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的原文,即:“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第三層面主要講了,圣人的特征之三:對天下眾生的無邊大愛。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里,知識也是分層次的——認知,是每個人成就的天花板。
天下之理,有先天與后天之分,有隱知與顯知之別,更有智觀與慧觀、宏觀與微觀、高維與低維之異。
常人受所處低維空間等多種條件的限制,其認知必然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道德經》第十九章中講“絕圣棄智”、第五十六章中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至理,并不是反對人們求真知,而是說站在大道的高層空間,從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型、全息性地闡釋大道之理,往往難以被世人所理解。
就其本質而言,《道德經》中所言的“圣”與“智”,乃是“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之意。
有一些人,并不一定沒有才華,他不能施展才華的原因是太狂妄——沒有多少人樂意信賴一個言過其實的人,更沒有多少人樂意幫助一個出言不遜的人。
當然,剛愎自用并非是無法治愈的“絕癥”。
只要對癥下藥,堅持治療,也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其主要的“藥方”是:“圣人不病,以其病病”的虛懷若谷、從善如流。
“虛懷若谷”:胸懷要像山谷一樣深廣,形容非常謙虛。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五章里說“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所講的就是虛懷若谷。
“從善如流”:從,指聽從;善,指好的、正確的;如流,指像流水一樣,比喻迅速,形容樂于聽取正確的意見、接受善意的規勸,像流水那樣快而自然。
“圣人不病”:是指具有虛懷若谷的大智慧者、圣人不固執己見,一切唯道是從,順天理而行,毫無個人主觀意識之弊,純是用先天行事,這個“先天”就是對天下眾生的無邊大愛。
有道的圣人,實際上沒有毛病、沒有缺點、沒有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正視、檢視“不知知”的毛病、缺點、問題。
只有采取這種態度、堅持這種觀念、運用這種思維,才會沒有毛病、沒有缺點、沒有問題。
“病病”的修道,并非是修“面子”,而是要不斷嚴于解剖自己,不斷否定自我,自己向自己盡忠誠之責。
“病病”的修道之人,是明理歸道,獲得真知,虛心自謹,不以不知為知,自然心德無病,而且還能以其德行醫治他人之病。
知道“病病”這個方法論,能腳踏實地,向大道的核心去求證,虛心自悔,時刻檢點自己的心病。心不妄思,口不妄言;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下不欺地,即使已有聰明睿智,道德隆重,也應當知之若愚,守之以謙。
所以本段的小結是:剛愎自用是“不知知”,“以其病病”是“知不知”。
今天的分享先到這里。
明天,我們將繼續第71章《認識心態》第三段第一層面《道德經-連載388:人類真正該反思的大課題是:思維上是否有???》(可直接點擊瀏覽)的分享。
歡迎您持續跟隨《道德經-連載》,我們明天再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