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大道廢棄,便有了仁義;智慧聰明出現了,便有了虛偽;父子、兄弟、夫婦不再和睦,便有了孝行和慈愛;國家陷于混亂,便有了所謂的效忠臣子。
在一般人看來,仁義、智慧、孝慈、忠臣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名稱和行為。可在老子眼中,它們的產生正說明了道德的淪喪、人心的墮落。
本章只有二十六個字,分成六個層次來闡述:
第一層次:大道存在于比較間。
第二層次,在歸納中進步。
第三層次,真正的仁義之人是有智慧的人。
第四層面,忠臣孝子并非是好現象。
第五層面,行道貴在求真。
第六層面,老子在歷史記載中是一個謎!
今天,我們從第一層次進入本章:大道存在于比較間。
任何事物的對立面都是同時出現的。
比如“大道廢,有仁義”就是指大道廢了之后,就有仁義出現了。實際上,大道是廢不了的,因為她是萬物之源!
正如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樣,大道是創造宇宙、創造天地、創造萬物、創造人類的總本源。
這里說的“大道廢”,實際上是一種社會風氣以及人類天性的退化,退化成了看似很仁義的樣子。
“仁義”的概念,若按照《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所描述的,則是從大道退化到上德,進而從上德退化到上仁,又從上仁退化到上義,最后從上義退化到了禮的層面。
老子形容“禮”的層面已經是“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了。因此當大道廢了以后,社會上就開始講仁義。
“仁義”“智慧”這些都是人們很推崇的品行理念,但這些高尚理念的產生,背后的實質卻是“不和諧”的結果——當天下和諧之時,人們皆按天性本分行事,“仁義”就被隱藏了;而當一個人仁義品性和諧的時候,“智慧”就被隱藏了。
大道是整體性的、無形的,而且是活的,她是不能被人所把握的,人們只有與她合而為一,才能真正感受到她。
其實,所謂的“得道”也并不是像我們得到一件東西那樣去得到道,而是我們把自己融入了道中——“得道”就是失去您自己。
因此,老子所說的“大道廢”不是說大道不存在了,或者大道已經不起作用了,而是說沒有人能夠正確認識和運用她了。
“智慧出,有大偽”是指,人是處在智慧的最底端,人的最高端是神性,神是人的高端智慧狀態,人與神是一條線上的兩個端。
在這條直線上,如果過于強調為學日益的聰明才干,過分強調有為的智慧,那么弄虛作假就會盛行,狡詐欺騙就會相繼而生。太突出“智慧”的重要性,仁義道德就會被忽視,整個人性體系就會被破壞。
本章實際上涉及了一個哲學命題:“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已經是一個爭論了上千年的話題。
對此,老子認為人性本善。
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老子闡述了宇宙、天地、萬物、人類都是道創造出來的,每個人身上都有道的基因。
可現在大多數人所說的“智慧”其實僅僅是“術”層面的事情,如權術、謀術、學術、技術等等,這些并不是大道層面上的智慧,而是人類大腦的功能。
大腦有“自我創造”的能力,真真實實,虛虛假假,錯綜復雜,教人眼花繚亂,也令自己意亂情迷……
有時,因為“智慧”太突出了,反而失去了道德仁義等內心光明的約束,最終導致了人性的傾斜與混亂。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這是告訴我們,學習是力量,但決定人成功的最根本要素是無為——也就是基于“無”上面的為,是形而之上的為,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為,是拿得起放得下的為,是無我利他的為,是最根本的為。
所以這個“無為而無不為”不是聰明才干,只能是道,是順道而行的為。如果出現挾勢弄權、藏奸耍滑、愚弄人民的上位者,那么社會就必定會出現大奸大惡的現象。
第十八章的本意是老子用特殊的語言在撞擊著我們的心靈!
老子想闡明的是:“您就是道,您就是光,您是無限的創造,您是無限的愛。人類來到地球這所生命大學的走過程,最終是要回歸大道本性的最高點。”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兩句話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兩者一旦對立起來,本身就是一種相互壓制。
但老子的本意是人性本善,大道中本有仁愛和正義。在無為而治的管理方略下,人們仁愛和正義的天性會不受約束地自然流露。
本章其實是《道德經》第十七章中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延續,表達的是人的天性:
第一、我們的天性是整體和諧的神性,是“愛以身為天下”的大道之心,是忠心為國、一心為民的信念。
第二、當人類的天性被遮蔽,就會出現勾心斗角、奸詐偽善的現象。
本章老子想要闡明的是,舍大道而強調仁義、孝慈,這是舍本取末、背道而馳。仁義、孝慈雖不失為一付治世良藥,但治標不治本。老子談道論德,是要求人們樹立合乎道的思想觀念,通過自身實踐把握世界的本質規律,用來指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自我與真我之間的矛盾。
第三、大道遍行的世界,民風憨厚純樸,人人知恩感恩,父慈子孝,這些本來就是社會常態。
只有當世風下降到六親不和了,才會強調孝順慈悲的重要;標榜孝慈模范以供學習,實在是出于迫不得已。
第四、仁義與大道廢、大偽與智慧出、孝慈與六親不和、忠臣與國家昏亂,形似相反,實則相成。
老子揭示的這四對對立統一關系,表達了相當豐富的辯證思想,實質是希望我們回歸大道,回歸于人類天性的良知。
同時,積極地做,積極地放下,把所做的一切功勞歸功于國家、歸功于大眾。這一生,唯有默默無聞地奉獻,這種無我利他的大道自然功德才更能讓我們建功立業、人生幸福、社會和諧。
今天的分享先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