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貞
針對家長的教養方式,美國心理學家鮑姆令德(Baumrind)提出了兩個維度,即要求和反應性。要求,指的是家長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并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準。反應性,指的是對孩子接受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據這兩個維度,鮑姆令德(Baumrind)把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四種。
“權威型”——“高要求、高反應”:這類家長不但對孩子能有合理的要求,對孩子的行為也總是做出適當的限制,會為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并堅持要求孩子服從并達到這些目標;同時,他們也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足夠的關愛,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而且懂得恰如其分地激勵孩子自我成長。簡而言之,這類家長對孩子是“理性、嚴格、民主、耐心和關愛”。
“專制型”——“高要求、低反應”:這類家長就是典型的“暴君”,只一味對孩子提出高要求,卻不理會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有什么不順他們的意,他們就可能非常粗暴,是絕對“成人中心”的養育方法。
“溺愛型”——“低要求、高反應”:這類家長總是盡可能地去滿足孩子,而不對孩子提出任何的行為要求。即使有些家長會對孩子提出要求,但一看孩子的“臉色”,這些家長也會放棄或者改變要求。
“冷漠型”(忽視型)——“低要求、低反應”: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他們既不會對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為標準,也不會表現出對孩子的關心。
當然,這四種類型只是極端的類型,在現實中,很多家長的教養方式屬于中間型。并且,隨著孩子的成長和家長本身觀念的變化,家庭教養方式也可能會發生改變。不過,鮑姆令德(Baumrind)指出,相對權威型的家長是最利于孩子成長的。
隨著“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等民主教養觀念的提倡,越來越多的家長學著“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選擇“平等地對待孩子”。越來越多的家長不愿意在教育中充當“權威”,因為怕權威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怕權威違背民主精神。
然而不容置疑的是,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發現自己在家庭中越來越沒有地位,無法取得孩子的尊重,越來越難以與孩子溝通,而孩子變得更加任性和脆弱。
現代養育觀念提倡“民主”并沒有錯,因為以前的家長可能濫用了“權威”,而將“權威”帶入了一個誤區——專制或專橫跋扈。不幸的是,現在的家長又將“民主”帶入了另一個誤區——放任自流。
啟示:“權威”也好,“民主”也好,兩者并非對立的,而是有著內在的統一性,如果家長一旦喪失了權威,那么民主也將無從談起;同樣,如果家長不注重孩子的權利,權威就將變成專制。由此可見,家長的“權威”并不可怕。
一般而言,相對權威型的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但這是建立在對孩子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權威型的家長會給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設立適當的目標,并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與此同時,他們會表現出對孩子的愛,并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這種教養方式的特點雖然嚴格但是民主。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有很強的自信和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會比較樂觀、積極。
教養方式測驗
1.你是否明確地對孩子提出過行為要求,譬如:“坐下來吃飯”?
2.你是否經常堅持自己對孩子的行為要求?
3.你對孩子的行為是否做出過適當地限制,譬如:“必須寫完作業才能看電視”?
4.你對孩子是否設立過行為目標,譬如:“2歲要能自己解褲子坐便盆,3歲要能自己吃飯等等”?
5.你是否總是要求孩子努力去達到這些目標?
6.如果孩子違反了合理的行為要求,你是否總是會做出限制性反應,譬如:不理會他的無理要求?
7.你是否會努力爭取全家人在教子方法上保持基本一致?
8.當孩子違反基本要求時,你是否能不顧家里其他人的護短而堅持給以“教訓”?
9.你在管教孩子時,是否總是能堅持原則而盡可能避免感情用事?
10.你對孩子是否總是能說話算數?
11.你是否總是能答應孩子的合理要求?
12.你是否經常能留意到孩子對你的需要?
13.你是否經常用行動表達你對孩子的愛,譬如:撫觸、微笑、聊天、玩耍……?
14.你是否愿意傾聽孩子的想法,并能給以寬容地接納?
15.你是否會耐心地陪孩子做一些“無聊”的事情,譬如:陪他看“無聊”的動畫片?
16.孩子犯錯,你是否總是能給以彌補或者改正的引導?
17.在孩子學新東西的時候,你是否總是能給予積極的鼓勵?
18.你是否總是能讓孩子感覺到你是愛他的?
19.你是否總是會營造一種充滿關懷的家庭氛圍?
20.你是否總是確信孩子有能力長大?
評分辦法:
1.上面共20道“是否”題目,凡回答“是”的就得1分;
2.請將前10題與后10題分別計分,對照下面的評分標準。
教養方式 題目
前10題
后10題
權威型
6-10分
6-10分
專制型
6-10分
0-5分
溺愛型
0-5分
6-10分
冷漠型
0-5分
0-5分
最后,請遵循以下幾點,堅決做個“權威家長”吧——
1.堅持基本原則,克服對孩子的溺愛與遷就;
2.提出適當要求,讓“權威”在接納中鞏固;
3.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讓“權力”有“威信”;
4.爭取全家統一戰線,莫讓“權威”搖擺不定;
5.通情達理,嚴防“權威”變成“專制”;
6.聆聽孩子,修煉“權威”中的“柔功”。
資料來自:
http://blog.xxt.cn/showSingleArticle.action?artId=2177609附:
早在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要求性和反應性。要求性指的是家長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并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準。反應性指的是對孩子和藹接受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據這兩個維度,可以把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四種,上面四個圖就試圖表現這四種教養方式。
一般而言,權威型是對孩子最有利的一種教養方式。這種類型的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但這是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他們會給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設立適當的目標,并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與此同時,他們會表現出對孩子的愛,并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這種教養方式的特點雖然嚴格但是民主。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有很強的自信和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會比較樂觀、積極。
一、權威型
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是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發展,向他們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并要求他們遵守。同時這類父母對孩子表現出熱忱和關心,耐心傾聽孩子的觀點,并鼓勵孩子參與家庭中的各項決策。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是合理而民主的,是承認和尊重父母和孩子雙方的權利。
二、專制型
專制型的教養方式是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和限制,希望孩子能無條件遵守和服從。這類父母往往只關注要求和限制的執行結果而忽視幼兒心靈上的傷害。他們不愿與孩子協商而是強迫孩子執行,如果遇到孩子反抗,則會采用懲罰措施指導孩子服從為止。
三、放任自由型
放任自由型的教養方式是父母在孩子還沒有能力做出決策時就把自主權交與孩子,讓孩子隨意實施決定。這樣的教養方式是將孩子視為花朵,不對孩子提出任何的要求也不進行適時的管教。教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們不按時睡覺父母不會阻撓,他們說話傷人,激怒他人父母也不會制止。這類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大都會產生一種對孩子管教缺乏信心的無奈感。
四、漠不關心型
漠不關心型的教養方式是父母在滿足孩子最低的衣食要求以外不再關注和關心自己的孩子。這類父母也向孩子提出要求但是他們有時簡單回應有時漠視孩子的要求,孩子在沒有關愛和規則意識的氛圍下成長。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圖表來看看教養方式與孩子發展之間的關系
教養方式
孩子發展的結果
權威型
童年期:幼兒的情緒愉悅,性格活潑;女孩子獨立自主能力強,男孩子友善合作性高;高水平的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
青春期:高水平的自尊;社會和道德意識高;學業成就高;人際關系和諧。
專制型
童年期:幼兒存在焦慮、退縮和抑郁的特征;男孩子易怒并伴隨攻擊性,女孩子依賴性強,面對挑戰采取回避的態度。
青春期:心理適應能力不如權威型,學業成績平平,但較放任自由型和漠不關心好。
放任自由型
童年期:沖動、反抗和叛逆;對成人既苛刻又依賴;責任心差,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同伴間合作意識差。
青春期:低劣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學業成績;容易誤入歧途,如沉迷網游、犯罪、吸毒。
漠不關心型
童年期:依戀行為、認知、游戲以及情感和社會交往能力存在缺陷,攻擊性強。
青春期:為人冷漠、孤僻,不愛交談;低劣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學業成績;容易誤入歧途,如沉迷網游、犯罪、吸毒。
圖表展現的是這四種教養方式的獨立性結果,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往往采用這四種混合進行的。現如今獨生子女居多,家庭中采用放任自由型的教養方式占很大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放任自由型教養方式往往是由祖輩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采用居多的,專制型往往是父親居多,而母親采用的教養方式是介于權威型和放任自由型之間,這樣的教養方式便自然而然促使了孩子的兩面性性格的形成。