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書庫 子部 類書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山川典 卷三十九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山川典

 第三十九卷目錄

 孟門山部匯考
  圖
  考
 孟門山部藝文〈詩〉
  孟門夜月        明張周祜
  前題           張應春
 孟門山部雜錄
 底柱山部匯考
  圖
  考
 底柱山部藝文一
  底柱山銘         唐魏徵
  三門賦〈并序〉      趙冬曦
  底柱賦〈并序〉      明唐肅
  觀底柱記          呂楠
  游三門記          王翰
  游底柱記          都穆
  書底柱峰          慎蒙
 底柱山部藝文二〈詩〉
  底柱          唐柳公權
  禹祠          宋司馬光
  三門底柱         張保源
  前題           金王渥
  題底柱圖          周昂
  三門底柱         元好問
  前題          元王思誠
  底柱詩          明彭綱
  秋日三門          曹金
  禹門積雪         王子謙
  三門觀底柱        邢云路
  三門阻游         黃九鼎
  三門底柱二首       張孫振
  前題            閔槐
  前題            王翰
  前題           楊文卿
  前題二首         張士龍
  前題二首         朱實昌
  前題            舒遷
  前題二首         湯維新
  前題           舒國華
  前題二首          熊蘭
  底柱篇          焦源溥
  登三門山看河樓二首    宋廷佐
  前題            蔣旸
  山行曉晴望底柱      楊文卿
  煉丹爐           前人
 底柱山部紀事
 底柱山部雜錄

山川典第三十九卷

孟門山部匯考

《山海經》之孟門山
孟門山,在今山西平陽府吉州之西七十里、大寧縣西馬斗關之南三十里,西南與陜西延安府宜川縣接壤。當洪水未平時,黃河經流其上,逆行肆溢,民苦昏墊。自神禹疏鑿后,昔稱懷襄,今號安流矣。
孟門山圖孟門山圖

考考

《山海經·北山經》:景山,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門之山,其上多蒼玉,多金,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水經·河水注》:孟門山,《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登孟門,九河之蹬。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謂黃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魂,其水尚崩浪萬尋,縣流千丈,渾洪赑怒,鼓若山騰,浚波頹疊,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山西通志·山川》:孟門山在平陽府吉州西七十里、大寧縣西馬斗關之南三十里。《山海經》云: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即此山也。《穆天子傳》曰:北登孟門,九河之磴,酈道元《水經注》曰: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按《平陽府志》同此。
《吉州志·山川》:孟門山在黃河中流,呂不韋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即此山也。為本州八景之一,號孟門夜月。所謂夜月者,蓋當水落石出之時,山高月小,素魄流彩,光映河山,故云。按《大寧縣志》同此。
《陜西通志·山川》:孟門山,在延安府宜川縣北八十里,石溞下黃河中流,有石扼之。禹鑿石導流之處,魚之溯河者扼此。按《延安府志》《宜川縣志》俱同此。

孟門山部藝文〈詩〉

《孟門夜月》明·張周祜

峨岡矗矗水洋洋,銀漢橫空夜未央。河底有天涵兔魄,山間無物掩蟾光。清輝厚積千林雪,寒氣轉飛九陌霜。因甚孟門開寶鏡,姮娥向晚理殘裝。

《前題》張應春

蒼蓋橫銀漢,翠峰掛玉盤。林疏光皎皎,水靜影團團。耿耿冰輪滿,迢迢白練寒。素娥離桂殿,玩水更游山。

孟門山部雜錄

《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河至慈州文城縣,孟門山是為入龍門,至絳州、汾州合河之上,是為出龍門口。柳子晉問晉之故封,黃河迤之。

底柱山部匯考

《禹貢》之底柱〈按:《書》作底柱,《史記》作砥柱,諸書從經從史者不一,俱仍原本〉

底柱山,在今山西之平陸縣東南五十里、河南之陜州東四十里。特立大河中,其形如柱,故名。西北有三門山,三流并涌,乃禹鑿之,以通河者。
底柱山圖底柱山圖

考考

《書經·夏書·禹貢》:底柱,析城。《蔡傳》底柱石在大河中流,其形如柱,今陜州陜縣三門山是也。
《史記·河渠書》:禹南到華陰,東下砥柱。〈注〉《正義》曰:底柱山,俗名三門山,在夾右縣東北五十里在河之中。按《水經》:河水又東過砥柱間,〈注〉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在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川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搜神記》稱:齊景公渡于江、沅之河,黿銜左驂,沒之,眾皆惕;古冶子于是拔劍從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黿也。左手持黿頭,右手挾左驂,燕躍鵠踴而出,仰天大呼,水為逆流三百步。觀者皆以為河伯也。亦或作江沅字者也。若因地而為名,則宜在蜀及長沙。按《春秋》:此二土并景公之所不至,古冶子亦無因而騁其勇矣。劉向《敘晏子春秋》稱:古冶子曰:吾嘗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從而殺之。視之,乃黿也。不言江沅矣。又考《史記》云:景公十二年,公見晉平公。十八年,復見晉昭公。旌軒所指路直斯津,從黿砥柱,事或在茲。又云:觀者以為河伯賢于江沅之證,河伯本非江神又可知也。按《隋書·地理志》:河東郡,河北〈注〉有砥柱山。
《唐書·地理志》:陜州,硤石,〈注〉有砥柱山,山有三門,河所經,太宗勒銘。
《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砥柱,俗名三門山,在陜州硤石縣東北五十里,黃河中山有三門,河所經。唐太宗勒銘,山在河中形若柱。《水經注》謂禹所鑿。
按程大昌《禹貢》《山川地理圖》:底柱屬陜州硤石縣,其曰底柱者,石在大河中流峙立,為三河水包貫以行,以其如柱而立,故曰:底柱。以其石如水門,故又曰:三門。賈逵及《淮南子》《水經》皆言禹鑿此石,而通河使行也。河至華陰潼關,則已改為東流,不待至底柱,乃始折東。今其曰:東至底柱者,自改東以后,惟底柱為可記也。
《山西通志·山川》:砥柱峰在平陸縣南,《禹貢》曰:東至于砥柱,黃河中流,其形如柱。禹鑿之以通河。三川既決,謂之三門。砥柱之側,有老君爐,世傳,老子嘗煉丹于此。《水經注》曰:《搜神記》稱:齊景公渡于江沅之河,黿銜左驂沒之,眾皆惕。古冶子于是拔劍從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黿也。左手持黿頭,右手挾左驂,燕躍鵠踴而出,仰天大呼。水為逆流三百步。觀者皆以為河伯也。
三門集津,在平陸縣東五十里,禹鑿砥柱,決三川,有上中下三門。上曰:鬼門,中曰:夜義門,下曰人門。按《平陽府志·山川》:砥柱峰在三門山東,迤南黃河中流,孤峰峭立,斷壁巉崄,高數仞,石形如柱,故名。《禹貢》:東至于砥柱,即此也。孔安國曰:砥柱山,河水分流,包山而過,石見水中,若柱然也。《通志》載,《搜神記》古冶子事,殊無取焉。
三門山,在平陸縣東五十里黃河中。《水經》云:禹鑿河道,三門既決,謂之三門。《史記正義》曰:禹鑿此山,三道河水,故曰三門也。《綱目》:山有三門,禹鑿以通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故謂之三門,集津前。提學副使陳棐游此,以為勝覽,因大書題其壁,曰:宇內大觀,九年底績,萬世永賴,千尋丹碧,萬古風云。
《平陸縣志》:古跡:砥柱峰在三門山東,迤南黃河中流。語同《府志》
三門山,在縣東五十里。語同《府志》
老君爐,在砥柱側,黃河中。世傳,周李聃嘗煉丹于此。險不可升,上流有列石蓋,聃于此渡河云。
集津,唐貞元二年,李泌開運河成,泌為陜虢轉運使,自集津至三門,鑿山開道十八里,以避砥柱之險。益開集津倉山西徑為運道,屬于三門倉治,上路以為空車,費錢五萬緡,下路減半。
祀典神禹廟,在縣東五十里三門山上。唐天寶,社人梁友仁建。元至正年間,社民王成甫、李良甫相繼增修。明景泰年間,知縣李榮重修。顧祀典久廢,嘉靖三十四年,生員劉守、劉?呈請督學副使陳公棐,爰定祭儀品式,有司歲于三月十日詣祠祭焉。
《河南通志·山川》:底柱山,在陜州東四十里,黃河中流。《禹貢》導河東至底柱,即此。石形似柱,故名。山有三門,禹鑿以通河,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故曰三門集津,唐太宗勒銘尚存。
《河南府志·山川》:砥柱山,在陜州東四十里,黃河中流。《禹貢》導河至于砥柱,即此。山形似柱,故名。
三門山,在砥柱上流百馀步。《玉海》云:禹導河鑿以通流,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隋開皇十五年,疏鑿之。又云:唐太宗令魏徵勒銘。《食貨志》云:開元二十九年,李齊物又鑿之。《陸宣公集》云:至德宗貞元元年,遣官致祭,又復鑿之。按《陜州志》同此。

底柱山部藝文一

《砥柱山銘》魏徵
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
《三門賦》〈并序〉趙冬曦
砥柱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蓋夏后之所開鑿。其最北有兩柱相對,距崖而立,即所謂三門也。次于其南,有孤峰揭起,峰頂平闊,夏禹之廟在焉。西有孤石數丈,圓如削成。復次其南有三峰,東曰:金門,中曰三堆,西曰天柱。湍水從黃老祠前東流,湍激蹙于蝦石,折流而南,漱于三門,包于廟山,乃分為四流,淙于三峰之下,抵于曲限,會流東注。加以兩崖夾水,壁立千仞,盤紆激射,天下罕比。時以內兄牛氏壯而游焉。相顧賦之,以紀奇跡。

大河瀰漫,上應天漢。浚靈波于積石之西,瀑懸流于昆崙之半。茫茫禹功,茲焉會同。鑿連巖而瀉瀲,羅崛島以攢空。闊兮,若橫兩闕于江上。岌兮,若棱三山于海中。崇山嵚崟,呀水淙射,左右飛濤,起伏相擊。截奔湍兮躋石臺,目霍濩兮心徘徊。三峰砥其卻立,架崇門以洞開。連嶂紆河,以壁峭疊,巘喬空而半頹。洪流蹙折,以坌涌漱,湍崟窟而相磓。苞巒秘隒,砯其鼓作,徊澩澎瀑,漓以山摧。奔濤迅澓,紛其蕩駭,蓬渤滑淈,霍以云回。盤渦窙寥以谷施,奔石砰磕以成雷。拗怒未泄,橫流逆折,合如地轉,散如天裂。搖騰?嶼,刷蕩
穴,硉巖腰而沫沸,淙隘口而湍咽。然后澡云霽靄,收濤卷瀨,汨沄沄以無聲,漫浩浩以東會。總四流而混合,注三穴而滂沛。泛洪漣于大磧之東,薄馀怒于天池之外。當其時也,山獸驚躍,水禽亂飛,魚獺沉潭以不動,獑猱拱樹以相依。竄鮫人于洞壑,帖舟子于漣漪。莫不愁白鷺之初下,嘆黃牛之暝歸。若乃降望金門,忀徉石觜,窮巖萬仞,一曲千里。松歷歷而生涯,草鬖鬖而覆水。云蓬茸兮歷地生,風颼飗兮百籟驚。猿惜暮以悲叫,鳥辭春而不鳴。阽嵲屼兮杪崢嶸,飛客心兮動客情。憐石菌之冬茂,賞瑤芝之夜明。惟夏君兮永蟄,拜靈廟兮何及。榱梁古兮山鳥棲,階壁蕪兮野鼯入。感微禹之嘆深,亢幽歌以佇立。歌曰:中負石兮空自奇,客乘查兮何遠為。君不見虛舟之泛泛,浩乘流而不羈。

《底柱賦》〈有序〉

唐·肅按:底柱,在冀州大河中流,禹導河自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又東至于底柱,然后至孟津,過洛汭而復北折焉。蓋河自龍門既決以來,奔騰迅怏,勢不可遏。至是而齟齬之,乃分為四流,貫于三門之下,然后力殺而行緩。故《酈氏注水經》謂:底柱龍門,皆禹所疏鑿也。昔蘇子瞻賦滟滪堆,以為蜀江會百水,而至于夔,瀰漫灝瀚,橫放大野,而峽之小大,曾不當其什一。茍無是堆,則瞿唐之險,當不啻此。余謂底柱之功,亦有類于滟滪者。故述而賦之。賦曰:

黃河之流,西來數千里兮,貫長城而南馳。激龍門之險阨兮,霆奔電掣,氣洶涌而莫支。歷華陰而徑趨兮,乃折流而東下,勢若萬騎。御枚而疾走兮,將悉鋒盡銳,鏖戰于平野。何底柱之崔巍崒嵂兮,獨凝立乎中流。儼一夫之當關兮,強兵悍卒,睥睨退縮,不敢運其戈矛。惟崇伯子之敷土兮,導浲洞而平之。鑿茲山以疏泄兮,剖三門之嵚巇。然后洪波巨浪,齟齬而不騁兮,分流析派,間度以逶迤。指孟津而逾洛汭兮,遂東極于大邳。茍非是以中梗兮,曷以殺天吳水伯之淫威。余嘗駕方舟而遠求古跡兮,誓將豁心胸于浩蕩。過黃老之神祠兮,溯蝦石之泱瀁。睇連天之脩楹兮,于云霄而直上。濁波汨汨包其下兮,顯神功于俯仰。使昔懷襄之莫救兮,匯四海為一區。上巢下窟之赤子兮,殆皆戢以為魚。覽斯險而慨嘆兮,雖天造而地設。微元圣之大智兮,孰能成夫萬世之烈。彼蜀江之滟滪兮,羌地勢之所同。誦金聲于儋叟兮,信物理安危之所從。噫吁
世道降兮,風移而俗偷。頹波汗漫兮,忌剛而茹柔。魚蝦鼓舞兮,蛟龍郁愁。豈無吾人之底柱兮,障百川之橫流。

《觀底柱記》呂楠

底柱在平陸縣東五十里,大河自蒲津西來,至是微折而南,是柱正當轉曲之間,在三門山之陽,紫金、駱駝二峰之西,其形如柱,植立河中。今年,內濱祁公、谷泉儲公,約往觀之,乃七月三日至平陸,同劉虞州,緣河北岸,崎嶇而東。至其下,登拜禹廟。出,臨先門,蹈禾黍中,迤邐南望,彷佛窺其形狀,但為雙樹所蔽蘙爾。既坐,三公問:砥柱何在。群指而未得。予曰:西岸雙樹蔽蘙,而突兀祠前者,是也。乃自臨先門之磴而下,東緣河滸,至懸崖去河咫尺,倚崖而立。南望斯柱,形狀峭拔,與河中諸峰不同。時暴雨新下,大河泛漲,是柱頗偏西岸。予又疑曰:往何以謂之柱在中流邪。虞州子曰:河至秋闌冬后,則東流倒于西岸,而是柱正當中爾。諸公更欲前進,求至其所,而路益隘阨,內濱子乃命繪人扶二吏往,直至紫金峰東,與柱相對,而東岸山砰,有古刻底柱二字,及唐、宋、元人銘詩。繪人皆謄來以觀,遂開尊河滸之上,內濱子浩然嘆曰:斯河也,自昆崙積石而來,北過龍門,東至底柱。納水不啻萬流,過山不啻千里。雖崇嶺峻巘,俱避左右,無一能當之者。獨此柱高不及數尋,圍不及百丈。乃巋然中流,上撐昊天,下系厚地,污濁不染,波蕩不去,亙萬古而不磨,乃人之一心,本與乾坤相通。或為巧言所入,或為正議所拂,遂移其正理,變其常性,乃不若此柱何耶。

《游三門記》王翰

三門集津,在平陸縣治東六十里,道由東西延至黃堆,循河東下,再行十里,至其處。河南山脊峻下,其尾屬于北山、鑿山,作三門以通河流。南者為鬼門,中為人門,次北為神門。又次北及開元新開河,又以中為夜叉門,北為金門,新開河為公主河,未詳其說也。鬼門迫窄,水勢極峻急。人門水稍平緩,直東可十五步,中流有小山,乃砥柱也。又東十步,其水瀠回,謂之海眼,深不可測。神門最修廣,水安妥,蓋唐宋漕運之道。山巖上有閣道,且牽泐石,深尺許。正南下五十步,有石聳起,側視若香爐然。又東三十步,一峰可高數丈,不甚奇。新開河南北廣約二丈,其峰石如甃,又如繩之取直者。行百馀步,與神門水合,其南一峰壁立,度二百尺許,極奇秀,石紋青黃相雜,其巔多鵠鸛巢,疊石為爐形,非飛舉者,不可至。不知其始,或謂老君煉丹爐,蓋神之也。新開河左就巖石下,刻宋金人題名并詩,且刻翠陰禹功。二巖稍東,刻忠孝清慎四字,字畫若顏魯公書者。其南山上有石,巉然如鴟蹲者,人號掛鼓石,蓋禹用以節時齊力也。自新開河東口,涉水上山,舊有開化寺,今不存。有小祠象龍神者,前碑剝落不可模,不知何時立。祠檐下二石,其狀如碑,無字,上作三竅,一碑蓋金源興定十二年修禹廟之記也。回至西可二里,上山謁禹廟而還。所至處,皆用小律詩記之。
《游砥柱記》都穆
砥柱在陜州東五十里,黃河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貢》謂導河東至于砥柱,即此。乙卯,往游砥柱。離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門集津。三門者,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汎濫,禹鑿之為三,令水行其間,聲激如雷。而鬼門尤為險惡,舟筏一入,鮮得脫者,名之曰鬼,宜矣。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步,即砥柱,崇約三丈,周數丈。相傳上有唐太宗碑銘,今不存。蔡氏書傳,以三門為砥柱,《州志》亦謂砥柱即三門山,皆未嘗親履其地,故謬誤若此。又按《隋書》載:大業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數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無土木,而河之廣,僅如三門,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數十里之遠。蓋距河兩岸皆山,意者當時或崩,人遂以為砥柱而史氏書之也。《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有以哉。

《書底柱峰》慎蒙

底柱峰,在平陸縣東南五十里,黃河中流。其形如柱。禹鑿底柱以通河,三川既決,謂之三門。底柱之側,有老君爐,世傳老子嘗煉丹于此。

底柱山部藝文二〈詩〉

《砥柱》唐·柳公權
禹鑿鋒鈚后,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頂壓三門險,根隨九曲深。拄天形突兀,逐浪勢浮沉。岸向秋濤射,祠斑夜漲侵。噴香龍上下,刷羽鳥登臨。祇有尖迎日,曾無柱影陰。舊碑文字在,遺事可追尋。

《禹祠》宋·司馬光

長山忽中斷,巨浸失橫流。跡與天地久,民無魚鱉憂。
《三門砥柱》張保源
鑿開山骨過長河,水土方平敘九歌。舉世但傳神禹力,誰人知是帝功多。

《前題》金·王渥

層崖摩蒼穹,四月號陰風。大河三門險,神禹萬世功。他山亦崔巍,砥柱獨尊雄。雷霆日斗擊,悍暴愁天公。留侯智有馀,始令舟楫通。仍馀石上穴,飛棧曾連空。遙瞻白玉枝,挺植丹灶中。仙翁去不返,此事真冥濛。夫人與鼓崖,怪幻尤難窮。獨喜兵火馀,巋然出新宮。當時疏鑿意,四海期會同。誰知千載后,筑壘防嘯兇。詩成一大笑,浩浩洪波東。
《題砥柱圖》周昂
鬼門幽險深百篙,人門過窄踰兩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輕鴻毛。開圖便覽風雷怒,素發飄瀟激衰暮。河來天上石不移,安得此心如砥柱。
《三門砥柱》元好問
南北爭教限大江,吳家才了又陳亡。畫工只說三門險,不記茅津一葦航。

《前題》元·王思誠

鬼斧神工砥柱開,黃流滾滾自天來。三門浪捲千堆
雪,五戶灘砅萬壑雷。漕轉多虞舟楫敗,疏排幾使匠夫哀。唐虞平治功歸禹,廟下豐碑滿綠苔。
《砥柱詩》明·彭綱
云根突怒出形狀,卓向蛟宮判奔浪。星光下照神靈依,千古中州一枝壯。火敦腦兒萬竅穿,深滋地軸高連天。東經昆崙導積石,始入中國雄諸川。馮夷奮手驅濁濤,陽侯叱咤從鯨鰲。桴丁惴惴舟人恐,渚草蕭蕭野猿號。群山交峙東波走,怒湍激石晴雷吼。汎濫尚想堯憂先,平成真賴禹功久。崖云籠水水和云,人家遠在云水村。太平車馬動千里,狂瀾歲月閑三門。初疑織女墜支機,莫或張騫乘槎歸。不然是龍劈山破,頭角微露拖虹霓。關中自昔稱天府,河山到此知險阻。當時漕舸苦難推,此日挽路猶堪睹。方今天子都北辰,長河遙抱陰陽真。卻憐九里潤無所,惡沫崩翻少行人。機頭古廟染濺土,漁郎枵腹勞網罟。惟有飛鳶技最長,霞天上下乘氣翥。我來問俗偶取游,縱觀水石添煩憂。無因為斫鬼門碎,坐令危瀨成安流。

《秋日三門》曹金

碧落流鴻影,瀟瀟滿目秋。二毛人自老,一派水空流。形勝分關陜,勛名仰召周。感君談治理,民瘼重吾憂。

《禹門積雪》王子謙

大河西來觸禹門,洪濤千丈如云奔。天生砥柱屹然立,疏通古跡今猶存。飛廉一夕驅滕六,剪出瓊花積空谷。誰移銀海向人間,玉立冰山絢吟目。甘棠有客賦遠游,沙邊落日暫停舟。春雷咫尺驚潛蟄,行當努力爭鰲頭。
《三門觀砥柱》邢云路
神工何日決昆崙,觸石東來萬里奔。風浪無端晴作雨,乾坤不定勢翻盆。龍宮橫鎖三門壯,鰲極中撐一柱尊。咫尺浮槎橫漢上,支機還欲覓天孫。

《三門阻游》黃九鼎

舟之行,何翩翩,群徒側望如登仙。游神業到三門邊,砥柱儼然若待焉。疏鑿而來幾千年,懷襄之后今平平。誰謂桃花三月天,猶如風塵九塞邊。行沙如雨復如煙,游人眼前殊可憐。本為探奇泛客船,石尤河伯相顛連。阻我行舟不得前,行止亦聽其所便。明德遠矣稱圣賢,徒爾揚厲寄詩篇,河神與我兩茫然。
《三門砥柱》張孫振
河勢逞狂奔,經茲天欲吞。神工煩六甲,地道辟三門。回瀨盤巒柱,怒濤撼石根。沛然禦仍發,別是小昆崙。
又             前人

門分人神鬼,鑿破石渾淪。風雨喧晴日,雪霜積煦春。曲隨波覓路,中立砥如人。此戶安能塞,挽河洗寇塵。

《前題》閔槐

九曲有天崄,三門無夜扃。浪花飛碎白,砥柱立孤青。鬼斧何年劈,龍窩尚爾腥。禹王不可作,吾欲問山靈。

《前題》王翰

中流一表立,千古獨崔巍。水激揚瀾里,船危滟滪堆。隋書傷覆溺,唐史記崩摧。獨覺神功大,光芒日月垂。

《前題》楊文卿

寓目回瀾處,中流氣色渾。風濤吞日月,雪浪濺乾坤。地踞三門險,天擎一柱尊。行人多過此,應有未銷魂。

《前題》張士龍

禹峽洪濤跨險開,馬遷奇興逐春來。漫迷函谷春城迥,隱望梁臺洛澗回。急雨魚龍催過化,暖風鳥雀自徘徊。神功思睹還青簡,古廟空看變綠苔。
又             前人

三門東去近,激浪早先鳴。列石黿鼉見,翻風鳥雀驚。沙洲春自媚,花岸景偏明。因憶追游樂,何人惜此情。

《前題》朱實昌

河近山自潤,新草如寒露。同舟喜登仙,高坂成偉顧。問俗陜之東,陰陰豈棠樹。登山不在急,置足須實路。航河貴識時,風波無競渡。石屹一柱立,水吼萬雷聚。怪哉老君硤,為爾驚良晤。知己寄佳韻,此成登高賦。
又             前人

涉河履平地,對酒莫停斝。三門分水道,萬峰失平野。魚龍變化地,津人誰敢下。舟中豈無酒,酒箸尚難把。有陸莫登舟,言近意偏雅。戒險身不危,知悔過自寡。所賴濟川才,撇疑如駛馬。山云遞晚暝,詩成倦難寫。同游知何地,留連不欲舍。

《前題》舒遷

一水天河外,三門砥柱邊。鰲盤根腳老,鳥駭浪花穿。古廟藏深樹,寒鴉落晚煙。游人萬里客,豪興更飄然。

《前題》湯維新

傳來疏鑿地,此日足幽尋。云滿煙嵐濕,春深蘿薜陰。如斯恣勝覽,能不動長吟。拜罷吾猶想,八年于外心。
又             前人

初聞神已往,況值春晴時。一柱中流峙,三門斗勢奇。蘚苔封畫壁,風雨剝殘詩。撫景彽徊下,悠然有所思。

《前題》舒國華

何年留柱石,此日砥狂瀾。萬馬奔騰急,三門突兀攢。
丹爐云半掩,蒼柏月長寒。疏鑿高千古,風雷薄急湍。

《前題》熊蘭

狂瀾震蕩自優游,彷佛云間結蜃樓。一柱擎天真獨立,兩山排闥更遭周。根蟠下土坤維固,勢拔中流地脈浮。極目縱觀應不壓,百年能得幾經游。
又             前人

一徑通幽壑,孤亭倚碧岑。峰高礙鳥度,泉急聽龍吟。墻蘚留春色,庭槐障午陰。停驂讀碑刻,仰見濟艱心。
《砥柱篇》焦源溥
洪河龍門來,奔崩華山趾。誰能系飛流,疾如弦激矢。下流日以深,滔滔想莫已。有石一拳多,亭亭水中峙。憑來欲東歸,觸之還復止。老蛟斗且爭,萬馬風聲起。沬塵散九天,轟陳吞九地。有石屹不驚,日夜焉能砥。黿鼉怯盡逃,行來波臣禮。俛首落日前,受約三門底。三門阿誰名,名之神人鬼。后人總傷魂,來往稀一葦。莫謂架山梁,五丁額亦泚。縱有漢唐人,堆崖紅生米。新開寶篆文,平陸黃炎址。四載大禹勤,元圭端在此。踏足望樓頭,歷歷見星嵬。一壁四削成,的的芙蓉蕊。風搖草青青,千年絕人履。傳聞周老聃,曾煉藥不死。人從函谷游,剩有丹灶壘。

《登三門山看河樓》宋廷佐

萬里風煙此上游,百年樓古獨登樓。連村草樹環三晉,隔岸河山已二周。危檻乍憑天欲墮,洪濤初撼地應浮。茫茫禹跡行將遍,自喜今朝是壯游。
又             前人

滔滔東下浪花浮,萬里惟應到海休。未論三門過瀲滟,且看一柱障中流。千年勝跡渾如昨,六月涼飆凜似秋。攬轡重來是何日,漫題崖石記曾游。

《前題》蔣旸

浩浩靈源駭盛游,飛仙招上挹云樓。太行北顧空憐晉,小雅東來不是周。條麓澄波彰國瑞,函關紫氣為誰浮。興來便欲乘風去,覓泛山槎作遠游。
《山行曉晴望砥柱》楊文卿
輕雷收宿雨,曉色媚新晴。澗草隨波綠,林花浥露明。鳥銜云錦出,人在畫圖行。望望天中柱,依稀接太清。

《煉丹爐》前人

相傳煉丹爐,云是老聃子。一自丹藥成,鼎沸黃河水。

底柱山部紀事

《書經·夏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
《搜神記》:齊景公渡于江、沅之河,黿銜左驂,沒之。眾皆驚惕;古冶子于是拔劍從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殺黿頭,右手挾左驂,燕躍鵠踴而出,仰天大呼,水為逆流三百步。觀者以為河伯也。《懷慶府志》:漢末,李郭之變車駕過砥柱,出孟津,到大陽,幸李樂營。
《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隋開皇十五年,鑿砥柱。《隋書·煬帝本紀》:大業七年冬十月乙卯,底柱山崩,偃河逆流數十里。
《唐書·食貨志》:開元二十九年,李齊物鑿砥柱為門,以通漕。
《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宋乾德元年,鑿砥柱。
《金史·李晏傳》:晏歷中牟令。會海陵方營汴京,運木于河,晏領之。晏以經三門之險,前后失敗者眾,乃馳白行臺,以其木散投之水,使工取于下流,人皆便之。《鄭建充傳》:建充改平涼尹。是時營建南京宮室,大發河東、陜西材木,浮河而下,經砥柱之險,筏工多沈溺,有司不敢以聞,乃誣以逃亡,錮其家。建充白其事,請至砥柱解筏,順流散下,令善游者下流接出之,而錮者得釋。

底柱山部雜錄

《見聞搜玉》:底柱在,山西平陸縣之東五十里,大河自蒲津西來,至是微折而南。是柱正當轉曲之間,在三門山之陽,紫金、駱駝二峰之西,其形如柱,植立河中。納水不啻萬流,過山不啻千里。雖崇嶺峻巘,俱避左右,無一能當之者。獨此柱高不及數尋,圍不及百丈,乃巋然中流,亙萬古而不磨。吾人處此,百折不回,而挺然獨立,何以異是。此其所以為難。
《山西通志·山川》:砥柱山在澤州陽城縣南五十里,山有三峰,中峰高大最秀,其下為土,起峰處惟石,若石柱然,故名。登其嶺,俯視黃河如練。《禹貢》至于太岳底柱,析城至于王屋是也。西南五十里三山,距黃河百有馀里。〈按:此亦名底柱,引《禹貢》為證,然細玩其文義,曰距河百馀里,當不是導河積石之底柱也。故入雜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壺口瀑布詩大全
黃河“三門” : 孟門 石門 龍門、渭南宣傳網
砥柱山[位于河南三門峽市陜縣的石柱]
「古文探奇」孟門山
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
硬筆臨帖之三零五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年辖:市辖区| 铁岭市| 濮阳市| 城固县| 成安县| 乃东县| 上杭县| 山丹县| 石渠县| 曲阳县| 焦作市| 新兴县| 武安市| 平顺县| 岳阳县| 夏河县| 永安市| 广元市| 巴彦淖尔市| 沙田区| 南昌县| 荔波县| 翼城县| 偃师市| 南华县| 买车| 黎川县| 大渡口区| 城步| 蓬莱市| 荥经县| 申扎县| 张北县| 江达县| 岑溪市| 宝兴县| 新泰市| 赤壁市| 灌阳县| 舒兰市|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