
燕公石室,在三公山。燕濟,字子微。漢明帝時,人隱居石室,服蒼術黃精,恒散發。亦有練巾,惟月朔節乃著之。時復一琴一詠,常有黃白云覆其上。后辭別交友,乘云而去。
長春石室,在云臺山側。大唐貞觀中,有道士杜懷謙居此石室。斷谷不食,好吹長笛,令人多買笛。至于室隅,一吹之投于巖下,笛盡更息巖中累月不動。自號長春先生。今石室嶷然笛聲不絕。
種藥坪,王暉真人常餌蒼術黃精,有驅虎豹之術。每種黃精即駕虎豹為耕耘。常乘虎豹具韉轡之屬,竹杖策之,威儀如人乘騾馬之狀。常詠九字詩百馀言,人莫解其意。后乃升天不復見,名其地為種藥坪。駕鶴軒,在中方半路,乃唐金仙公主乘鶴升天之處。上方白云宮,中方太清宮,下方云臺宮。上方、中方、下方此三宮,皆因羽人焦道廣,建唐元宗天寶中,命右補闕集賢學士衛包修
《三方記》。
西岳真君廟,宋崇寧中,改為崇寧萬壽觀。紹興中改為報恩廣孝觀。昔司馬溫公奏天下建置五岳真君,給賜金牌永鎮洞天福地。
華岳觀,漢武帝修建。后至宋祥符中,因四高士而復興。
鹿圈觀,原在竹谷嶺西。宋大觀中,因道士仇潤之請額,修建于華山之下。
拱極觀,宋宣和中,修建于岳前社。
太平興國觀,原在關谷內。紹興中,因道士焦虛請額,修建于華山之下。
王母觀,原在大羅峰下,古有廟。至唐貞觀中,修建于華山之下。
仙宮觀,唐金仙公主所居之宮,乘鶴之后敕修為仙宮觀。
休糧院,宋太平興國中,太宗召休糧道者,赴闕賜經一藏及
《還山詩》,賜號巖靜大師。有
《休糧詩》三百章,盛傳于世。
巨靈神祠,漢武帝修建。
拜岳壇,漢武帝拜祀之所。至唐太宗,修為鎮岳靈仙寺,后名勝會院或名昭慶寺。
宣澤亭,宋真宗拜岳壇在太華驛之側。大中祥符四年十月二十日,真宗拜岳之所,仍賜名為宣澤亭。有御制碑,龍首龍座存焉,昔為禁地。
《物產考》:千葉白蓮,生玉井中,食之令人羽化。
菖蒲,生太上泉。菖蒲池,其葉細如劍脊,其根每寸九節,服之令人強健延年益壽。
細辛,岳頂西南隅,方圓三四畝,盡是細辛,服之令人身體生香聞及百步。
紫柏,岳頂東北峰上有紫柏,葉際碧露,以五月五日油囊接之,食者可作地仙。
五粒松,岳頂西南峰上有五粒松,平如偃蓋,旁有青蘿,長百尺;下生茯苓,具如人形。時生琥珀,夜即有光,如荷花晝,如牛目,服之,遐舉夜可書字。
肥??,詳見肥??穴。
蒼木 黃精
無憂樹,陳希夷先生庵旁之樹。
華山部匯考二
上古
黃帝封山,游于西岳。
按
《史記·五帝本紀》不載?!“?span>《封禪書》: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太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
有虞氏
帝舜祭西岳。
按
《書經》:舜典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
按
《史記·封禪書》:舜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華山也。
秦
始皇二十八年,定西岳之祀。
按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二十八年,議封禪祭山川之事。按
《封禪書》: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華山春秋泮涸禱賽,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圭幣異。
漢
武帝元封元年十月,有事華山。
按
《漢書·武帝本紀》:元封元年冬十月,詔曰:朕用事華山,至于中岳,獲駮麃,見夏后啟母石。
魏
元帝咸熙元年正月,使使者以璧幣祠華山。
按
《魏志·元帝本紀》云云。
北魏
明元帝泰常八年正月,幸洛陽,遣使以太牢祠華山。按
《魏書·明元帝本紀》不載?!“?span>《禮志》云云。文成帝興安三年正月,遣有司修華岳廟立碑。
按
《魏書·文成帝本紀》不載。 按
《禮志》:文成皇帝即位,三年正月,遣有司詣華岳修廟立碑。數十人在山上,聞虛中若有聲,聲中稱萬歲云。
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五月癸卯,遣使祭華岳。
按
《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隋
煬帝大業十年十二月,幸東都,過祀華岳,筑場于廟側。
按
《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
《禮儀志》云云。
唐
高祖武德二年十月甲子,祠華山。十二月丙申,獵于華山。
按
《唐書·高祖本紀》云云。
按
《舊唐書·高祖本紀》:武德二年十月甲子,上親祠華岳。十二月甲辰,狩于華山。
武德三年四月丙申,祠華山。
按
《唐書·高祖本紀》云云。
按
《舊唐書·禮志》:武德貞觀之制,五岳四鎮,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祭西岳華山于華州。
元宗先天二年秋八月癸丑,封西岳華山神為金天王。
按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
《舊唐書·禮志》:元宗乙酉歲生,以華岳當本命。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丑,封華岳神為金天王。
按
《華岳全集》:唐封金天王懿號,冊曰:華山之神,既能興云致雨,而西方為最貴矣。軒轅皇帝游焉以會神靈,虞舜望焉。以覲群后,爰因夏氏以迄隋室,朝更五姓,載歷三千,祀典相因,舊章未改。壇場廟宇,何代不修。一禱三祀,無歲或缺。所以報生,植事靈神,未嘗有怠。其神祉休明,災咎淫慝,亦未嘗爽。神祠在黃神谷口。漢興平初,遷于官道北,建立宮庭,祀事牲器視三公之禮。
開元八年三月,敕太常長官分祭華岳。
按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span>《冊府元龜》云云。
開元十年,勒石華岳。
按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span>《舊唐書·禮志》:開元十年,因幸東都,于華岳祠前立碑,高五十馀尺。又于岳上置道士觀,修功德。
開元十二年十一月丙寅,帝親制華岳碑文,使勒石。按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span>《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二年冬十一月庚申,幸東都,至華陰,上制岳廟文,勒之于石,立于祠南。
按
《冊府元龜》:十二年十一月丙寅,至華州,命刺史徐知仁,與信安王祎,勒石于華岳祠南之通衢,帝親制其文。
開元十三年五月戊戌,以親制西岳碑示百寮,有五色云見于前。
按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span>《冊府元龜》云云。
開元二十三年九月丁卯,群臣請封嵩華二岳。按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span>《冊府元龜》:開元二十三年九月丁卯,文武百官、尚書、左丞相蕭嵩等,累表請封嵩華二岳,表曰:臣聞封巒之運,王者告成,當休明而闕典,乃臣子之深過。伏惟開元神武皇帝陛下,受命繼天,應期光宅,垂慶云而覆露,暢和氣以生成。物荷深仁,時惟天道,文明之化洽矣,穆清之風被矣。淳源既泳,福應咸臻,盈于天壤,昭于方策。蓋非愚下所能頌美。且天之在上,日監在茲,嘉大圣之神功,降元符以表德。恭伸昭報,祗事升中。古昔大猷,孰先茲道。臣等觀休徵以上請,陛下崇謙讓以固辭,事恐勞人,抑其勤愿,德音所逮,自古未聞。昔虞巡四岳,周在一歲,書稱其美,不以為煩。寧彼華、嵩,皆列近甸,復茲豐稔,又倍他年。歲熟則馀糧,地近則易給。況費務蓋寡,咸有司存,儲
無多,豈煩黎庶。吏當首路,以望屬車。陛下往封泰山,不秘玉牒,嚴禋上帝,本為蒼生。今其如何而闕斯禮。伏愿發揮盛事,差擇元辰,先檢玉于嵩山,次泥金于華岳。天休既答,人望見從。上下交歡,生靈幸甚。臣等昧死,敢此竭誠,理在至公,祈于俯遂,無任悃款之至。謹詣朝堂,陳請以聞。帝固讓不從,手詔報曰:升中于天,帝王盛禮,蓋謂臻茲淳化告厥成功。今兆庶雖安,尚少豐年之慶。邊疆則靜,猶有踐更之勞。況自愧于隆周,敢追跡于大舜。頃年迫于萬方之請,難違多士之心。東封泰山,于今惕厲,豈可更議。嵩華自貽慚恧,雖藉公卿,共康庶政,永惟菲薄,何以克堪。朕意必誠,宜斷來表也。
開元二十八年九月己丑,群臣請封嵩華二山,不許。按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span>《冊府元龜》:二十八年九月己丑,邠王守禮率宗子、左丞相,裴耀卿率百官、僧道、父老皆于朝堂抗表,以時和年豐,請封嵩華二山,帝抑而不許。
天寶三年四月丙辰,遣宗正卿濮陽郡王祭西岳。
按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span>《冊府元龜》云云。
天寶九載正月丁巳,詔封華岳,因災停封。二月壬寅,瑞見西岳。
按
《唐書·元宗本紀》:天寶九載正月丁巳,詔以十一月封華岳。三月辛亥,華岳廟災,關內旱,乃停封。
按
《舊唐書·禮志》:天寶九載,將封禪于華岳,命御史大夫王鉷開鑿險路以設壇場,會祠堂災而止。按
《冊府元龜》:天寶九載正月,文武百寮、禮部尚書崔翹等累上表,請封西岳,刻石紀榮號。帝固拒不許。翹等又奉表,懇請曰:自今月,辛亥至于癸丑,累表誠祈,請紀榮號。圣心龔默,

讓再三。臣等伏讀綸言,退增祗慄,敢重瀝愚懇,期諸必遂。臣聞圣人之言,與春秋而同信。上天之宰,將影響而合符。昭報不可以久稽,成命不可以固拒。今靈山警蹕,望玉鑾之升中,儒林展儀,思金匱之盛禮。發祥儲祉,喻以封山,人事天時,不可失也。伏惟開元天地大寶圣文神武應道皇帝陛下,祖武宗文,重熙累洽,沾風化而砥礪,在動植而昭蘇。外戶不扃,馀糧棲畝。其神功至道,廣瑞殊祥。前表縷陳,安敢浮說。夫修德以俟命,勒功以告成。將欲竭款神祇,雍熙帝載,未為過越也。伏惟覽公卿之議,考封禪之禮,陟華蓋于翠微,轉鉤陳于云路,泥金于菡萏之上,刻玉于明星之前。使三五六經,復再聞于唐典。七十二姓,不獨紀于夷吾。敷景福以浸黎元,錫大慶而后天地,蒼生之望也,朝廷之幸也。無任誠懇悃款之至,謹詣朝堂,奉表陳請以聞。帝手詔不許,曰:輕修大典,所不愿為。時或傳中旨,請紀榮號,何如空云請封西岳。乙卯,群臣又奉表請封西岳,曰臣翹等伏稽古訓,上請增封,再奉明旨,未蒙允諾。臣等承詔,惶駭失圖。臣聞省方展義,君人之大典。登封告成,王者之丕業。是以古先哲后,道洽則封,所以答神祇之功,增兆庶之福,無私于己。故行之者不思,必順于天。故言之者難奪,敢昧萬責。竭誠終請,伏惟開元。天地大寶圣文神武應道皇帝陛下,紹文武之丕烈,合君臣于昌運。均雨露,和陰陽。四海無波而靜默,群生自樂而仁壽。繇是德懷蠻貊,澤洎昆蟲。宗廟祀典,罔不祗肅。要荒殊俗,亦莫不庭。自皇王以來,載籍所記,未有混區。字窮禎祥。地平天成,德茂道洽。若今日之盛者,固可告太平之功,展封崇之禮。故臣與王公侯伯、黎老緇黃,累陳白奏,備竭丹懇。豈謂圣恩猶阻,皇鑒未回。伏奉癸丑詔書曰:輕修大典,所不愿為。臣等戰慄,匪遑寧處,實以陛下功成道洽,理實升中。且夫龜龍咸格,天意也。夷夏大同,人事也。時和年豐,太平也。無為清凈,至理也。允應大典,豈謂輕修乎。奉若靈命,安可不為乎。臣等敢冒宸極,重明其義。竊以西岳華山,實鎮京國,皇虞之所循省,靈仙之所依憑。固可封也。況金方正位,合陛下本命之符。白帝臨壇,告陛下長生之箓。發祥作圣,抑有明徵,又可封也。昔周成王以剪桐為戲,唐叔因是而定封。蓋人君之言,動有成憲。斯事至細,猶不忽也。況陛下眷言封祀,宿著神明。道已洽于升平,事未符于琬琰。豈可抑至公于私讓,棄誠信于神明乎。固不可得而辭也。日者封章累奉,嘉應必臻。一獻而甘雨流,再陳而瑞雪降。則知人天之意,影響合符。若然者,陛下安得稽天命以固辭,違人事以久讓。太平不告,其若休祥何。至理不答,其若神祇何。伏愿仰答天心,允祗靈貺。上以揚祖宗之盛烈,下以副億兆之懇誠??顺缟蠄?,永光大典。臣等幸甚。宗子又上表曰:臣徹等伏見禎祥委積,河海澄清。長瞻北極之尊,屢獻西封之疏。誠懇不達,天鑒未從,徘徊闕庭,隕越無地。陛下再造區宇,肇康生人,與天合符,與道合契。故得靈芝表瑞,玉板呈文。九谷歲衍于京坻,百蠻盡習其冠帶。能事備于典策,盛德光于祖宗。升中告成,是屬今日。惟夫太華高冠,群山當其少陰,鎮此西土。自有虞巡狩,歷祀三千。夏殷以還,罕能肆覲。陛下雖加進寵號,增崇廟宇,而大禮未施,精意空潔。又陛下頃歲建碑,曰嘗勤報德之愿,未暇封崇之禮。萬姓瞻予,言可復也。臣以為天地之主,豈徒言哉。神祇候望,故已久矣。伏愿俯順百辟兆人之請,明徵刻石銘山之記。暫遷萬乘,降被三峰。奠圭璧于中壇,奏笙鏞于上帝。使普天蒙福,重賜無疆。頻冒宸嚴,并期必遂。無任懇切屏營之至。謹詣。朝堂奉表,陳請以聞,凡三上表,上乃許之。丁巳詔曰:以今載十一月,有事華山,中書門下及禮官,詳儀注奏聞,務從省便。二月壬寅,華陰郡奏:白鶴見于西岳五福峰,甘露降大羅峰之醮壇,白鹿見于大羅東南峰駕鶴嶺,衛叔卿之得仙處。請付史館。從之。三月,西岳廟災,時關中久旱。詔曰:自春以來,頗??時雨。登封告禪,情所未遑,所封西岳宜停。
肅宗上元二年,改封華山為太山。
按
《唐書·肅宗本紀》不載?!“?span>《文獻通考》云云。
僖宗乾符五年,敕封少華山為佑順侯。
按
《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按
《文獻通考》云云。
宋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議祀岳鎮常制。于立秋日,祀西岳于華州。
按
《宋史·太宗本紀》不載?!“?span>《禮志》:太平興國八年,秘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祭逐方岳鎮。其后,立秋日祀西岳華山于華州。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五月庚辰,陜西旱,遣使禱西岳。按
《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三年九月丁亥,華州言父老二千馀人,請幸西岳。
按
《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四年二月,遣官祀西岳,又親謁西岳廟。五月,加上五岳帝號。
按
《宋史·真宗本紀》:四年二月壬子,出潼關,渡渭河,遣官祀西岳。乙丑,加號西岳。己巳,次華州,幸云臺觀。庚午,宴宣澤亭,紫云如龍,起上。召見隱士鄭隱、李寧,賜茶果、束帛。五月乙未,加上五岳帝號,作
《奉神述》。按
《禮志》:車駕至潼關,遣官祀西岳,用太牢,備三獻禮。庚午,親謁華陰西岳廟,群臣陪位,廟垣內外,列黃麾仗,遣官分奠廟內諸神,加號岳神為順圣金天王。五月乙未,加西岳曰金天順圣帝,又加五岳帝后號:西曰肅明,遣官祭告。
哲宗元祐元年,遣官祭西岳。
按
《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
《禮志》:元祐元年十二月,以華州鄭縣山摧,命太常博士顏復往祭西岳。
金
世宗大定四年,詔立秋日祭西岳于華州。
按
《金史·世宗本紀》不載?!“?span>《禮志》:大定四年,禮官言:岳鎮海瀆,當以五郊迎氣日祭之。詔立秋日祭西岳華山于華州。
大定七年,議改華岳,以范拱議,仍舊制。
按
《金史·世宗本紀》不載?!“?span>《續文獻通考》:大定七年,或有言:前代都長安及汴洛,以太華等山列為五岳。今既都燕,當別議五岳名。時,太常寺官或取嵩高疏周都豐鎬,以吳岳為西岳。范拱以為非。是議略曰:軒轅居上谷,在恒山之西;舜居蒲阪,在華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嘗據所都而改岳祀也。后遂不改。
元
世祖至元三年夏四月,定每歲祀岳鎮之制。七月土王日祀華山于華州界。
按
《元史·世祖本紀》不載?!“?span>《禮志》云云。
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西岳金天大利順圣帝。按
《元史·世祖本紀》不載?!“?span>《禮志》云云。
仁宗延祐四年十月壬寅,遣御史大夫伯忽,參知政事王貴祭陜西岳鎮名山。
按
《元史·仁宗本紀》云云。
明
太祖洪武三年,遣尚書吏部員外郎李矩,致祭西岳。洪武十年八月戊申,遣宋國公馮勝道士、何公溥致祭西岳。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乙卯,遣禮部主事廖亮等,致祭西岳。
按以上俱
《華岳全集》云云。
惠宗建文四年七月丙申,遣道士曾惟新致祭西岳。按
《華岳全集》云云。成祖永樂四年七月甲子,遣道士鄧全禮致祭西岳。永樂五年五月戊辰,遣監生劉純致祭西岳。
永樂九年,遣戶部侍郎王彰致祭西岳。
按以上俱
《華岳全集》云云。
仁宗洪熙元年,遣鴻臚寺少卿趙泉致祭西岳。
按
《華岳全集》云云。
宣宗宣德元年二月乙亥,遣應城伯孫杰致祭西岳。按
《華岳全集》云云。英宗正統元年正月辛巳,遣安遠侯柳溥致祭西岳。正統二年,遣華陰縣知縣王貫祭告西岳。
正統六年正月乙卯,遣禮部右侍郎王士嘉祭告西岳。
正統九年四月癸卯,遣翰林院編修呂原祭告西岳。正統十年六月丁巳,遣通政使司右參議湯鼎祭告西岳。
正統十一年,遣通政使司右通政王錫致祭西岳。按以上俱
《華岳全集》云云。
代宗景泰元年正月庚申,遣工科給事中霍榮致祭西岳。
景泰五年,遣左春坊兼翰林院侍講楊鼎致祭西岳。按
《華岳全集》云云。
英宗天順元年,遣禮科給事中張璿致祭西岳。
天順五年,遣大理寺寺丞丘晟致祭西岳。
按
《華岳全集》云云。
憲宗成化元年二月丁卯,遣吏科給事中李和致祭西岳。
成化四年五月丁丑,遣巡撫陜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陳價祭告西岳。
成化九年四月甲子,遣禮科給事中霍貴致祭西岳。成化十三年六月乙巳,遣巡撫陜西都察院右都御史余子俊祭告西岳。
成化二十年,遣巡撫陜西都御史鄭時致祭西岳。十月甲子,又遣吏部左侍郎耿裕致祭。
成化二十三年,遣詹事府劉健致祭西岳。
按以上俱
《華岳全集》云云。
孝宗弘治元年,遣成山伯王鏞致祭西岳。
弘治六年五月,朔遣巡撫陜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宗彝致祭西岳。
弘治十年四月,遣巡撫陜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許進致祭西岳。
弘治十四年四月甲午,遣巡撫陜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季麟致祭西岳。
弘治十八年十月乙卯,命巡撫陜西兼督理馬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楊一清致祭西岳。
按以上俱
《華岳全集》云云。
武宗正德元年,遣大理寺左少卿張鸞致祭西岳。
按
《華岳全集》云云。
世宗嘉靖十七年七月,遣華陰縣知縣唐寅祭謝西岳。
嘉靖四十年八月丁卯,遣巡撫陜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裴紳致祭西岳。
嘉靖四十三年,遣巡撫陜西都御史陳其學致祭西岳。
按以上俱
《華岳全集》云云。
穆宗隆慶元年十月丙申,遣寧晉伯劉斌致祭西岳。隆慶二年八月丁酉,命巡撫陜西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張祉致祭西岳。
按以上俱
《華岳全集》云云。
神宗萬歷十五年,遣巡撫陜西都御史王璇致祭西岳。
按
《華岳全集》云云。
華山部匯考三皇清順治十四年按
《華岳全集》:順治十四年二月己丑,
皇帝遣整飭潼關等處兵備、兼分巡關內道陜西按
察司副使湯斌致祭于西岳華山。
順治十八年
按
《華岳全集》:順治十八年閏七月二十五日,
皇帝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楊時薦致祭于西岳華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