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龍王作為中國民間所敬之神,其起源與發展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四海龍王是中國古代龍神崇拜、海神信仰與佛經中龍王結合的產物。道教最先提出四海龍王的概念,最早出現在道教的《太上元始天尊說大雨龍王經》。四海龍王真正起源于中國本土龍文化,始于戰國時期的五龍神崇拜。道教的純中國血統的四海龍王及五帝龍王,是由朝廷封的本土龍神而來,是后來神魔小說中四海龍王的直系宗主。
歷代帝王對四海龍王極為尊崇,多次下詔封龍為王,以求社稷風調雨順。唐宋以來,帝王多次下詔祠龍、封龍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龍王致雨之說。四海龍王作為海洋之神,遠離天界,在神靈中身份特殊,保持著較大的自治性。
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龍王。古人在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會到龍王廟燒香祈愿,以求龍王治水,帶來風調雨順。
在中國東部廣大地區,由于多受旱澇災,龍王廟更是常見。龍王在民間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認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的能力。雖然古時先民民智未開,認為龍王只與降水相關,且在大旱或大澇時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使得龍王在眾神之中顯得嚴厲而有幾分兇惡,但這也正體現了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海龍王在神仙體制中雖遠離天界,但有著較大的自治權。在一些神話小說中,四海龍王常常被認為實力不強,比如孫悟空欺負東海龍王,哪吒也與龍王有過節,八仙同樣和龍王有沖突。然而,四海龍王的地位實則不低,他們有直接面見玉帝的資格。在《封神演義》中,東海龍王為給兒子和手下公差討公道,來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告御狀,雖未見到玉帝,但在《西游記》中,東海龍王則幸運地在靈霄寶殿上得到了玉皇大帝的親自接見和安撫。這足以說明四海龍王在神仙界并非地位低微之輩,他們在天庭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四海龍王分別掌管著不同的海洋事務。東海龍王為青龍,控制雨水、雷鳴、洪災、海潮等等,是絕對的司雨之神,陷沉東京、水淹陳塘關就是其能力的見證。南海龍王為赤龍,其海屬南方,南方屬火,故南海龍王能控制火災、人間二昧真火、閃電等等。西海龍王為黑龍,操縱風源對流,司掌氣候陰涼與天氣變遷。北海龍王為白龍,由于身處遙寒的北海之地,掌管著雪、冰雹、冷凍和冰霜等等氣象變化。在《西游記》里,北海龍王曾召喚過冰龍,幫助孫大圣為蒸唐僧的蒸籠降溫,保住了師徒三人的性命。四海龍王各司其職,共同維護著海洋的秩序和人間的氣候穩定。他們的職責不僅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理解和想象,也反映了人們對海洋的敬畏和對氣候穩定的渴望。
東海龍王敖廣,身為青龍,位居四海龍王之首。在古代,東方被視為尊位,東海龍王也因此地位顯赫,權力滔天。他主宰著凡間的雨水、雷鳴、洪災、海潮、海嘯等自然現象,是絕對的司雨之神。然而,東海龍王在神話故事中卻命運多舛。在《封神演義》中,其三太子敖丙因哪吒鬧海一事被打死,甚至被扒皮抽筋。東海龍王親自上門問罪,卻被哪吒一頓海扁,龍鱗盡失,被迫化作小蛇。在元朝的《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吒更是在東海洗澡時大鬧龍宮,九條龍兵盡遭毒手,東海龍王無奈上天宮告狀,卻被哪吒埋伏在天門外殺死。在明朝神魔小說《南游記》之中,兩任東海龍王都被男主角華光所殺死。
南海龍王敖欽,為赤龍。在《西游記》中雖未大展身手,但其尊貴地位卻不容忽視。南方屬火,火為赤色,所以南海龍王又被叫為 “赤龍”。歷代以來,廣東、海南等地的漁民都為其修建神廟,香火鼎盛。廣州市黃埔區的南海神廟更是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成為漁民出海前祈求平安、滿載而歸的圣地。唐朝時期,著名文學家韓愈曾經寫過一篇《南海神廟碑》,文章里面提到 “南海神為貴”。南海龍王在漁民心中地位崇高,他能控制火災、人間二昧真火、閃電等等。
西海龍王敖閏,是黑龍。他負責操縱風源對流、氣候陰涼、天氣變遷等自然現象。中國雖無明確的西海,但在神話故事中,西海龍王因不愿留在老龍王身邊,自告奮勇前往西方尋找自己的海域。最終,在祁連山南麓,他淚如雨下,形成了遼闊的水域 —— 青海湖,這便是他的西海。西海龍王在《西游記》里沒有隆重登場,但他的兒子三太子敖烈,即白龍馬,在唐僧前往西天取經時,誤吃了他的白馬,被菩薩點化后,變身為白龍馬,充當唐僧的坐騎。
北海龍王敖順,為白龍。他專門負責管理寒冷之氣,如風、霜、雪、雨、冰等。由于北海龍王有 “制冷” 的本領,因而在《西游記》里曾經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在《西游記》第 77 回 “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 里,唐僧師徒經過獅駝嶺時,全部被青獅、白象、大鵬三魔王抓住,放在鐵籠來,打算蒸熟了吃。在這危急時刻,孫悟空使出法術逃出蒸籠,連忙喚來北海龍王敖順,請他 “變作一陣冷風,吹入鍋下,盤旋圍護”,使得蒸籠溫度不再升高,保住唐僧師徒三人的性命。
在《西游記》中,水德星君的地位舉足輕重。他住在北天門烏浩宮,擅長施布水勢,手下掌管著水部眾神,其中就包括四海五湖、八河四瀆、三江九派并各處龍王。當孫悟空為降青牛精來到烏浩宮時,水德星君聽聞孫大圣來到,馬上查點四海五湖等水域,并遣退各處龍王,整冠束帶出宮門迎接孫悟空。最后還派出黃河水伯神王下界相救唐僧。由此可見,水德星君對四海龍王有著直接的管轄權,在水界的事務中扮演著重要的領導角色。水德星君不僅管理著眾多水域,還能在關鍵時刻調度水部眾神,其權力和影響力可見一斑。
海神媽祖原名林默娘,在民間擁有高達 3 億多人的信眾,香火極旺。媽祖封神時,曾遭到四海龍王的極力反對。作為四海水族和掌管人間風雨的最高領導,四海龍王是靈獸之首,奉玉皇大帝之命直接管理海洋。由于海洋遠離天界,加上龍王有高度的自治權,身份特殊。然而,玉皇大帝在四海龍王的基礎上,又敕封了海神媽祖,一方面龍王掌管海洋的權利受到監督,另一方面龍王的相關權利也會被賦予海神媽祖。道經中稱,海神還被太上老君封為 “輔斗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媽祖的出現,改變了海洋的管理格局,對四海龍王的地位和權力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神話體系中,玉皇大帝下令在某些地方降雨時,往往會將圣旨下到雷部。而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則具體負責號令雷霆、行云布雨、懲惡賞罰之事。在雷部的眾神中,除了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天神行云施雨外,如果沒有雷部的號令,四海龍王私自降雨也會受到懲罰。道教典籍中,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是南極長生大帝的化身,他是雷部的最高天神,總部在神霄玉清府,下設三省九司、36 內院中司、東西華臺、玄館妙閣、四府六院及諸各司等。雷部在降雨等事務中起著關鍵作用,四海龍王必須聽從雷部的指揮,這也體現了天庭對水界事務的嚴格管理和權力制衡。
東海龍王敖廣因哪吒鬧海一事可謂是受盡了委屈。哪吒在九灣河洗澡,混天綾攪動河水,竟驚動了東海龍宮。龍王派夜叉前去查看,夜叉卻被哪吒用乾坤圈打死。龍王又命三太子敖丙帶兵捉拿哪吒,結果敖丙也被哪吒打死,還被抽了龍筋。東海龍王大怒,欲上天庭告狀,卻被哪吒半路攔截,遭受一頓毒打。在這個傳說中,東海龍王的形象雖顯得有些悲催,但也反映出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對正義和勇氣的贊美。哪吒不畏強權,敢于挑戰龍王的權威,而東海龍王雖位高權重,卻在面對哪吒時屢屢受挫,這也暗示了即使是神靈,也并非不可戰勝。
南海龍王敖欽在民間有著極高的地位。廣東、海南等地的漁民為其修建了眾多神廟,其中廣州市黃埔區的南海神廟更是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這座南海神廟始建于隋開皇十四年(594 年),距今已有 1400 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四大海神廟中唯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海神廟。在古代,漁民們出海前都會來到南海神廟祭祀南海龍王,祈求平安歸來、滿載而歸。唐朝文學家韓愈曾在《南海神廟碑》中提到 “南海神為貴”,進一步凸顯了南海龍王在人們心中的尊貴地位。南海神廟不僅是漁民們的精神寄托,更是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重要象征。
西海龍王敖閏不愿留在老龍王身邊,自告奮勇前往西方尋找自己的海域。他一路西行,走了很久都沒有見到西海。當他來到祁連山南麓時,心情沮喪至極,淚如雨下。神奇的是,他的眼淚竟化成了一個遼闊的水域,這便是后來的青海湖,也成為了他的西海。這個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浪漫想象。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在面對未知時的勇敢探索精神。西海龍王的故事,讓青海湖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也成為了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西游記》中,北海龍王敖順多次發揮重要作用。當唐僧師徒經過獅駝嶺時,被青獅、白象、大鵬三魔王抓住,放在鐵籠里打算蒸熟了吃。危急時刻,孫悟空使出法術逃出蒸籠,連忙喚來北海龍王敖順。北海龍王敖順 “變作一陣冷風,吹入鍋下,盤旋圍護”,使得蒸籠溫度不再升高,保住了唐僧師徒三人的性命。北海龍王的這一善舉,展現了他的善良和正義。在取經路上,四海龍王都為唐僧師徒提供了不少幫助,也體現了他們在維護正義、保護取經事業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